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立学术基石,引领智能未来 ——《心血管病学名词》征求意见稿正式发布

浏览量:560
 

长城巍巍,薪火相承。2025年10月16-19日我们在首都北京迎来了第36届长城心脏病学大会暨亚洲心脏大会2025。作为中国乃至亚太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心血管学术盛会之一,长城会自创办以来已走过三十六载春秋,不仅见证了我国心血管医学从追赶到引领的跨越式发展,更成为推动全球心血管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

 

会议期间,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学术基础工程——《心血管病学名词》征求意见稿,举行了隆重的发布仪式。此项工作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统筹部署、医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心血管病学名词审定分委员会组织审定,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周玉杰教授担任编写委员会主编。

 

发布仪式上,周玉杰教授首先回顾了我国心血管病学名词发展的历史传承。他指出,1995年公布的第一版医学名词中,包含心血管病学名词648条,凝聚了林传骧、刘力生等老一辈专家的心血,为学科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然而,随着心血管病学与时俱进的飞速发展,大量专业新技术、新理论和新概念不断涌现,名词术语的不统一已成为制约学术精准交流与学科健康发展的瓶颈。“名不正,则言不顺”,建立一套能够精准描绘学科前沿、统一行业共识的“新语言”,已是时代的迫切需求。

 

心血管病学名词编写委员会副主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赵迎新教授详细介绍了这项规范名词的诞生过程。她强调,这绝非一次常规的书籍编写,而是一项严谨、系统的学术工程。自2018年10月,医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心血管学名词审定分委员会及编写委员会成立以来,周玉杰教授牵头组织了全国近百名心血管病专家,严格遵循全国名词委确立的科学性、系统性、简明性与约定俗成等核心审定原则。从构建学科概念体系框架,到系统收录1400余条核心术语;从名词的收录、定名,到释义的撰写与修订,七年间,先后召开了20余次专题审定会议,历经13稿的反复推敲与打磨。这背后,是为追求概念精准、达成行业共识所走过的严谨历程。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事务中心代晓明副主任在发布仪式上致辞,深刻阐述了这项工作的多重价值与深远意义。他首先向为这项工作付出艰辛努力的专家学者致以崇高敬意,并强调了名词审定工作作为国家级科学实践的严肃性与权威性。他指出,这套规范名词的价值远超一本工具书,而是构筑了我国心血管病学发展的“学术基石”。其重要性体现在三个层面:在学科建设上,它是成熟与规范的标志;在学术交流上,它为高水平对话提供了统一的“语言”;在医学教育上,它为人才培养提供了传承的载体,对提升科研效率和保障临床安全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更具前瞻性的是,代晓明副主任特别指出了这项工作在人工智能时代的战略意义。他认为,这套标准化的名词是构建心血管病学“知识图谱”的核心资源,将为临床决策支持、疾病风险预测等前沿应用提供强大的数据和逻辑基础,是“赋能AI技术在我国心血管领域应用不可或缺的基石”,将有力推动中国心血管病学事业迈向标准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新未来。

 

发布仪式最后,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事务中心业务六处杜振雷处长宣读了心血管病学名词公开征求意见公告。

 

正如与会专家所言,为学科前行而确立规范,是一项任重道远、永无止境的事业。今天发布的征求意见稿,是基于当前认知迈出的坚实一步。心血管病学名词审定分委员会及编写委员会诚挚邀请并期待国内外所有同道,能将这部规范视为共同的事业,在未来的实践中去检验它、审视它,提出宝贵的完善建议,协力同心,共同铸就一部能够凝聚共识、与时俱进、历久弥新的学术基石。

 

第四届医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秘书长张玉森教授、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事务中心业务六处林佳盈项目主管、心血管病学编写委员会秘书长许晓晗教授、心血管病学名词审定分委员会及编写委员会部分专家、有关媒体出席了本次发布仪式。

 

-END-

专业的心血管医生学术交流平台

医谱APP
点击下载
医谱学术
点击关注

版权及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发表内容知识产权归属医谱平台、主办方以及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未经许可,禁止进行复制、传播、展示、镜像、转载、摘编等。经授权使用,须注明来源,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图片

表情

发表留言

暂无留言

输入您的留言参与专家互动

1
评论
收藏
分享
Copyright©2024 远大康程 京ICP备1400585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