JACC丨OCT助力伴有自溶现象的年轻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避免置入支架

浏览量:1399

在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期间,许多年轻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常因血栓自溶而无心绞痛症状,且梗死相关动脉通畅、TIMI血流分级为3级。此类病例对介入医师的临床决策构成重大挑战。近期,JACC上发表的一篇病例文章为此类患者的管理提供了新视角。

 

文章来源:Maurya P,et al.JACC Case Rep.2025 Jul 23;30(20):104183.

 

病例摘要 

病例1:31岁男性,因STEMI就诊。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期间,发现左前降支(LAD)血栓负荷较重,但TIMI血流分级为3级。遂推迟支架植入,4周后复查冠状动脉造影(CAG)显示血栓消失,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提示斑块破裂已愈合。

 

病例2:29岁男性,因持续12小时的STEMI就诊。PPCI期间发现LAD中段存在血栓,TIMI血流分级为3级。推迟支架植入并给予抗血栓治疗,复查 CAG显示血栓完全消失,OCT提示斑块侵蚀特征且管腔面积充足。

 

病例3:31岁男性,因非精原细胞性生殖细胞肿瘤接受治疗期间发生 STEMI。PPCI期间发现LAD存在非闭塞性血栓,TIMI血流分级为3级。推迟支架植入并采用药物治疗,4周后CAG显示血栓消失、管腔面积充足,OCT提示壁内血肿处于愈合状态。

 

 

病例1

 

 

一名31岁男性,无可控危险因素,无冠心病家族史,因静息性心绞痛发作 8 小时就诊。就诊时生命体征平稳。心电图显示胸前导联ST段抬高,超声心动图提示左前降支(LAD)供血区域运动减弱,射血分数为45%。患者被紧急安排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在完成桡动脉穿刺时,患者疼痛已缓解。冠状动脉造影(CAG)显示左前降支近段血栓负荷较重(图1A),TIMI血流分级为3级。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显示左前降支开口至近段存在红色血栓(图1B至1E),未发现导致此次急性冠脉事件的潜在病因证据。由于患者疼痛缓解,左前降支TIMI血流分级为3级,且左前降支近段最小管腔面积(MLA)为3.69 mm²,遂决定采取药物治疗。

 

给予患者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大剂量他汀类药物,以及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持续7天)。10天后,患者按照指南指导性药物治疗(GDMT)方案出院,医嘱3周后复诊。心肌梗死发生4周后,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左前降支近段完全通畅(图1F);左前降支OCT检查可见斑块破裂愈合迹象(图1H)及薄纤维帽粥样硬化斑块(图1J),最小管腔面积为14.12 mm²。患者继续接受指南指导性药物治疗,每3个月复诊一次。1年随访时,患者无明显症状,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为Ⅰ级,射血分数正常。

 

图1 第1位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A) 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充满血栓的左前降支近端(LAD)(箭头)。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显示LAD在B模式(B-D)和L模式(E中的箭头)下有红色血栓(星号)。(B-D) 显示LAD在相应横切面的管腔面积。(F) 4周后的随访造影显示中LAD无血栓。重复OCT显示L模式(G)和B模式(H-J)下LAD近端几乎没有血栓。有证据表明破裂斑块愈合(H)、分层残余血栓(I)和薄帽纤维帽粥样斑块(J,箭头)以及出色的管腔面积。

 

 

病例2

 

 

一名29岁男性,无可控危险因素,无冠心病家族史,因静息性心绞痛发作 12小时就诊。就诊时,心电图显示胸前导联ST段抬高,超声心动图未见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射血分数正常。在准备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期间,患者疼痛缓解。冠状动脉造影(CAG)显示,左前降支(LAD)中段(粗大对角支以远)存在大量血栓负荷(图2A),TIMI血流分级为3级。OCT显示左前降支中段存在红、白混合血栓(图2B至2E)。考虑到左前降支TIMI 血流分级为3级、患者无心绞痛症状且自溶情况良好,遂采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大剂量他汀类药物及低分子肝素(持续7天)进行治疗。10天后患者病情稳定,按药物治疗方案出院。4周后复查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左前降支中段血栓完全消失,TIMI血流分级为3级(图2F)。同期左前降支OCT检查显示血栓完全溶解,无斑块破裂证据,最小管腔面积(MLA)为12.36mm²(图2G至2J)。患者继续接受指南指导性药物治疗(GDMT),1年随访期间无明显症状,左心室射血分数正常,大运动量负荷心电图检查未提示可诱发心肌缺血。

 

图2 第二位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A) 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充满血栓的左前降支(LAD)中段(箭头)。(B-D)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的LAD中段B模式显示混合血栓(星号)。(E) 在L模式下也能看到同样的血栓。(F) 4周后的血管造影显示LAD中段无血栓。同时进行的OCT显示L模式(G)和B模式(H-J)血栓消失,管腔面积良好,没有破裂斑块的证据,表明斑块侵蚀是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可能原因。

 

 

病例3

 

 

一名31岁男性,患有Ⅱc期非精原细胞性生殖细胞肿瘤,曾接受右侧睾丸根治性切除术。在肿瘤中心复查住院期间,突发心绞痛伴出汗。患者无可控危险因素,无冠心病家族史。2小时后被送至我院,就诊时心电图显示胸前导联ST段抬高,随即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冠状动脉造影(CAG)显示左前降支(LAD)近段存在血栓负荷,TIMI血流分级为3级(图3A)。此时行OCT检查显示左前降支近段存在红色血栓,未造成明显管腔狭窄(图3B至3D)。患者接受7天药物治疗后出院。4周后复查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左前降支近段血栓消失(图3E)。同期OCT显示左前降支近段存在分层血栓,伴壁内血肿吸收(图3F至3H)。患者继续接受指南指导性药物治疗(GDMT),并定期随访。截至目前,患者已完成18个月随访,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为Ⅰ级,左心室功能正常。

 

图3 第3位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A) 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充满血栓的左前降支 (LAD) 近端。(B-D)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OCT) 的LAD近端 B模式显示红色血栓(星号)。(E) 4周后的血管造影显示LAD近端无血栓。同时重复OCT显示血栓显著吸收,并有消散的壁内血肿 (F)、分层血栓 (G) 和富含脂质的斑块 (H) 的证据。

 

 

讨论

 

本病例系列重点阐述了3例年轻成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管理情况,这些患者在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期间无心绞痛症状,且因自溶或内源性纤溶过程,其梗死相关动脉(IRA)保持通畅,TIMI 血流分级为3级。自溶被认为是机体自身的一种自然溶栓机制,由血浆蛋白纤溶酶调控。

 

40年前,DeWood等首次报道,在发病4小时内接受冠状动脉造影(CAG)的STEMI患者中,13%存在梗死相关动脉通畅现象;而在发病 12-24小时后接受造影的患者中,这一比例升至35%。研究表明,老年人、主动吸烟者及缺乏体力活动者的自溶功能受损 。在本病例系列中,1例患者在发病3小时、另2例在发病约12小时接受 PPCI 时,均观察到自溶特征及梗死相关动脉通畅。本系列患者均为年轻军人,无吸烟史且体力活动充足,这可能是其自溶过程活跃且有效的原因。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若自溶功能受损,往往预后不佳,且复发冠脉事件的风险较高。通过全球血栓试验定量评估发现,STEMI患者的自溶功能受损程度是 30 天死亡率及复发性急性心肌梗死的独立预测因素。

 

本系列患者在PPCI期间均无疼痛症状,梗死相关动脉通畅且TIMI血流分级为3级。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显示所有患者均存在大量血栓,因此无法明确STEMI的潜在发病机制。鉴于这些年轻患者表现出的自溶特征,我们排除了支架植入的方案,选择了药物治疗。4周后的复查冠脉造影显示,所有患者的冠状动脉均通畅,无残余血栓。随访OCT进一步明确了各病例STEMI的潜在机制:病例1可见斑块破裂愈合(图1G),病例3 存在壁内血肿吸收(图3),提示斑块破裂是这两例患者STEMI的病因;病例2 可见轻度内膜不规则及稳定的内膜层,提示斑块侵蚀可能是其发病机制。回顾性分析显示,这些患者未植入支架的决策是正确的 。4 周时OCT显示最小管腔面积(MLA)均>10mm²,且1年临床随访期间均无症状。多项针对斑块侵蚀的试验表明,对于因斑块侵蚀导致ACS且无明显管腔狭窄的患者,仅采用药物治疗即可获得良好的长期预后,无需植入支架。尽管在 PPCI期间,由于大量血栓负荷,影像学检查可能无法明确所有STEMI患者的发病机制,但我们建议,对于无心绞痛症状、梗死相关动脉TIMI血流3级且自溶特征良好的年轻患者,可采用药物治疗而无需植入支架。此处的 “自溶特征良好” 指患者年轻、体力活动充足、无吸烟史、无糖尿病、血压正常、无早发冠心病家族史,且造影未发现其他血管存在动脉粥样硬化。

 

研究提示,若STEMI患者就诊时无心绞痛症状,且心电图显示室性早搏或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应警惕自溶可能;而冠脉造影显示梗死相关动脉通畅则可证实自溶现象。并非所有STEMI 患者都会发生自溶,已知缺乏体力活动、糖尿病、主动吸烟、高龄及高血压是内皮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而内皮功能障碍会进一步影响自溶过程。

 

冠状动脉内成像技术(OCT)彻底改变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实践模式,它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潜在病理过程,还能优化支架尺寸选择,减少支架扩张不足及血管夹层等问题。然而,在ACS场景中,由于患者病情不稳定且手术紧急,该技术的应用相对有限。

 

尸检及影像学研究表明,斑块破裂是STEMI最常见的病因。现行STEMI 指南推荐置入药物洗脱支架并联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随后终身维持单药抗血小板治疗,以预防支架内血栓形成。OCT能更清晰地评估冠状动脉管腔及斑块特征,有助于区分斑块侵蚀与斑块破裂。近期一项概念验证研究显示,对于因斑块侵蚀导致急性心肌梗死且病变无血流受限的患者,仅采用抗血栓治疗即可获得成功,至少1年随访期间无需植入支架 。

 

本病例系列强调了自溶概念及冠脉成像在ACS管理中的重要性,为年轻患者避免支架植入及长期抗血小板治疗提供了依据,同时也倡导基于疾病病理生理学的科学治疗方法。然而,这些发现仍需在更大样本量的人群中进一步验证。

 

- End -

 

关注我们

专业的心血管医生学术交流平台

医谱APP
点击下载
医谱学术
点击关注

版权及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发表内容知识产权归属医谱平台、主办方以及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未经许可,禁止进行复制、传播、展示、镜像、转载、摘编等。经授权使用,须注明来源,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图片

表情

发表留言

暂无留言

输入您的留言参与专家互动

6
评论
收藏
分享
Copyright©2024 远大康程 京ICP备1400585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