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降解封堵器经胸小切口封堵大型膜部瘤VSD
近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脏外科谢少波教授团队成功完成院内首例MemoSorb全降解封堵器植入术。患儿年仅2岁9个月,因反复感冒、生长发育落后于同龄儿童,确诊为“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合并大型膜部瘤(基底宽9mm,高10mm)”,考虑缺损位置毗邻主动脉瓣,术者团队综合考量远期获益选择全降解封堵器,经胸小切口途径顺利完成封堵,术后伤口仅1.5cm,患儿恢复良好。全降解封堵器植入后1年左右完全降解,患儿心脏结构与功能得以恢复自然状态,为远期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患者信息
基础信息:男性,2岁9个月。
现病史:患者2年前出生体检发现室间隔缺损,近两年有易感冒,1月约生病2次,较身边同龄人有生长受限,无活动后气促、无胸闷乏力等不适,无明显紫绀,无喜蹲踞。曾行心脏彩超示室间隔缺损(膜周部)。
术前超声诊断:室间隔上部回声中段,缺损口呈瘤样向右室膨出,瘤部基底宽9mm,高10mm,顶端见缺口4mm。


患者信息
选伞考量:(分型)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11点位置,考虑到膜周部缺损与主动脉右冠瓣和无冠瓣的瓣叶附着处相邻,使用常规金属封堵器易磨损主动脉瓣,导致瓣膜反流,因此选择全降解封堵器进行封堵。
手术策略:(术式入径)经胸正中小切口封堵,术前拟选择ABFDQ-Ⅰ7封堵器。

手术过程
术中超声复测

术中复测缺损4.6mm
送入输送鞘

左盘展开


左盘在左室展开
后撤鞘管和钢缆
使封堵器左盘贴靠室间隔
右盘展开


固定钢缆,后撤鞘管
使封堵器右盘在右室展开
前抵鞘和钢缆使右盘成型
封堵器释放前确认

锁定后超声下彩超确认封堵后无残余分流
封堵器形态完整,牵拉整体移动
封堵器完全释放


旋拧钢缆,封堵器完全释放
封堵器完全释放后
封堵器紧贴室间隔
患者术后伤口仅1.5cm
病例小结
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是由于室间隔膜部发育异常,缺损周边组织在长期高速血流冲击下发生的组织增生和包裹,形成“风袋”或“瘤样”结构。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因其瘤体组织牵扯可能存在主动脉瓣损伤等严重风险。
该患者年仅2岁9月,患者较身边同龄人有生长受限且反复发烧感冒,其原因在于室间隔缺损带来的血流异常影响心脏功能,从而无法满足身体生长发育的需求,进而导致发育受限。对于已出现明显发育迟缓的VSD其自发闭合的可能性很小,通常需要医疗干预。手术成功封堵缺损可减轻心脏负担,患儿的生长和发育将不再受影响。
经临床医生与患者家属沟通,考虑患者年龄较小、生长发育较同龄人受限及缺损合并大型膜部瘤(基底宽9mm,高10mm)特点,选择使用全降解封堵器进行治疗,做到介入无植入,植入无残留,为患者远期获益保驾护航。术中经食道测量室间隔缺损基底宽9mm,破口宽为4.6mm,最终成功植入ABFDQ-Ⅰ7封堵器,经超声多切面确认,封堵器释放后形态、位置佳,其腰部稳固夹持于室间隔缺损边缘,双侧盘面充分展开,与室间隔贴合紧密。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全降解封堵器采用专利锁定设计,锁定后使封堵器稳定夹持的同时确保封堵器整体保持稳定的“工字”形态,全降解封堵器具有良好的顺应性,植入后可自适应复杂的结构形态和组织运动,有效避免了其对主动脉瓣及房室传导系统的潜在干扰。最终造影及超声显示,封堵器完全覆盖膜部瘤破口,无残余分流,装置稳定,即刻效果圆满。本例是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首次成功应用可降解封堵器实施介入封堵手术。术后效果满意,经胸小切口直径仅1.5 cm,在最大程度减轻创伤的同时,让患儿以更轻的疼痛、更快的恢复速度重获健康。
感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脏外科谢少波教授团队的病例分享
-END-

扫码观看可降解学苑精彩内容
发表留言
暂无留言
输入您的留言参与专家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