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直播间 | 贯穿事件链,应对心挑战:心血管疾病全程管理与优化策略

浏览量:915
 

第36届长城心脏病学大会暨亚洲心脏大会2025在北京盛大召开;在10月18日的第一直播间中,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袁祖贻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傅国胜教授、江苏省人民医院孙伟教授及河南省人民医院刘敏教授围绕“心血管事件链”展开深入探讨,从高血压等源头危险因素的防控切入,逐层深入至冠心病的精准诊疗,最终延伸到终末心力衰竭的优化管理,系统剖析各环节诊疗难点、梳理临床管理瓶颈,分享实用干预策略,旨在为临床实践提供重要参考。

 

 

第一直播间精彩瞬间  从左至右:河南省人民医院刘敏教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袁祖贻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傅国胜教授、江苏省人民医院孙伟教授

 

源头防控:破解高血压困局,筑牢原醛症筛查防线

 

个体化精准干预血压,突破"一高三低"防控瓶颈

 

刘敏教授介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并非从0到1的过程,而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逐步发展的心血管疾病相关因素所构成的连续过程,就像一条环环相扣、紧密相连的链条,即“心血管事件链”。高血压作为该链条的早期且可逆转的"序章",其有效控制对于延缓甚至阻断整个事件链的进展至关重要。

 

袁祖贻教授进一步指出,长期以来,我国高血压防控都面临着“一高三低”的严峻挑战——“一高”即患病率持续增高,估算成人患病人数已达2.45亿;而“三低”则指知晓率(51.6%)、治疗率(45.8%)、控制率(16.8%)仍处于较低水平。这些数据反映出我国在高血压防控及阻断后续心血管事件链方面依然任重道远。

 

在药物选择方面,袁教授强调应遵循个体化原则。他指出,传统常用药物β受体阻滞剂在无合并症的高血压患者中降压效果有限,且未能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因此,除合并心力衰竭等特定情况外,已不再作为单纯高血压的首选药物。在现行一线治疗药物中,钙通道阻滞剂(CCB)因其良好的血管舒张和容量负荷调节作用,更契合中国患者特点,尤其适用于老年人群及合并器官损害的患者。袁教授同时提醒,临床选药需兼顾血压控制与靶器官保护,必要时采取联合治疗方案,并注意规避药物间相互作用,以实现改善患者远期预后的根本目标。

 

更新原醛症诊疗理念,狙击隐匿性高血压

 

孙伟教授表示,在高血压的临床管理中,继发性高血压的识别常被忽视,其中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原醛症)尤为关键。近年来国内外指南均强调,应加强对原醛症的筛查意识,积极推动“早筛”与“扩大筛查”策略。孙教授认为,临床医生需始终保持对原醛症的高度警觉,即使对血压控制良好的患者亦不例外。他还提到,随着检测技术的进步,醛固酮/肾素比值(ARR)的检测成本逐步降低,为扩大筛查提供了现实可行性。

 

在治疗方面,孙教授特别强调了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MRA)的重要价值,他指出,MRA不仅有助于控制血压,还能有效对抗心脏和肾脏的组织纤维化。然而,传统MRA药物螺内酯作为非选择性甾体类药物,可能因抑制雄激素受体引发男性乳腺发育、勃起功能障碍及女性月经紊乱等不良反应,导致患者依从性较差。而新型高选择性甾体类MRA依普利酮,凭借其在国内外积累的丰富循证证据,能够精准拮抗醛固酮受体,为原醛症的长期管理提供了更安全、更理想的选择。

 

刘敏教授补充道,随着《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诊断治疗专家共识》与《美国内分泌学会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临床实践指南》的相继发布,原醛症的诊疗路径正逐步规范。她强调,提高临床对原醛症的认知水平、增强筛查意识与诊疗警觉,是减少漏诊误诊、提升高血压控制率的关键环节。

 

中游干预:冠心病诊疗从"治狭窄"到"治缺血",精准定位优化预后

 

高血压控制不佳导致大量患者进展至冠心病阶段,作为心血管事件链的中间环节,冠心病的精准诊疗直接影响疾病预后。袁祖贻教授指出,冠心病诊疗理念已从传统的 "治疗狭窄" 转向 "治疗缺血"。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临床中部分患者虽心外膜大血管无明显狭窄,却仍存在缺血症状,这类非阻塞性心肌缺血(INOCA/ANOCA)已被纳入国内外指南重点关注范畴。《缺血伴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诊断及管理中国专家共识》及《2024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CCS)管理指南》均明确了其诊疗路径。

 

对于这类患者,精准诊断需结合功能学评估指标:如心脏PET、心脏磁共振、负荷超声心动图均可提供缺血证据,基层常用的动态心电图也可提供线索。若解剖学狭窄已解除仍有缺血表现,需警惕微血管病变,可通过冠脉造影、微血管阻力指数(IMR)以明确诊断。

 

在治疗方面,指南推荐采用阶梯化治疗方案。一线药物主要包括β受体阻滞剂和非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如地尔硫䓬)。其中,β受体阻滞剂适用于心率较快或伴有焦虑的患者,但禁用于痉挛性心绞痛患者;而非二氢吡啶类CCB适合所有心绞痛,尤其适合微血管和痉挛性心绞痛。针对以大血管痉挛为主要表现的患者(如变异型心绞痛),核心治疗选择包括非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或长效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

 

下游管理:心衰治疗升级,从分期干预到全程管理

 

心力衰竭作为心血管事件链的终末阶段,其机制复杂、进展隐匿,临床管理难度极高。傅国胜教授在分享中指出,当前心衰治疗的核心原则已转向个体化、综合管理与分期治疗,强调应根据疾病不同阶段制定相应治疗策略。

 

傅教授表示,随着临床对疾病机制的深入理解,心衰治疗药物不断创新,治疗方案亦不断优化,但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金三角”还是“新四联”,亦或是如今的“五朵金花”,MRA都是其中一个主要构成部分。而传统MRA药物螺内酯因副作用限制使用,依普利酮等新药的出现,则有效解决了这一难题,为心衰管理提供了更安全有效的选择。

 

多项循证研究充分证实了依普利酮的临床价值:EMPHASIS-HF研究显示,在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35%的患者中,依普利酮可显著降低心血管死亡或心衰住院复合终点风险达37%,全因死亡风险降低24%,全因住院风险降低23%,心衰住院风险更降低42%。EPHESUS研究进一步表明,对于心肌梗死后心衰患者,依普利酮在标准治疗基础上可额外降低全因死亡风险15%、心血管死亡风险17%,并显著减少心因猝死风险达21%。

 

但对于HFmrEF/HFpEF(LVEF>40%)患者,治疗仍面临诸多挑战。TOPCAT研究显示,螺内酯治疗可降低LVEF为≥45%患者的心衰住院率;而FINEARTS-HF研究则表明,非奈利酮可降低LVEF≥40%患者的心血管死亡和总体心衰事件(定义为心衰住院/心衰急诊)的复合结局;但目前两者尚未突破降低死亡率的关键瓶颈,仍需临床进一步探究。

 

傅教授特别强调,心衰治疗的关键在于早期干预,不应等待至终末期才启动药物治疗。早期积极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心功能、提升生活质量,而从源头控制高血压等危险因素,更是预防心衰发生的根本举措。

 

结语

 

刘敏教授总结道,心血管疾病防治需构建贯穿“上游防控 - 中游干预 - 下游管理”的全程体系,具体而言,上游需着力破解高血压防控困局,中游应推进冠心病的精准干预,下游则应注重心力衰竭的优化管理,并强化各环节之间的衔接与协同。唯有如此,才能切实阻抑心血管事件链的进展,改善患者预后。值得关注的是,随着循证医学证据的不断积累,地尔硫䓬、依普利酮等经典药物在心血管全程管理中正焕发新的临床价值,为这一全程防治体系的落地提供了重要助力,从而推动我国心血管整体防治水平迈上新的台阶。

 

专家简介

袁祖贻 教授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病院院长、心内科主任

  • 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副主委兼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学组组长

  • 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病分会副会长兼冠心病学组组长

  • 中国老年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副主任委员

  • 国际动脉粥样学会(IAS)中国分会副主席

  • 中国胸痛中心联盟副主席/陕西省胸痛中心联盟主席

  • 陕西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主任委员

  • 主要从事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与发展机制研究、以及冠心病发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先后牵头承担(首席科学家)国家“973”项目、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承担国科金重点项目与杰青项目、科技部重大慢病管理项目等,在国际顶级刊物包括Nat Med(2), Cell Metab, Circulation(3), JACC, Cir Res(2), Euro Heart J, ATVB, AJRCC等发表论文300余篇,获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陕西省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

专家简介

傅国胜 教授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

  • MD、FACC、FESC、FSCAI、FAPHA

  • 医学博士、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浙江大学“求是”特聘医师

  • 现任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心内科主任

  • 全省心血管病介入与精准诊治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

  • 心血管创新器械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 浙江省老年心肺疾病诊治中医药多学科交叉创新团队带头人

  • 浙江省医学会心血管分会主任委员

  • 浙江省卒中学会副会长、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

  •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会委员会委员、心血管病影像学组副组长

  • 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冠心病介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

  • 中国介入心脏病大会理事、联合主席

  • 长城国际心血管病会议常务理事

  • 全国卫生系统先进个人、第二届“浙大好医生

专家简介

孙  伟 教授

江苏省人民医院

  •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 江苏省医学会高血压分会副主任委员

  •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青年委员

  • 江苏省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委员

  • 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

  • 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代谢心脏病学组委员

  • 江苏省安中医疗服务与健康管理研究院理事

  • 擅长高血压、结构性心脏病和心衰的药物和介入治疗,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1项;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B类;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江苏省卫生厅新技术引进奖一等奖1项;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近五年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42篇。获发明专利授权10项,软件著作权4项

专家简介

刘  敏 教授

河南省人民医院

  •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 高血压科主任、科研处负责人

  • 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常委

  • 中华预防医学会高血压预防专业委员会常委

  • 河南省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学术职务

  • 曾赴德国比勒菲尔德基督教医院及美国哈佛医学院进修

  • 长期从事高血压及相关心血管疾病的临床诊治与基础研究,主要聚焦于发病机制解析与防治策略探索

  • 主持及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河南省重点研发专项等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数十项

  • 在《Stroke》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SCI论文数十篇,并出版《继发性与难治性高血压》《高血玉指南临床实践100问》等多部学术专著

  • 其主持完成的科研成果曾获河南省教育厅科技成果一等奖等多项奖励,并作为第一完成人取得《体位血压系统软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

 

-END-

专业的心血管医生学术交流平台

医谱APP
点击下载
医谱学术
点击关注

版权及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发表内容知识产权归属医谱平台、主办方以及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未经许可,禁止进行复制、传播、展示、镜像、转载、摘编等。经授权使用,须注明来源,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图片

表情

发表留言

暂无留言

输入您的留言参与专家互动

2
评论
收藏
分享
Copyright©2024 远大康程 京ICP备1400585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