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RDN·全国高血压日专访丨彭勇教授:高血压防治27年升级路,RDN成破局新力量

近年来,高血压介入治疗备受关注,尤其是经皮去肾神经术(RDN),已被大多数国家相关指南或专家共识推荐作为降压药物难以控制的高血压可选择治疗手段之一。
值此“全国高血压日”,“对话RDN”栏目特邀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彭勇教授,结合全国高血压日主题演变,深入探讨了我国高血压防治策略的变迁、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具体实践与规划,并解读RDN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及近期发布的《经皮去肾神经术治疗高血压临床路径中国专家共识(2025版)》,展望RDN技术规范化应用的未来。


高血压防治策略之变:
知行合一,防治并重,最终走向全面综合管理
“回顾全国高血压日过去27年的主题,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条从‘知’到‘行’,再从‘治’到‘防’,最终走向全面综合管理的演进路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通过组建高血压亚专业团队、建立覆盖全省的专病医联体,不仅日常开展疑难高血压诊治和RDN手术,更将防治关口前移,真正践行了这一战略转变。”
“全国高血压日”自设立以来,已走过近三十载春秋,早已成为普及防治知识、凝聚社会共识、指引行业方向的重要公共卫生名片。当回顾“全国高血压日”的历程就会发现,我国高血压的防治策略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发展与医学进步不断演化精进。彭勇教授在访谈伊始,便精辟地总结了过去27个“全国高血压日”主题所折射出的防治策略显著变化:
首先是重心的转变:从早期侧重于疾病治疗和知识普及,逐步前移至危险因素的防控与健康管理;其次是视角的转变:从单一的血压数值管理上升到对心血管整体风险的综合管理;最后是模式的转变:从“由医疗专业主导”发展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系统性工程。总体而言,我国高血压防治策略的演变是一条清晰的升级之路,体现了我国公共卫生政策日益科学化、系统化和人本化的发展趋势。
在这一演变历程中,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脏内科作为区域性诊疗中心,积极践行国家防治策略的转变,开展了诸多扎实有效的工作。彭勇教授介绍道:“近些年,我们在陈晓平教授的带领下,在高血压专科门诊建立、高血压亚专业组建设、新技术推广、医联体建设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成立高血压亚专科门诊
组建高水平高血压亚专业团队
构建覆盖全省的专病医联体
优化RDN治疗
基线心率与血管硬度成关键预测指标
“如何提升现有RDN技术的应答率,是临床关注的热点话题。我们通过研究发现:基线血压、基线心率较高、脉搏波速度(PWV)较低的患者对RDN治疗反应更佳[1]。”
当前,RDN技术已成为难治性高血压治疗的重要选择,但70%左右的应答率始终是临床推广的痛点。为破解这一难题,彭勇教授团队于2024年在《美国心脏协会杂志》(JAHA)发表研究,指出基线血压和基线心率较高、PWV较低的患者对RDN治疗反应更佳。
彭勇教授结合临床实践解释道:“RDN技术在概念表述上虽已弱化‘交感’的表述,但其核心仍是通过影响肾动脉交感神经活性来调控全身血压。与交感活性直接相关的基线心率,自然也就随之成为疗效预测的关键指标。至于PWV,则与血管僵硬度直接相关。RDN通过调节神经张力影响血管的收缩与舒张功能,但对于血管本身已高度僵硬的患者,即使交感活性得到调控,血管舒张性的改善空间也十分有限,疗效自然也会大打折扣。”
值得注意的是,该研究并未发现年龄、性别等传统因素对RDN疗效有显著影响,彭勇教授提醒道,“真正决定血管状况的是心血管危险因素,年轻患者若危险因素较多,血管僵硬度也可能远超老年人。”
在彭勇教授看来,这些发现为RDN术前评估和患者选择提供了循证依据,有助于提升RDN技术的整体疗效和成本效益,推动其更精准地应用于临床。

扫码查看研究原文
《专家共识》落地
引领RDN走向规范与普及的快车道
“未来RDN推广应用需围绕:严格遵循适应证,各级联动、加强培训,逐步扩大适应人群等方面来进行。我们相信,随着《共识》的不断应用和推广,RDN必将成为高血压治疗的有效利刃!”
随着RDN技术的发展和临床应用的深入,制定统一、规范的临床路径以保障其安全、有效、规范地开展变得至关重要。作为《经皮去肾神经术治疗高血压临床路径中国专家共识(2025版)》制定的核心专家,彭勇教授深入分享了《共识》的亮点与未来规划。
首先,面对我国约2.5亿高血压患者,以及数量可观的难治性高血压人群,《共识》的首要亮点在于明确了RDN适应证的标准,这是RDN成功高效开展的重要前提;其次,《共识》高度重视术前筛查的规范性,尤其是继发性高血压的排查。这也是《共识》建议RDN技术应率先在具备完善筛查流程和检测手段的大型医疗中心开展的关键原因所在。
对于《共识》的未来推广,彭教授勾勒出了清晰的路线图:
严格遵循《共识》
规范患者筛选与手术操作
建立各级联动培训体系
基于循证医学,逐步拓展适应人群
总而言之,《共识》的发布为RDN技术在我国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彭勇教授提到:“随着《共识》的不断应用和推广,RDN必将成为高血压治疗的有效利刃,也必将朝着更规范、安全、有效的方向阔步前行,使更多难治性高血压患者全面获益。”
结语
这场关于高血压防治策略与RDN技术创新的深度对话,既是对过往成就的总结,也是对未来的期许。未来,随着RDN适应证管理、技术操作和人员培训体系的持续完善,这项创新技术有望在更广泛的高血压患者中实现精准、安全、有效地应用,为我国高血压防控事业注入新的动能,最助力“健康中国”战略目标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Hu XR, Liao GZ, Wang JW, Ye YY, Chen XF, Bai L, Shi FF, Liu K, Peng Y. Patient-Specific Factors Predicting Renal Denervation Response in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 Am Heart Assoc. 2024 Jul 16;13(14):e034915. doi: 10.1161/JAHA.124.034915. Epub 2024 Jul 9.
专家简介
(本文为医谱学术原创 转载请标明来源)
END
专业的心血管医生学术交流平台


版权及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发表内容知识产权归属医谱平台、主办方以及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未经许可,禁止进行复制、传播、展示、镜像、转载、摘编等。经授权使用,须注明来源,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发表留言
暂无留言
输入您的留言参与专家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