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直播间 | 历久弥坚,致敬三十年华:心脑守护的传承与展望

浏览量:1317
 

2025年10月16日至19日,第36届长城心脏病学大会暨亚洲心脏大会2025在北京隆重召开。在10月17日的GW-ICC 2025第一直播间中,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孙宁玲教授广东省人民医院刘勇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郭晓纲教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孙志军教授围绕抗栓与高血压管理三十年的发展历程,展开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深度对话。本次直播不仅回顾了心血管防治的经典传承,更对未来管理趋势进行了前瞻性探讨。

 

 

梦想启航:三代医者的三十年,一部中国心血管防治变迁史

直播在孙志军教授充满感染力的开场中拉开帷幕。他以“您与长城会的初次邂逅”为引,瞬间唤起了无数医者的集体记忆。随后,三位教授从各自的学术生涯出发,串联起一部生动的学科发展史。

 

孙宁玲教授作为陪伴长城会三十载风雨同舟的奠基人,将时光拉回到上世纪90年代初。她动情地回顾了那个观念转折的启蒙年代:“从‘对症’治疗到‘对因’预防,从‘粗放’管理到‘精准’干预,思想的种子正是在那时播下。”她重点提及了抗栓与降脂领域的奠基性研究:ISIS-2研究证实证实了阿司匹林能挽救心梗患者的生命,4S研究则开启了他汀时代。同时,她也指出,在降压领域,后续的SPRINT等一系列研究为管理理念的升级播下了种子。

 

刘勇教授作为承前启后的中生代力量,分享了十余年前参会时的焦点。“我们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他感慨道,“当时的热点已从‘是否抗栓’转变为‘如何更优抗栓’。”围绕支架术后双联抗血小板疗程的激烈讨论,正是“个体化治疗”理念深入人心的缩影,而PLATO研究则为此提供了更锐利的武器。

 

郭晓纲教授则从降压领域的视角,补充了同一时期“从粗放到精细”的深刻转变。他指出,学术界已清醒认识到诊室血压的局限性,开始将目光投向家庭与24小时血压的全程管理,这为今日的精准管理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位教授不同年代的“初见”,共同拼凑出中国心血管领域三十年不懈攀登、薪火相传的壮丽图景。

 

抗栓三十年——策略万变,阿司匹林基石永固

回顾三十年征程,抗栓治疗无疑是其中最辉煌的篇章之一。孙志军教授以故事化的引入,点出阿司匹林作为“永恒基石”的主题。

 

随后,孙宁玲教授首先为年轻一代医生重温了堪称“奠基石”的ISIS-2研究。她强调,自1988年发布的ISIS-2研究证实阿司匹林在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的里程碑意义以来,这一百年老药至今仍在抗栓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该研究纳入约1.8万例患者,结果显示对于急性心梗,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上阿司匹林,能显著降低23%的死亡率,且未增加大出血风险。这一经典研究奠定了阿司匹林作为急性心肌梗死基础治疗的策略,其通过抑制TXA2途径发挥抗血小板作用,与后续出现的P2Y12抑制剂(如氯吡格雷、替格瑞洛)形成机制互补的联合抗栓方案。尽管新型药物不断涌现,阿司匹林仍以明确的缺血事件降低能力,持续成为急性冠脉综合征治疗的基石,彰显了百年药物的持久价值。

 

紧接着,刘勇教授以清晰的“三级阶梯”,梳理了ISIS-2研究之后抗栓的发展历程:

  • 第一级:从“单药”到“双联”——2001年的CURE研究带来了突破,证实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的双联疗法,能将缺血风险再降低20%,从此开启了DAPT时代。

  • 第二级:从“标准”到“强化”——2009年PLATO研究结果公布,对于高缺血风险的ACS患者,将氯吡格雷升级为替格瑞洛,与阿司匹林联用,能进一步将主要心血管事件风险降低16%,为高危患者提供了更优的防护。

  • 第三级:从“单抗板”到“双通道”——2017年的COMPASS研究则拓宽了思路,证实对于稳定的CAD和PAD患者,在阿司匹林基础上联合小剂量利伐沙班,通过双通道抑制,降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风险24%,降低心血管死亡风险22%。

 

刘教授精辟地总结道:“纵观这条演进之路,策略日益丰富精准,但万变不离其宗,阿司匹林始终是所有组合中那个不变的‘基础配方’。如今热议的‘降阶梯’等个体化策略,也都是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的精细调整。”

 

孙志军教授最后总结指出,回顾抗栓治疗三十余年的演变,其发展脉络从无到有,从单药治疗走向双联强化,又因出血风险考量而转向对高出血风险患者缩短疗程。如今,面对老龄化社会下多种疾病(如冠心病合并房颤、肾功能不全)共存的复杂局面,我们的策略已进入全新的探索阶段:是单抗、双抗还是抗凝联合?剂量与时程如何权衡?近年来循证医学证据不断推陈出新,虽见解各异,但核心共识已然明晰——抗栓治疗正全面迈向以患者为中心的个体化与精准化时代。

 

降压三十年——管理理念三次升级,经典药物拜新同应时代所需

如果说抗栓治疗是一项旨在预防和处置血栓事件的精准防御策略,那么降压则是关乎2亿以上人群的“庞大战役”。在孙志军教授的主持下,郭晓纲教授系统性地阐述了这三十年来的高血压管理理念的深刻变革:

  • 目标升级:从“降低”到“达标”:国内外指南纷纷强调“降压才是硬道理”,对于大多数患者,目标值已从140/90 mmHg提升至130/80 mmHg。为实现这一更严格的目标,需要强效、可靠的降压药物。对此,他引用ADVANCE-Combi研究数据,展示了以拜新同(硝苯地平控释片)为基础的治疗方案在提升达标率方面的显著优势。

  • 达标升级:从“诊室”到“全程”。郭教授指出,中国仅35% 的患者24小时血压达标,而夜间高血压是重要的风险来源。因此,管理必须超越诊室,关注24小时平稳控制。拜新同凭借其独特的GITS控释技术,实现24小时恒速释药,恰好满足了这一现代管理需求。

  • 管理升级:从“诊治”到“全程”。他展示了一组发人深省的数据:全年达标11月以上的患者仅为0.6%,中位达标时间仅为每年2.8个月。这凸显了长期管理和用药依从性的至关重要。拜新同因其一天一次服用方便、不良反应少、患者依从性高,并能有效应对不同季节的血压波动,成为实现长期平稳达标的优质选择。

 

孙志军教授表示,当前高血压的管理理念已发生显著转变:目标值更为严格,在患者耐受的前提下应努力降至130/80 mmHg以下;临床实践始终明确,血压达标本身是实现靶器官保护的根本前提。在监测方面,诊室外家庭自测血压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但其测量规范性(如姿势、衣着等细节)直接影响结果准确性。面对我国庞大的患病人群,精准降压是每位心血管医生的核心任务。在治疗策略上,我们尤其需要关注老年患者的多病共存与用药负担,秉持“能做减法就不做加法”的原则,优先选择强效且简单的治疗方案。若单药治疗即能实现血压优质控制,其对患者依从性与生活质量的提升,无疑比多药联用更具临床价值。

 

最后,孙宁玲教授总结道,高血压管理在现代医学中取得了显著进展,主要体现在三大方面:首先,血压控制目标值更为严格,已从140/90 mmHg下移至130/80 mmHg;其次,血压监测技术从单一的诊室测量,扩展到家庭与动态血压监测,从而更准确地识别真实高血压患者;最后,药物治疗不断精进,其中钙离子拮抗剂(CCB)扮演了核心角色。以硝苯地平为例,其剂型历经普通片、缓释片到控释片的革新。关键的INSIGHT与ACTION研究不仅消除了早年对其心血管安全性的疑虑,更证实了硝苯地平控释片在强效降压、逆转靶器官损害以及为冠心病患者带来获益方面的卓越价值。该剂型凭借其24小时匀速释放、高达90%的谷峰比值等特性,实现了平稳持久的血压控制,成为单药或联合(如联用ARB)治疗的基础,最终助力长期达标并改善患者预后。

 

未来展望——技术日新月异,经典基石历久弥坚

在充满思辨的展望环节,三位专家共同描绘了心血管管理的未来图景。孙宁玲教授指出,未来将是“变”与“不变”的结合。“变”的是日新月异的技术,如更精准的风险预测与智能居家监测;“不变”的是以患者长期获益为核心的核心理念,以及经过数十年大规模临床验证的经典方案的基石地位。刘勇教授用一个生动的比喻深化了这一观点:“这就像修建长城。我们不断用新技术加固城墙、升级烽火台,但让长城屹立千年的,是深埋于下、连接成片的坚固基石。经典药物,就是这不可或缺的基石。”郭晓纲教授呼吁,未来的重点应是个体化选择,而非简单替换。“将新的管理手段与经典药物有机结合,才能为患者构建最可靠的长期保护体系。”

 

结语

 

直播最后,孙志军教授总结表示,三十余年来,心血管领域的“术”与“技”不断革新,但其中不变的“道”,始终是运用一切先进的药物与器械手段,最终为患者谋求最大程度的健康获益。致敬如阿司匹林、拜新同等历经风雨的经典药物,它们与长城会一同见证并推动了中国心血管医生的成长。让患者更加健康长寿,这正是我们中国医生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根本动力。

 

-END-

专业的心血管医生学术交流平台

医谱APP
点击下载
医谱学术
点击关注

版权及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发表内容知识产权归属医谱平台、主办方以及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未经许可,禁止进行复制、传播、展示、镜像、转载、摘编等。经授权使用,须注明来源,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图片

表情

发表留言

暂无留言

输入您的留言参与专家互动

2
评论
收藏
分享
Copyright©2024 远大康程 京ICP备1400585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