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C 2025丨聚焦超声引导,迈向精准介入:结构性心脏病结构电生理论坛圆满召开!

浏览量:890

CHC 2025

超声引导作为一种无创、实时、精准的影像技术,不仅能清晰显示心脏结构,还能实时监测心脏电活动和心功能的变化以及心脏血流动力学的信息,为结构性心脏病与电生理治疗的融合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2025年9月27日,中国心脏大会(CHC)2025“结构性心脏病结构电生理论坛”在北京圆满举办!国内多位超声、心血管领域权威专家齐聚一堂,分享超声引导下电生理介入手术新进展,并结合典型临床病例,共同探讨技术创新如何引领学科融合发展,有力推动了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向无放射线方向稳步迈进。

 

技术引领 实践赋能

聚焦超声引导,迈向精准介入

潘湘斌教授:

超声引导电生理介入手术进展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潘湘斌教授指出,在多学科交叉发展的医学背景下,电生理学与结构性心脏病学密不可分,二者深度融合成为推动学科创新发展的重要引擎。在这一融合进程中,超声引导介入方法学凭借多方面独特优势,成为结构电生理深度融合的重要基石:(1)全程无放射线及造影剂,彻底避免了因放射暴露和造影剂使用引起的医源性损伤,有效保护医患安全;(2)因无放射线伤害,使得既往因肿瘤、肾功能不全、婴幼儿或造影剂过敏等无法接受传统介入治疗的高危患者纳入治疗范围,改写了手术适应证;(3)在提升手术成功率和安全性同时,通过“零射线”绿色电生理起搏,推动了心血管介入治疗的普及与发展。

 

未来,潘湘斌教授及其团队将在以下几方向展开探索与实践:(1)持续推进方法学创新,积极拓展新技术领域,例如结合纳米材料与人工智能技术,以应对冠状动脉疾病诊疗中的关键问题;(2)充分发挥超声方法学技术优势,对现有复杂临床难题实现“降维打击”,并以此为动力,持续推动相关介入器械原创性研发;(3)积极响应国家战略部署,构建医疗援外新模式,推动结构性心脏病学与电生理学深度融合,最终为我国乃至全球患者带来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牛国栋教授:

超声引导可降解左心耳封堵手术进展

 

云南省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牛国栋教授指出,临床上左心耳封堵器多为金属材料,植入后因持续对心耳壁施加较强径向力,易损伤心耳及毗邻组织;同时由于金属永久存留体内,患者远期并发症风险较高。由中国团队完全自主研发的生物可降解左心耳封堵器是全球首款可降解类左心耳封堵装置,通过结构设计与材料优化升级,可更好顺应心耳运动,并在完成促进组织再生 “桥梁”功能后逐步降解,避免了远期并发症发生,真正实现“植入无残留”。

 

然而,由于可降解封堵器在X射线下不显影,难以完成精准植入。单纯超声引导介入技术通过清晰识别可降解材料,可切实解决X射线引导下封堵器植入劣势。大量临床试验与持续研究证实,单纯超声引导下实施可降解左心耳封堵术,不仅能降低远期并发症风险,还可确保封堵器精准释放,提升手术操作安全性和可控性。

 

胡奕然教授:

经食道超声引导冷冻球囊治疗房颤1例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胡奕然教授指出,传统房颤消融治疗多采用点对点消融策略,存在手术时间长、依赖三维解剖标测、心肌穿孔风险较高以及对手术疼痛敏感等问题。冷冻球囊消融术作为阵发性房颤一线治疗方式,受到国际广泛关注。然而,该技术受限于X射线辐射剂量大,不利于医患健康。在此背景下,探索经食道超声引导实施冷冻球囊消融术意义重大。

 

随后,胡奕然教授结合1例经食道超声引导冷冻球囊治疗房颤的病例,分享了团队的初步探索:(1)冷冻球囊消融技术为房颤肺静脉隔离提供了从传统“逐点式”消融向“一站式”治疗转变的可行路径;(2)经食道超声为冷冻球囊治疗提供了全新的引导方式,通过三维超声视野实时观察球囊位置及其与组织的贴靠情况,实现了肺静脉隔离全程的无射线操作,安全可靠。

 

刘铮教授:

心腔内超声技术在房颤手术中的应用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刘铮教授结合临床病例指出,心腔内超声技术在电生理领域应用广泛,可从多方面助力房颤手术高效完成,具体包括指导术前血栓排查、左心房建模、房间隔穿刺,监测导管位置和贴靠情况,以及发现术中血栓形成等。

 

刘铮教授强调,与Pentaray等标测导管相比,心腔内超声技术在房颤消融术中的作用和侧重点有所不同,尽管心腔内超声无法实现精确电压标测、电位标测或激动标测,但其具备实时动态监测能力,能够对局部解剖结构进行精细观察,并有效指导房间隔穿刺等关键步骤实施,进一步提升房颤、房扑等消融手术的安全性。

 

王婧金教授:

超声引导下心律失常手术肺静脉识别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王婧金教授指出,在超声引导的心律失常手术中,肺静脉准确识别对后续手术成功开展至关重要,然而,受限于肺静脉超声成像相关指南缺失和成人肺静脉成像经验缺乏两大挑战,目前临床实践中仍面临图像判读标准不一、操作依赖个人经验、识别准确性难以保障等问题,影响手术安全性和有效性。

 

对此,王婧金教授及其团队进行了探索,并结合临床经验重点分享了3点经验:(1)肺静脉识别依赖于对其解剖毗邻关系的掌握,部分患者存在肺静脉解剖变异,超声成像能够有效识别并帮助术者精准锚定消融靶区。(2)肺静脉超声成像可基于标准切面,通过调节探头位置与图像参数实现,满足手术需求的清晰图像。(3)推进标准化操作流程具有重要意义,统一的成像标准不仅可指导手术操作,也能促进超声医师与术者在肺静脉识别上达成共识,增强术中配合,共同提升手术质量与安全性。

 

赵星教授:

超声引导下房颤消融手术病例分享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赵星教授结合1例超声引导下实施脉冲电场消融术(PFA)的病例指出,PFA因其对心肌组织的选择性损伤特性、肺静脉电隔离过程快速且效果持久等优势,已成为当前房颤导管消融治疗中极具发展潜力的技术。

 

超声引导通过以下优势,可进一步提升PFA手术成功率与安全性:(1)实时观察消融导管与心肌组织的贴靠情况,精准判断导管位置;(2)及时识别并处理术中并发症;(3)全程零射线操作,有效解决了因无法接受射线照射或对比剂肾病高风险而难以接受传统介入治疗的部分患者的临床困境。该技术同时也为介入导管室资源有限的地区开展房颤消融手术奠定了基础。未来,随着无射线介入技术的持续改进与创新,更多患者将从中受益。

 

冯天捷教授:

超声引导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手术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冯天捷教授从超声引导无导线起搏器植入的术前准备、术中操作和术后随访等情况进行了系统分享。其中就术中操作步骤,冯天捷教授重点分享道:首先经股静脉穿刺,置入普通导丝或超声专用导丝,沿下腔静脉将其推送至右心房,并继续抵达上腔静脉远心端;随后在超声监测下将导丝回撤至右心房中部,同时将输送鞘管送至下腔静脉入口处;导丝进入下腔静脉后,需分别在下腔静脉-右房切面与四腔心切面进行超声确认;确认位置无误后,将无导线起搏器输送系统经下腔静脉送入右心房,在超声实时引导下跨过三尖瓣,调整至理想的心室间隔部位,最终确认定位准确后释放无导线起搏器,撤出释放系统及鞘管,完成手术。

 

冯天捷教授强调,无导线起搏器代表了未来起搏器的发展方向,今后需开展更多临床研究以进一步明确超声引导下无导线起搏器手术技术的安全性与可行性,并制定出符合中国国情的超声引导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方案。此外还可以研发适用于外科直视手术的新型起搏器,实现术中直接操作,拓展适用术者范围,从而真正实现内外科融合手术。

 

段福建教授:

超声引导下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技术要点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段福建教授就超声引导下无导线起搏器植入的技术要点分享道:(1)术中推送输送鞘管送至右心房时,可采用Panna Wire辅助判断导丝位置;(2)大鞘到位后撤出导丝,可观察到“双轨征”,在超声实时监测下可见起搏器沿大鞘内的双轨路径进入,随后该征象消失,提示起搏器已成功脱离输送鞘管并进入预定位置;(3)判断起搏器位于右心室前部或后部时,可通过向前或向后调整探头方向实现;(4)植入部位建议优先选择右室心尖部及间隔侧,不推荐右室流出道;(5)超声引导下调整和确认起搏器位置时,应注意避开传导束,并确保大动脉短轴切面中右室流出道无起搏器回声,四腔心切面中起搏器未贴靠右室游离壁;(6)牵拉试验应结合心尖四腔心切面与3D四腔心切面综合评估,以确认起搏器固定牢靠。

 

段福建教授强调,无导线起搏器的无射线植入,对患者和术者起到保护作用的同时,还可快速准确发现如心包积液等并发症。但是由于目前开展数量较少,还未形成系统性方法研究,未来还需要大量临床实践和循证医学证据进一步支持其发展。

 

 

随后,针对上述专家的专题报告,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陈旭华教授、北京航天中心医院丁春华教授、云南省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郭秋哲教授、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梅教授、北京宽街中医院刘红旭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唐闽教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吴寸草教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周公哺教授(按姓氏首字母排序)的主持下,与会专家分别针对国际上可降解封堵器的研发进度和临床应用;ICE超声建模和高密度标测建模在消融过程中的匹配程度;无导线起搏植入是否影响心功能;无导线起搏器循证医学证据的标准;超声结构电生理一体化理念等核心议题展开了激烈探讨,凝聚共识,共促我国结构电生理事业发展。

结语

由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潘湘斌教授团队首创的超声引导介入技术,以超声引导作为底层方法学,成功打通了结构与电生理的学科壁垒,并通过该创新方法学的应用,帮助临床精准实施房颤消融和起搏器植入等电生理治疗,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一站式、无放射线、精准高效的治疗新模式。

 

此次CHC 2025“结构性心脏病结构电生理论坛”通过八场紧扣超声引导介入技术的专题报告与深入研讨,生动呈现了该技术在结构电生理治疗中的天然优势与广阔前景。希望以此次论坛为契机,进一步推动超声引导介入技术在基层医院的普及应用,助力我国心血管诊疗迈向更安全、更精准的“无放射线”介入治疗新时代。

 

-end-

专业的心血管医生学术交流平台

医谱APP
点击下载
医谱学术
点击关注

版权及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发表内容知识产权归属医谱平台、主办方以及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未经许可,禁止进行复制、传播、展示、镜像、转载、摘编等。经授权使用,须注明来源,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图片

表情

发表留言

暂无留言

输入您的留言参与专家互动

6
评论
收藏
分享
Copyright©2024 远大康程 京ICP备1400585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