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结构周2025|葛均波院士:聚势赋能,破局立新——共筑结构介入治疗新未来!

浏览量:9

2025年10月20日至26日,中国结构性心脏病领域的年度学术盛会——“第九届中国结构性心脏病学术活动周”(中国结构周2025)将在上海、北京、广州、西安、武汉五地同步召开。大会主席、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诚邀您相约2025中国结构周,共赴结构性脏病领域的学术之约! 

大会主席 葛均波院士

从开创到成熟:TAVR技术引领的二十年变革
 
在介入心脏病学的发展历程中,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正以其蓬勃的生命力和革命性的创新成果,成为推动学科发展的核心动力。葛均波院士指出,自2002年Alain Cribier教授完成世界首例TAVR手术以来,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技术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我们见证了这项技术从开创到成熟的完整历程。这一技术的进步不仅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更为整个介入心脏病学领域开辟了全新的发展方向。
 
百花齐放:中国创新的卓越贡献
葛均波院士表示,当前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领域呈现出百花齐放、蓬勃发展的繁荣景象。二尖瓣介入治疗、经导管三尖瓣介入、房间隔分流器、新型先心封堵器等新技术和新器械的不断涌现,持续丰富着治疗选择。令人欣喜的是,中国结构介入治疗虽然起步相对较晚,但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在二叶瓣的治疗、主动脉反流的治疗等领域,总结出了许多独具特色的中国经验和方案。无论是在治疗理念的创新还是器械研发的突破方面,中国学者和工程师们都展现出了优秀的创造力,推动中国在这一领域走在了世界前列。
 
交流与传承:中国结构周的使命与担当
中国结构周自2016年举办以来,始终秉持“交流、创新、发展”的宗旨,通过这一平台,我们不仅能够及时了解国际上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技术进展,更重要的是能够向世界展示中国在这一领域的创新成果和丰富经验。这种双向的交流与合作,为国内外专家学者搭建了深度对话的桥梁,有力地推动了国内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技术的加速发展。葛均波院士表示,学科的发展既需要推陈出新的创新精神,也需要薪火相传的人才培养。中国结构周始终重视对年轻医师的培养,通过手术演示、病例讨论、专题讲座等多样化的形式,为年轻医生和研究人员提供了宝贵的学习和成长机会。这种从理论到实践的全面培养模式,让年轻医生能够与国内外顶尖专家保持密切交流,为学科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未来展望:技术创新与普惠医疗的融合
葛均波院士认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仍然面临着诸多有待探索的领域与方向。在技术层面,瓣膜耐久性的研究正取得重要进展,干瓣技术、抗钙化处理技术、多聚合物材料等创新突破,将使TAVR技术向更年轻的患者群体推广成为可能。与此同时,卫生经济学的考量也应当成为手术策略制定的重要内容,如何在确保预后效果的同时,有效减轻患者家庭和社会负担,实现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也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前沿技术的深入应用,我们将能够实现对疾病的更精准诊断和更有效治疗。而远程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则将使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技术突破地域限制,让偏远地区的患者也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真正实现医疗资源的公平可及。
 
 
中国结构周2025将继续肩负推动学科发展的使命,为全球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领域的专家学者提供一个分享成果、交流思想、启迪智慧的交流平台。在这里,我们将共同探讨技术创新的前沿趋势,分享临床实践的宝贵经验,谋划学科发展的未来蓝图!

-END-

专业的心血管医生学术交流平台

医谱APP
点击下载
医谱学术
点击关注

版权及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发表内容知识产权归属医谱平台、主办方以及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未经许可,禁止进行复制、传播、展示、镜像、转载、摘编等。经授权使用,须注明来源,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图片

表情

发表留言

暂无留言

输入您的留言参与专家互动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Copyright©2024 远大康程 京ICP备1400585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