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W-ICC/AHS.25 | 急性肺栓塞与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诊治前沿深度解析

肺血栓栓塞症(VTE)及血栓栓塞性肺疾病包括急性肺栓塞(APE)与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其诊断、治疗及长期管理一直是心肺血管领域的重点与难点。随着病理机制研究的深入及影像、药物与介入技术的快速发展,相关诊治理念正从传统抗凝与溶栓,迈向精准评估、个体化治疗和综合干预的新阶段。
在第36届长城心脏病学大会暨亚洲心脏大会2025上,特别设立了“急性肺栓塞与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专题论坛,由四川省人民医院曹云山教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李江教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张尉华教授担任主席,邀请十五位国内权威专家,围绕发病机制、风险评估、药物治疗与介入策略的最新进展展开系统研讨。
急性肺栓塞:从病因到治疗的全流程思考

论坛首场聚焦急性肺栓塞,由曹云山教授、王琦光教授、于世勇教授及蒋鑫教授主持。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范粉灵教授从病因学和机制层面深入解析了急性肺栓塞的研究进展。她指出,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主要致病来源,疾病表现为“心功能不全与呼吸功能不全”。随着发病率上升,强化VTE预防尤为重要。范教授提出“急性肺栓塞马赛克理论”,认为Virchow三联征与免疫炎症、血小板活化、血管内皮反应等机制共同作用,是APE发病的核心。

阜外医院吴艳教授系统阐述了急性肺栓塞的风险分层与评估,重点介绍YEARS诊断模型、PESI评分体系及右心功能评估方法,并强调综合评估与求因治疗对降低复发风险的重要性。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翁浩宇教授详细介绍了抗凝治疗策略。他指出,所有急性PTE患者应接受至少三个月抗凝治疗,并根据风险因素调整疗程。针对孕妇、肿瘤及肾功能不全等特殊人群,应采用个体化管理。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杨振文教授展示了急性肺栓塞介入治疗的新进展,重点介绍FlowTriever取栓装置及多项国际研究成果,显示其在改善血流动力学及临床结局方面的显著优势。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罗俊教授通过多例急诊病例总结提出:“快捷、简单、安全、有效”应成为急性肺栓塞介入治疗的核心原则。
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机制、影像与治疗并重

第二场论坛聚焦CTEPH,由韩学斌教授、李江教授、张蔚华教授及苏红玲教授主持。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徐希奇教授从病因学及病理学角度系统讲解CTEPH的发生机制,指出复发性VTE、抗磷脂抗体及抗凝不足是主要危险因素。CTEPH虽源于急性PE,但两者的危险因素与血栓成分不同,其进展与血栓机化、内膜增生、血管重构密切相关。

中山大学第七医院李宇教授重点介绍CTEPH的影像学诊断与鉴别,展示了血栓再通、马赛克征等典型影像特征,并对大动脉炎、肺动脉肉瘤等鉴别要点进行了细致分析。

浙江大学第二医院蔡宗烨教授从药物治疗角度出发,强调终身抗凝与多模态治疗的重要性。他指出华法林与NOACs在疗效与安全性上应结合个体差异选择,并介绍利奥西呱在改善CTEPH血流动力学方面的积极效果。

四川省人民医院孙学春教授介绍了肺动脉内膜剥脱术(PEA)与球囊肺动脉成形术(BPA)的进展,指出改良BPA的远期疗效已接近PEA,并显著降低再灌注肺损伤风险。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张丽萍教授通过一例CTEPH病例,展示了从误诊急性PE到确诊CTEPH并多次BPA治疗的完整过程,强调核素肺灌注显像在诊断中的关键价值。
结语

本次论坛全面展示了我国在急性肺栓塞与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领域的最新理念与技术成果。与会专家从病因机制、风险评估、药物与介入治疗等多维度深入交流,为我国肺血管疾病的规范化诊疗与创新发展注入了新的学术动力与方向。
-END-
专业的心血管医生学术交流平台


版权及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发表内容知识产权归属医谱平台、主办方以及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未经许可,禁止进行复制、传播、展示、镜像、转载、摘编等。经授权使用,须注明来源,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发表留言
暂无留言
输入您的留言参与专家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