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结构周2025|高润霖院士:植根中国实践,贡献世界方案!

浏览量:1598

2025年10月20日至26日,中国结构性心脏病领域的年度学术盛会——“第九届中国结构性心脏病学术活动周”(中国结构周2025)将在上海、北京、广州、西安、武汉等地,以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同步召开。大会主席、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高润霖院士诚邀您相约2025中国结构周,共赴结构性脏病领域的学术之约!

大会主席 高润霖院士  

>>>从“跟跑”到“并跑”:中国经验的智慧与贡献

回顾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发展历程,中国临床医师根据中国患者特点和手术经验,走出了属于我们自己的结构之路。自2010年葛均波院士成功完成我国第一例TAVR手术以来,我国瓣膜介入治疗一直在高速发展,诞生出了诸多优秀成果。高润霖院士表示,目前,中国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领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新理念、新器械与新技术层出不穷,部分大型心脏中心的诊疗水平已稳居国际先进行列。这一成就的取得,关键在于我们走出了一条符合国情的实践之路。最典型的例证便是对二叶式主动脉瓣狭窄的诊疗探索。与西方人群不同,中国主动脉瓣狭窄患者中二叶瓣畸形比例显著更高。尽管国际上已开始关注这一领域,但长期缺乏充足的循证医学证据。面对这一挑战,中国医师同道们没有简单套用国外经验,而是立足于庞大的临床实践,勇于探索,细心总结,逐步归纳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个体化治疗策略。同时,国内的器械研发也紧跟临床需求,针对中国患者的解剖特点进行了卓有成效的优化与创新。我们不仅解决了临床难题,更拿出了解决问题的“中国方案”,贡献了宝贵的“中国证据”。
 

>>>从“中心”到“区域”:均衡发展的挑战与使命

高润霖院士表示,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亦需清醒地认识到,国内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发展仍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地区之间、医院之间的诊疗水平差异显著,能够独立开展此类技术的医疗单位数量仍有待增加,且各中心之间的技术能力存在落差。这种现状,凸显了进一步普及与推广规范化技术的必要性。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标准化技术培训、优化心脏团队建设、重视专业人才培养,从而促进整个结构介入领域的均衡、高质量发展。中国结构周自举办以来,便在这些方面设置了系统性的议程,承担起了行业引领者的职责。我们坚信,在推广先进技术的同时,必须精准把握“规范化”这一关键核心,确保技术普及的每一步都稳健而扎实。
 

>>>从“单兵”到“团队”:多学科协作的深度与广度

结构性心脏病的复杂性,决定了其诊疗绝非单一学科能够独立完成。高润霖院士强调,想要真正做好介入治疗,必须建立并依赖一个优秀的多学科心脏团队。一个成熟、高效的心脏团队,离不开心内科、心外科、麻醉科、影像科、重症监护室(ICU)乃至护理团队等不同专业医务人员的紧密配合。基于此共识,今年中国结构周特别设置了超声、影像、护理等多个支撑学科专题论坛。其目的,正是为了打破学科壁垒,促进不同专业背景的专家深度交流,深化对疾病关联与相互作用的理解。通过引入多学科交叉的新技术与新理念,不断提升整个团队的协作水平与决策能力,最终为患者提供从术前评估、术中操作到术后康复的全方位综合管理。

 

 
 
中国结构周2025,不仅是一场学术思想的盛宴,更是一次对中国结构性心脏病介入发展之路的集体审视与未来展望。在这里,我们展示最具代表性的“中国案例”,探讨最前沿的“中国方案”,凝聚最广泛的行业共识。让我们在此碰撞思想、共同成长、凝聚力量,携手推动中国结构性心脏病事业迈向更高峰!

-END-

专业的心血管医生学术交流平台

医谱APP
点击下载
医谱学术
点击关注

版权及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发表内容知识产权归属医谱平台、主办方以及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未经许可,禁止进行复制、传播、展示、镜像、转载、摘编等。经授权使用,须注明来源,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图片

表情

发表留言

暂无留言

输入您的留言参与专家互动

3
评论
收藏
分享
Copyright©2024 远大康程 京ICP备1400585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