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再起,勇攀高峰丨中国结构周2025正式启动!

浏览量:20

九载耕耘,弦歌不辍;同袍并肩,守望相助。

从TAVR初次亮剑,到瓣膜技术纵横四海,我们共同见证“中国结构周”从无到有的开拓,也书写从有到优的进阶。

而今,中国结构周2025新程再启,步履坚定,初心如磐。

 

2025年10月19日,中国结构性心脏病领域的年度学术盛会——“第九届中国结构性心脏病学术活动周”(中国结构周2025)启动仪式顺利举行并圆满成功。国内外结构性心脏病领域顶尖专家云端聚首,以中国结构周“精品、创新、规范”核心理念为锚点,回顾过去,立足现在,展望未来,以拳拳之心共绘结构介入“心”蓝图,助力中国结构周2025勇攀高峰,再启华章!

 

 
 
 

 

 

群星璀璨,殷切寄语:开场致辞

 

结构之舟载九年硕果,创新之炬照万里征程。多位国内外结构性心脏病领域知名专家依次进行开场致辞,分享他们与中国结构周的成长经历,共同展望结构性心脏病未来图景。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吴永健教授

“九年前,我们以“结构心脏病”这一前瞻理念为基石,开创了“中国结构周”这一全新学术模式。九载耕耘,在各位的倾力支持下,中国结构周已从一颗创新的种子,茁壮成长为属于每一个人的学术殿堂。我们始终坚持以线上手术交流为特色,打破时空壁垒,让大家在日常工作中也可以便捷交流,持续推动技术碰撞与学科进步,让中国结构周变成‘我们的周’。谨向线上所有同仁致以诚挚谢意,愿我们在此周的学术交流中互启新思,共谱华章!”

 

 

广东省人民医院

罗建方教授

“作为中国结构周九载历程的同行者与见证者,我首先向吴永健教授及其团队的前瞻开拓致以崇高敬意。这一创新模式从破土萌芽到卓然引领,虽历程艰辛,但其影响力有目共睹。尤其令人欣慰的是,我们见证了中青年医师人才队伍在其中的快速成长。站在九周年的新起点,让我们承前启后,办好此次盛会,共同迎接十周年的丰硕与辉煌。”“作为中国结构周九载历程的同行者与见证者,我首先向吴永健教授及其团队的前瞻开拓致以崇高敬意。这一创新模式从破土萌芽到卓然引领,虽历程艰辛,但其影响力有目共睹。尤其令人欣慰的是,我们见证了中青年医师人才队伍在其中的快速成长。站在九周年的新起点,让我们承前启后,办好此次盛会,共同迎接十周年的丰硕与辉煌。”

 

 

武汉亚心总医院

苏晞教授

“九载耕耘,中国结构周见证了我国结构性心脏病学科的蓬勃发展,也陪伴着众多医者从青涩走向成熟,成为领域的中坚力量。通过持续的手术直播、手把手的教学指导和深入浅出的学术探讨,中国结构周真正成为了推动行业进步的重要力量。衷心感谢这个平台带来的成长与启迪,也坚信在充满活力的团队带领下,中国结构周必将延续创新精神,强化学术引领,为学科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

陶凌教授

“中国结构周历经数载耕耘,已成为我们共同成长的重要平台。正如各位同道所言,我们对这一平台怀有深厚感情。它以其独特的线上线下融合模式,为我们创造了宝贵的交流空间——这不仅是情感的联结,更是学术的共振。相信中国结构周将继续承载起学术发展与临床进步的使命,成为推动领域前行的坚实力量。”

 

 

解放军总医院

陈韵岱教授

“非常高兴与大家共同启动第九届中国结构周!九年来,中国结构周从早期介入培训与规范化器械研发,逐渐走向全国甚至国际舞台,其成就卓著,有目共睹。作为这一温暖大家庭中的一员,我深切感受到,它不仅在推动技术进步,更是一个集临床规范、科研创新、数据融合与国际协作于一体的系统性工程,持续为不同层级的医者提供成长土壤。衷心祝愿本届中国结构周圆满成功,更期待明年十周年之际,我们再聚首、共续华章!”

 

 

香港亚洲心脏病中心

林逸贤教授

“作为中国结构周的发起人之一,回首这九年历程,我感慨万千。犹记当年与吴永健、周达新教授在阜外医院的小会议厅里播下的一粒种子,如今已成长为汇聚海内外专家的学术平台。中国结构周不仅涵盖了瓣膜介入、左心耳封堵等前沿技术,更通实时转播的方式,将各地的不同规模的介入中心紧密连接在了一起,始终践行着"将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技术带到千万百姓家"的使命。感谢九年相伴,期待上海相聚。”

 

 

振兴医院

殷伟贤教授

“第九届中国结构周的盛况让我不禁想起了当年共商手术转播方案的初创时刻。这些年来,在各位同道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始终秉承注重实战、促进交流的宗旨,推动我国结构性心脏病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从早期探索到如今在二尖瓣、三尖瓣等前沿领域全面开花结果,中国结构周始终是我们汲取新知、拓展视野的宝贵平台。”

 

 

纽约大学朗格尼医学中心

Prof.Hasan Jilaihawi

“学术无国界,十五年的携手同行让我深刻体会到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智慧,这段跨越东西方的医学交流旅程见证了我们从师生到同行的蜕变——中国医生从虚心求教者,到如今以瓣膜治疗、左心耳封堵等创新技术引领并反哺世界学者。正如马斯克赞叹中国人才的智慧勤奋,库克看好中国的创新速度,这片土地正以蓬勃活力重塑医疗未来。期待我们共同开创下一个辉煌十五年!”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周达新教授

“为应对老龄化社会所带来的瓣膜疾病高发态势,突破传统学术交流在时空上的局限,已成为推动学科发展的迫切需求。九年前,正值我国结构性心脏病学科起步发展之时,吴永健主任以其远见卓识开创了"中国结构周"这一创新平台。九年来,平台已茁壮成长,声动四海,各大医疗中心充分发挥引领作用,实现了优质医疗资源的广泛共享。本届中国结构周继续秉承注重实战的宗旨,通过国内外精彩手术直播,全面展示从瓣膜疾病到先天性心脏病的创新技术与器械应用。会议还特别安排手术回放与深度研讨环节,相信必将为与会同仁带来丰硕收获。”

 

 

开创先河,勇担使命

中国结构性心脏病学术活动历年回顾

 

中国结构周的九年历程,是一部与中国结构性心脏病事业同频共振的奋进史。从理念萌芽到枝繁叶茂,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吴永健教授带领我们一同回溯这段从破土到引领的非凡征程,重温九个春秋里的关键节点与丰硕成果。

 

 

左右滑动查看

 

九年来,中国结构周见证了我国结构性心脏病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已经成长为我国亚太地区规模最大的综合结构性心脏病大会,通过"技术下沉"让先进诊疗技术惠及县市级医院,真正践行了"将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技术带到万众百姓家"的初心。特别在疫情期间,中国结构周充分发挥线上优势,成为连接全球专家的重要桥梁。一批批年轻术者通过中国结构周平台茁壮成长,成为了推动学科发展的中坚力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国结构周将继续秉持创新精神,强化人才培养,推动中国结构性心脏病事业迈向更高峰。

 

 

线上线下联动,精彩亮点纷呈

中国结构周2025日程框架与亮点预告

 

大会执行主席、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周达新教授代表组委会汇报中国结构周2025日程框架以及亮点优化。此次大会由4天半的线上会议(10月20日-10月24日上午)和2天的线下会议(10月24日下午-10月26日上午)共同组成。

 

会议概览

 

Part.1

线上会议涵盖TAVR,二、三尖瓣&先心综合,心源性脑卒中3个频道的线上手术转播,由上海、北京、广州、西安、武汉五大会场轮值,更有11台国际手术交流(TAVR、TEER、TTVR等)。此外,晚间科普专栏《名医解心解》也将于10月20日-10月22日三天连播,精彩不断!

Part.2

线下版块不仅有TAVR论坛、器械研究专场、培训工坊等专题研讨会,还有瓣例秀、结构热辩论等王牌栏目的缤纷呈现,中国TAVR十五周年特别纪念创新开幕式、新共识(《中国TAVR专家共识》2025)、新研究(干瓣、反流专用瓣、三尖瓣环等)、新书籍(《经导管心脏瓣膜治疗术》)也即将与大家见面,敬请期待!

 

 

更多详细日程,可在文末大会微官网查询~

 

 

南北聚力 同心同行

中国结构周2025秘书长发言

 

随后,中国结构周2025秘书长依次进行发言,表达对大会的祝福。

 

 

刘新民教授

谨代表宋光远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

北京安贞医院

“中国结构周是我国结构性心脏病领域的学术盛典,安贞团队将一如既往地鼎力支持大会各项议程,积极参与,全力配合大会的整体安排,与诸位专家共襄盛会,为推动我国结构性心脏病诊疗水平提升贡献应有之力。”

 

李捷教授

 

广东省人民医院

“九年同行,各位从青涩术者成长为领域栋梁,与中国结构周共同谱写了奋斗与成长的动人篇章。今朝再聚上海,我们期待以创新的理念与技术实现新突破,让结构周成果真正惠及千家万户。这份薪火相传的使命,正是我们不断前行的力量源泉。”

 

李飞教授

 

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

“中国结构周在我国结构性心脏病领域专业人才培养、手术技术规范、先进术式推广与行业创新发展等方面发挥了深远的推动作用。同时,中国结构周也有效联结了广大基层医师,助力其临床技艺提升。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中国结构周将越来越好。”

 

张龙岩教授

 

武汉亚心总医院

“希望通过中国结构周,激励更多青年瓣膜介入医师参与进来,传承前辈们的创新精神与开拓勇气,让临床工作更扎实。同时善用先进工具开展科研探索,提升专业技能,更好地去回馈患者,回应时代召唤。”

 

刘先宝教授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非常感谢中国结构周为大家提供这样一个宝贵的学习机会,我将保质保量完成任务,并积极组织团队开展系统学习与交流。”

 

张晓春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中国结构周承载着一代代结构人对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执着追求,也凝聚了线上线下无数专家的智慧与心血。希望与各位同仁一起,通过自己力所能及的一些工作,为中国结构周注入新的思考与探索。”

 

刘海涛教授

 

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一路走来,中国结构周见证了无数术者的成长,希望能有更多的介入医师加入我们,深化交流,经验共享,共同精进技艺,更好地去服务患者。”

 

郭军教授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中国结构周始终致力于为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领域的同仁搭建高水准的学习交流平台。期待在中国结构周2025,与各位专家同道深入切磋技艺、凝聚学术情谊,共同推动中国结构周迈向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新阶段。”

 

姜小飞教授

 

珠海市人民医院

“九载春秋,我们团队在这片学术沃土中不断成长。作为年轻术者与会议参与者,我深感责任重大。我们期待中国结构周能够凝聚更多青年才俊,共同投身结构性心脏病事业,让技术与理念薪火相传。”

 

唐成教授

 

武汉亚心总医院

“非常荣幸能参与中国结构周2025的筹备工作,在此过程中我个人也获益良多。中国结构周作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学术平台,始终积极推动先进治疗技术的普及与交流。”

 

 

接续前行,共赴“心”程:总结

启动会最后,吴永健教授在总结中表示:"我们最初的使命已圆满完成,而更宏大的事业正由更多同行者接续前行。"九年来,中国结构周成功实现了从技术引进到自主创新、从精英医疗到普惠基层等重大发展,让先进技术惠及基层医院和万千百姓,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结构性心脏病专家,为领域的发展注入澎湃动能。站在九周年的新起点,吴教授期待与所有"结构人"继续深化交流、相互启迪,共同推动中国结构性心脏病事业迈向新高度,迎接即将到来的十周年里程碑。

 

大会主席周达新教授在闭幕总结中表示,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中国结构周”这一品牌必将成为引领中国结构性心脏病诊疗规范化发展的重要平台,不断凝聚行业智慧,促进专家经验传承,助力青年医师成长。周教授强调,未来中国结构周将持续提升学术影响力,致力于建设成为引领中国、辐射亚洲、影响全球的结构性心脏病介入诊疗高地。

 

精品、创新、规范

九年荏苒,中国结构周而复始

八方互动,世界瓣膜会逢其适

 

诚邀参会↓

大会微官网二维码

直播二维码

 

-END-

专业的心血管医生学术交流平台

医谱APP
点击下载
医谱学术
点击关注

版权及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发表内容知识产权归属医谱平台、主办方以及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未经许可,禁止进行复制、传播、展示、镜像、转载、摘编等。经授权使用,须注明来源,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图片

表情

发表留言

暂无留言

输入您的留言参与专家互动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Copyright©2024 远大康程 京ICP备1400585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