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C 2025丨心衰与心肌病诊疗迎来新突破,无创筛查、精准用药与安全停药成焦点

2025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ESC 2025)暨世界心脏病学大会于8月29日—9月1日在西班牙马德里璀璨启幕。会议期间,来自中国的多个研究团队就心力衰竭及心肌病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汇报,涵盖心力衰竭冠状动脉评估、急性心力衰竭治疗、暴发性心肌炎用药研究等。医谱学术特此整理,以供临床参阅。
冠状动脉造影与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对心力衰竭患者冠状动脉评估的比较
重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Bi Huang
研究背景及目的
现行指南建议对不明原因心力衰竭(HF)患者需排除冠状动脉疾病(CAD)。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和冠状动脉造影(CAG)是评估冠状动脉病变的常用方法,但何种方式更适合HF患者的CAD筛查尚不明确。
研究方法
本研究回顾性纳入2016年9月至2023年6月期间LVEF≤50%的HF患者。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终点事件相关因素,并通过Boruta特征选择算法及基于机器学习的SHAP(Shapley Additive Explanations)模型评估这些因素与终点的关联。
研究结果
共579例患者,平均年龄63.78岁,男性占比70.1%。其中83例接受CCTA检查,496例接受CAG检查。两组总体阳性检出率无显著差异(25.5% vs. 26.2%, p=0.862),但CAG组左回旋支病变检出率更高(41.5% vs. 14.3%, p=0.017)。CAG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率高于CCTA组(7.4% vs. 2.4%, p=0.060),但未达统计学显著性。男性、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及高龄是冠状动脉筛查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该结果经Boruta算法和机器学习SHAP分析验证。
研究结论
本回顾性研究支持对无胸痛症状的HF患者优先选择CCTA进行CAD筛查,因其具微创优势;但对于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及高龄的HF患者,更倾向推荐CAG,因此类患者可能更需要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维利西呱早期应用于急性心力衰竭的疗效:一项前瞻性研究
重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Junlong Chen
研究背景
维利西呱已被批准用于近期发生心力衰竭(HF)恶化事件、且已接受四联指南指导药物治疗(GDMT)的慢性心衰患者。但目前尚不清楚该药物对GDMT不耐受或新发心衰患者的疗效。
研究方法
作为一项真实世界前瞻性队列研究的事后分析,本研究纳入左心室射血分数≤45%的急性心衰患者。根据出院时是否起始维利西呱治疗,将患者非随机分为维利西呱组和非维利西呱组。研究主要终点是180天内首次发生心衰恶化事件的时间。
研究结果
在倾向评分匹配前及匹配后的队列中,早期起始维利西呱治疗均与心衰恶化风险显著降低相关,风险比(HR)分别为0.479(95%CI[0.299-0.768],p=0.003)和0.501(95%CI[0.283-0.888],p=0.020)。维利西呱组达到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I级的患者比例更高(54.2% vs 22.4%),但两组在终点时的超声心动图参数改善方面无统计学差异。亚组分析显示,对于无法耐受四联GDMT的患者及新发心衰患者,维利西呱治疗仍具有获益。
研究结论
只要不存在禁忌症,无论患者能否耐受四联GDMT,都应在心衰进展过程中尽早起始维利西呱治疗。该药物可能为GDMT不耐受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


暴发性心肌炎后慢性炎症性心肌病患者使用羟氯喹的有效性与安全性:HYPIC试验的多中心随机研究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Wu He
研究背景及目的
慢性炎症性心肌病(infl-CMP)是急性心肌炎(尤其是暴发性心肌炎,FM)慢性化导致的长期后遗症。羟氯喹(HCQ)可通过抑制过度炎症反应使此类患者获益。该研究旨在评估羟氯喹用于暴发性心肌炎后慢性炎症性心肌病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为多中心随机试验,旨在评估羟氯喹治疗暴发性心肌炎后慢性炎症性心肌病的疗效与安全性。主要复合终点包括心血管死亡或心脏移植、心力衰竭再住院或心肌炎复发、永久起搏器/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置入的时间。次要终点为治疗12个月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IDd)、高敏心肌肌钙蛋白I(hs-cTnI)、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红细胞沉降率(ESR)较基线的变化。
研究结果
共50例患者随机接受羟氯喹联合泼尼松龙(PDN)或泼尼松龙单药治疗12个月。与单药组相比,羟氯喹联合治疗显著降低主要复合终点风险[风险比(HR)=0.28,95%置信区间(CI)=0.11–0.71],并在LVEF提升、LVIDd缩小及hs-cTnI、NT-proBNP、hs-CRP降低方面呈现显著改善。两组均未记录到严重药物相关不良事件。此外,联合治疗使16种血浆细胞因子水平显著恢复至正常范围。
研究结论
12个月的羟氯喹联合泼尼松龙治疗可显著改善暴发性心肌炎后慢性炎症性心肌病患者的预后与心功能,有效抑制炎症反应,且安全性良好,该结果支持开展更大规模临床试验。
GDMT停药在左心室功能恢复且病因可逆患者中的实践:瓣膜反流病例分析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Yu Kang
研究背景及目的
对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降低的患者,推荐采用长期指南导向的药物治疗(GDMT)。TRED-HF研究表明,在扩张型心肌病伴LVEF恢复的患者中,停药后病情会迅速复发。然而,对于可逆性病因(如接受手术矫治的原发性瓣膜反流)患者,这种情况是否有所不同尚待明确。本研究旨在探讨原发性主动脉瓣反流(AR)和/或二尖瓣反流(MR)术后存在左心室残余重构,但经GDMT治疗后完全恢复的患者中止治疗的安全性。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为随机、开放标签、平行对照试验。入选标准为原发性AR和/或MR术后7-14天经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60 mm或LVEF<50%的患者。所有患者接受GDMT治疗,并于第1、3、6、9和12个月进行随访。对左心室重构完全恢复(即连续两次随访时LVEDD<55 mm且LVEF≥55%)的患者随机分组,分别中止治疗或继续治疗。进行为期6个月的每月现场随访或电话随访。主要终点是左心室重构复发率(LVEDD>60 mm或LVEF<50%)。次要终点包括6分钟步行距离(6MWD)和堪萨斯城心肌病问卷(KCCQ)评分的变化,以及复合临床结局的发生率。
研究结果
共纳入80例患者(平均年龄55±13岁,男性占81.3%),这些患者在接受GDMT治疗10±3个月后实现左心室完全恢复。患者被随机分为中止治疗组(39例)和继续治疗组(41例),两组基线特征具有可比性。中止治疗组所有患者均停用HFrEF药物,其中51.3%改用钙通道阻滞剂控制高血压。在6个月随访期间,无患者死亡,但5例因非心血管原因再次住院,两组再住院率无显著差异(5.1% vs. 7.3%,p=1.000)。两组均未出现左心室重构复发,左心室容积和LVEF与基线相比保持稳定。次要终点也呈现相似结果。
研究结论
对于术后经短期GDMT治疗实现左心室结构完全恢复的患者,中止药物治疗似乎安全可行。当然,仍需更长时间的随访来区分已发生瓣膜性心肌病与未发生该病变的患者。
本文为医谱学术原创,转载请标注来源
-END-
专业的心血管医生学术交流平台


版权及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发表内容知识产权归属医谱平台、主办方以及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未经许可,禁止进行复制、传播、展示、镜像、转载、摘编等。经授权使用,须注明来源,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发表留言
暂无留言
输入您的留言参与专家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