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席说 | 陈茂教授:立足基层、放眼国际、共筑心长城

浏览量:2070

 

 

 

长城巍巍,薪火相承。第36届长城心脏病学大会暨亚洲心脏大会2025(GW-ICC/AHS.25)将于2025年10月16日至19日在北京隆重召开。会前长城心脏病学大会候任主席、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陈茂教授应邀接受采访。他在采访中分享了未来长城会面对基层与国际时的发展方向、AI技术在心血管领域中的应用、中国医疗器械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并探讨了如何推动中国医疗器械的国际推广与交流。

 

GW-ICC/AHS.25

主席访谈

 

GW-ICC/AHS.25

访谈内容

Q1

作为大会候任主席,您觉得长城会这些年积累的最宝贵的经验是什么?接下来在延续这些优势的基础上,可能会有哪些新的方向或尝试?比如让更多基层医生参与,或者加入一些更贴近患者需求的内容?

 

我对长城会最深刻的印象是他代表着中国心血管领域发展的高度。无论是从会议规模,还是其宗旨与方向,无不体现了我们近几十年与世界同频的步伐。长城会最令我感动的,是它在面向基层时孜孜不倦的推动和面向国际时的交流与互动。那么未来,对于长城会来说,应该仍然坚持面向基层与国际。

 

所谓面向基层,我们都知道,中国医生面向的是中国广大的心血管患者。那么如何让国际上先进的知识与国内新型的技术推动心血管疾病诊疗规范化发展,以便更好的造福中国本土心血管患者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此外,如何更好的让基层医生更积极的参与心血管疾病的发展,也是未来需要进一步深化的问题。比如,如何凝练基层医生更感兴趣的话题。举个例子,像我自己既往参与的一些会议中就发现,基层医生对基于实战病例开展的经验分享、新型诊疗技术推广等相关话题都非常感兴趣。所以未来,我们应该要更多地聆听基层医生想听什么样的话题,组织更多以病例为导向的培训、讲座、病例讨论等,这样才能更好的调动基层医生参与长城会的积极性,让长城会可以更好的面向基层。

 

从面向国际层面上,长城会需要更加国际化。中国医学发展至今,许多方面与世界已经属于同步发展水平。那么,如何让世界更加关注中国经验,中国证据,是当前我们做好国际化所面临的挑战。我认为,寻找我们中国与世界的相同点,然后开展定点的专题讨论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无论是从基层还是国际化方面,长城会都会做的更实、更远。

A1

 

Q2

每年长城会都会吸引很多国内外的同行,您认为未来怎样能让这个平台更有活力?作为候任主席,您认为下一届长城会最需要强化的方向是什么?比如在交流形式、话题选择上,有没有一些让您觉得值得探索的新思路?

 

非常荣幸能够成为长城心脏病学大会候任主席。作为候任主席,我觉得我有责任和义务进一步把大会面向基层和面向国际的话题做好。那么如何吸引更多国内外讲者和听众参与到这个盛会中呢?

 

我认为,首先应该广泛征求大家感兴趣的话题。我们应该有一个调查,向基层医生、国内外同行发出邀请,了解什么样的话题是他们感兴趣的,什么样的话题是希望在会议上听到和探讨的,请他们做出自由的选择。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提炼出主要话题方向。

 

另外,交流形式也十分重要。我们现在的交流形式,还是更多的局限在专家讲,听众听。而我认为,医学本身就是一个经验的分享,所以必须要促进互动。在未来的交流形式上,我们是否可以让每一个话题的时间做到“half-half”,也就是一半时间交给讲者,另一半时间发挥听众的智慧,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对相关话题进行广泛的探讨。这样,可以使讲者有兴趣,听众感兴趣,话题才能探讨的更深入,听众也能够在其中得到他们想得到的关键知识点。

A2

 

Q3

提问中国器械创新的CRCT研究常面临“市场推广先于长期证据”的争议。您认为应该如何平衡创新加速与循证医学严谨性的关系?

 

这个话题其实不仅是中国的问题,也是国际上面临的一个难题。有一个数据大家可能都知道,就是任何一个器械从出现到最后广泛应用于临床,大概需要17年时间,而其中仅一半在循证医学基础下可以成为临床标准的规范化技术。所以我说,这是国内外都面临的难题。

 

首先,我认为应该强化我们的科研意识。器械治疗不仅是为个人服务,更多的是为病人群体服务。所以我们必须强调证据在器械应用与推广中的重要价值。应该有组织的开展一些研究,如RCT、高水平的注册研究等。其实任何器械的发展都不仅有先证过程,也包含应用后观察真实世界疗效的过程。所以我们不仅要做好前端有组织的RCT研究或上市前研究,同时也要做好上市后的注册研究。让更多的中心参与其中,让更多的患者成为受益者,也成为我们的被研究者,让证据更加全面和真实,这样才能让器械在未来的应用中真正更加有效的服务于我们的病人。

A3

 

Q4

对于全国各级心血管专家和医疗机构,您最想发出的参与倡议是什么?

 

医学发展到现在,它的进步,大家有目共睹。但在这个过程中,其实也存在标准化和规范化推广相对滞后的问题。所以我个人特别想对所有同事、同行及医疗机构说,大家一定要重视如何将一些诊治的规范进行标准化推广与应用。大家齐心协力把标准化诊治作为未来工作的一个重点,将会是利好我们行业的一个大事情。

A4

 

Q5

AI辅助下的结构性心脏病介入已成为热点。您如何看待“器械+算法”组合产品的监管标准制定?长城会是否可能设立相关专题论坛?

 

第一个答案是很肯定的。我们也希望长城心脏病学大会可以更多的涉及一些先进的理念和方法。AI作为现在国际上或科学界的一个发展热点,我们肯定会推动AI及相关话题在长城会中的普及与探讨。当然,谈到AI,就必须看到AI发展的不同模式。比如,西方国家一些基础算法的推动更多是发挥重要的引领性作用。而在中国,我们在推动算法的同时,也特别强调应用场景的问题。

 

回到结构性心脏病器械上。现在,器械已经成为包括结构性心脏病等一系列心血管疾病的最主要的一个治疗方式。如何整合AI算法或相关应用场景与器械,是一个非常严肃的话题,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向。在应用中,需要注意多方面问题。首先是数据来源。比如,当器械植入后,如何获得器械独有的数据,如sensor,器械上的传感器,不仅可以提供体外体表数据,甚至可以提供体内数据。还有,如何把这些多元异构数据有效的进行AI处理和分析也是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

 

另外,就是兼顾公平的问题。我们如何让病人群体具有更大的代表性,让AI算法更加公平公正,让研究成果应用到更广泛的人群中。这里面就牵涉到监管问题。而提到监管,不仅是由我们医务人员来施行,相关行政管理部门,甚至是社会群体,都应该参与进来,共治共管,才能保证AI未来发展的科学性、公平性和社会利益最大化的可及性。

A5

 

Q6

近年来中国自主研发的瓣膜器械(如VenusA-Valve)通过长城会走向世界。大会将如何进一步成为心血管器械的全球首发站?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因为每次在国外交流时,国际上的同行都说:“你们中国现在的医疗发展非常快”。在心血管领域,中国经验和中国器械已经受到国际同行的广泛关注。

 

您提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让我们的器械走出国门,让中国经验可以更多的在国际舞台上发声。我想,在未来的长城心脏病学大会中,我们一定要有目的、有组织的推动中国经验和中国器械与国际同行进行互动。

 

我希望,未来的长城会可以有一个中国专场和一个国际专场,尤其是围绕器械。让我们中国器械能够有组织的展示在国际同行面前,同时也把国际上最先进的器械有组织地展现在中国同行面前。通过这样的互动,不仅可以互通有无,也可以互补长短,同时也能把中国医疗更好的展现在国际同行面前。

A6

 

Q7

基层医院的医生在使用新器械时,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比如操作不熟练或者设备适配问题。长城会未来会不会在这方面做些安排,比如培训或者经验分享?

 

我觉得长城会一个非常重要的目的就是“education and training”,教育和培训。我个人在做一些其他专题会议时,也在做各种新的尝试。如何让基层医生或初学者更好地掌握一些器械。我认为,首先是要分步进行培训。对处于不同阶段的同行,应采用不同的培训方式,包括理论培训、解剖认识、了解器械。这些都是需要分步进行的。而对于更高阶的同行,则更多的关注在一些危重或复杂病例的使用技巧方面

 

关于教育和培训,其实有非常多的模式,包括操作工坊、模拟操作、解剖认识、病例讨论以及同台的手术禁忌。这些未来都可能通过长城会让更多年轻的或初学的同行快速的掌握。

A7

 

Q8

从长远来看,您希望未来心血管领域的新器械能朝着什么方向发展?比如在提升治疗效果、减轻患者痛苦这些方面,有哪些值得期待的突破?

 

从中国心血管介入治疗进展来看,应该是长足的,其中,器械的发展也是有目共睹的;从未来角度看,也是可以期待的。

 

在结构性心脏病方面,无论是主动脉瓣、二尖瓣、三尖瓣、肺动脉瓣都有我们中国的原创器械。而且,我们的原创器械已经从简单的模仿到现在的并跑,甚至在向领跑方向发展。在主动脉瓣器械方面,我们有世界上首个预装载的干瓣,并且已经上市。未来,我们的世界首个预装载、可回收干瓣也将开展国际多中心研究。这些器械可以让术者有更多机会进行更好的释放。在二尖瓣方面,不仅二尖瓣缘对缘修复方面实现了器械的一些更新,在新疗法上,如经导管的二尖瓣置换方面也可以看到国产器械的身影。在三尖瓣方面,无论是三尖瓣环缩技术还是三尖瓣置换方面都有中国完全原创的产品。从某些方面来说,可能是领先于世界的。在肺动脉瓣方面,我们的VenusP-Valve已经引领了肺动脉瓣治疗方向的发展。所以,很期待在结构性心脏病瓣膜上,可以不断推出越来越多的国产器械。

 

当然,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左心耳封堵、肾动脉消融方面,我们也取得了长足进步。我相信,这些方面,我们不仅能够跟上国际的脚步,未来也一定能够在某些方面实现突破甚至引领国际。

A8

 

-END-

专业的心血管医生学术交流平台

医谱APP
点击下载
医谱学术
点击关注

版权及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发表内容知识产权归属医谱平台、主办方以及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未经许可,禁止进行复制、传播、展示、镜像、转载、摘编等。经授权使用,须注明来源,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图片

表情

发表留言

暂无留言

输入您的留言参与专家互动

3
评论
收藏
分享
Copyright©2024 远大康程 京ICP备1400585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