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W-ICC/AHS.25 | AI 赋能心血管护理研究,共探临床实践新路径

第36届长城心脏病学大会暨亚洲心脏大会2025期间,以“AI赋能护理研究”为主题的专题论坛尤为引人注目。论坛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张喜维教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童素梅教授、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孙国珍教授,以及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张辰教授共同主持。北京协和医学院梁涛教授,中山大学郑馥丹教授、崔明月教授、张美芬教授,以及北京协和医学院朴美华教授分别作重磅分享,内容涵盖临床护理争议、AI技术应用、科研选题方法与智能工具实践等多个维度,为心血管护理领域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宝贵思路。
梁涛教授:心衰患者限水限钠的指南困境与循证思考

北京协和医学院的梁涛教授以 “传统纪律与循证练习下指南的困境” 为主题,深入剖析了心衰患者限水限钠管理的争议性问题。她指出,限水限钠作为心衰护理的传统措施,虽在国内指南中仍有保留,但国际指南已悄然发生变化 —— 美国心脏病协会(AHA)自 2013 年起逐步删除相关表述,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和加拿大指南也先后跟进。
通过对指南演变的系统梳理,梁涛教授发现,限水限钠推荐的证据等级多为 C 级,主要基于专家共识或小样本研究,证据支持不足。多项临床研究结果显示,严格限水限钠并未降低慢性心衰患者的住院率和死亡率,反而会导致患者口渴难忍、营养不良,甚至可能诱发氮质血症和心肾综合征。
她提出,心衰管理需在循证证据与患者体验之间寻求平衡,思考限水限钠的适用人群、时机和剂量标准,尤其对于晚期心衰患者,应结合安宁疗护理念,优先保障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她呼吁护理研究者深入探索心肾综合征与治疗措施的关联,为临床决策提供更坚实的证据支持。
郑馥丹教授:AI 技术在心血管护理中的多场景创新应用

中山大学的郑馥丹教授团队聚焦 AI 技术在心血管领域的实践应用,分享了两大核心研究成果。其一为数字孪生 5G 心脏彩超机器人,该设备采用主从式架构,可实现远程精准采集心脏超声数据,有效解决基层超声医生缺口大、操作主观性强的问题。机器人通过关键点识别、深度感知等算法,能自主定位心脏位置,配合医生远程操控完成标准化采集,目前已在新疆等地医院开展临床试用。
其二是智能化穿戴式心电监测与预警系统,该系统以背心形式为载体,支持 12 导联心电采集,可实时监测 30 多种心血管疾病,针对心源性猝死和心衰恶化提供早期预警。系统通过降噪处理技术适配居家、运动等多场景,配套的 APP 可实现数据实时传输与分析,已完成 2000 多份高危人群的临床数据采集。
郑馥丹教授还介绍了 AI 在其他临床场景的应用,包括胃癌亚型诊断、儿童狼疮性肾炎分级、白内障手术晶状体推荐等,强调跨学科协作的重要性,提出需结合医学专家的临床需求、数据科学家的模型构建能力和工程师的落地技术,推动 AI 真正赋能精准医疗与基层医疗。
崔明月教授:心血管领域 AI 技术的临床转化与应用

崔明月教授在汇报中,重点分享了中山大学计算机学院多个团队在多临床场景下的 AI 研究成果,同时阐述了智慧医疗的发展理念。在医学影像与病理诊断领域,团队基于病理图像实现了胃癌 EVV 亚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诊断,以及儿童狼疮性肾炎的分级诊断与预后评估;借助超声图像完成婴幼儿胆道闭锁罕见病诊断并开发了相关 APP。
疫情初期,团队快速基于武汉的第一手 CT 影像开发在线新冠肺炎诊断系统,部署于超算平台供武汉医生远程使用,可实现病情分类与严重程度预警,有效缓解医疗资源压力。此外,还基于 MI 图像开展膀胱癌分级诊断(预测肌肉浸润情况)和肩袖撕裂诊断及严重程度评估,能自动生成 X 光影像的英文报告,后续计划适配中文诊断报告系统,同时完成胃肠镜、眼底、腹部等多部位、多病种医学影像的量化分割,辅助病灶诊断治疗,还涉及皮肤病、罕见病及肺部多病种的 AI 诊断。
在其他医疗 AI 应用方面,团队基于 ICU 感染性休克病人的 98 项关键生命体征数据,构建了死亡风险预测模型;针对白内障手术,推出国内首款适合中国人眼球的晶状体型号与度数推荐小程序,已在中大眼科中心等医院落地应用,替代了以往基于欧美人群数据的国外推荐平台。
张美芬教授:AI 辅助心血管护理科研选题的方法与实践

中山大学的张美芬教授围绕 “AI 辅助心血管护理科研选题” 展开分享,为护理研究者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思路。她强调,科研选题需立足临床需求,兼顾重要性与创新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社区老年人心血管疾病数字管理、农村患者居家心脏康复等课题,都是 “顶天立地” 的典型案例。
张美芬教授指出,AI 可显著提升选题效率,通过大语言模型能快速梳理研究热点、识别研究缺口。她以冠心病患者健康行为干预和术中低体温管理为例,演示了如何借助 AI 生成初步研究方向,再结合临床实际和理论基础,凝练出具有创新性的课题。同时,她提醒研究者,AI 仅为辅助工具,无法替代人的科研思维,选题的核心仍需源于临床观察和文献积累,需合理运用 AI 工具提升选题的精准度和可行性。
朴美华教授:智能聊天机器人在心血管护理中的创新实践

北京协和医学院的朴美华教授分享了 “智能聊天机器人在护理场景中的创新应用与实践探索”,聚焦正常高值血压人群的运动习惯养成问题。她指出,随着患者住院周期缩短,居家照护需求激增,护士面临大量重复性咨询工作,智能聊天机器人的应用可有效缓解这一压力。
该聊天机器人基于 HAPA 理论和习惯形成理论,通过结构方程模型筛选出四条最佳行为路径,嵌入目标设定、反馈激励等行为干预技术。机器人以微信小程序为载体,结合华为智能手表的实时数据监测,为用户提供个性化运动提醒和激励反馈。小规模 RCT 研究显示,干预组患者的运动习惯强度、中高强度身体活动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体重、体脂率等指标也得到改善。
朴美华教授介绍,目前团队正进行机器人的二次迭代,将 ChatGPT 升级为 DeepSeek 模型优化语言交互,并计划扩大研究人群至高血压患者,嵌入用药知识图谱和个性化运动处方,进一步验证其在心血管护理中的应用价值。她强调,智能工具的开发需紧密结合临床需求,通过循证设计提升实用性与可靠性,真正助力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
结语
本次长城会 AI 赋能护理研究专题场,五位专家从临床争议破解、技术创新应用、科研方法优化到智能工具落地,构建了完整的 “理论 - 技术 - 实践” 体系。梁涛教授的分享推动了临床护理理念的循证更新,郑馥丹教授展示了 AI 技术在诊疗监测中的硬核实力,张美芬教授为科研创新提供了高效方法,朴美华教授则实现了智能工具在居家护理中的落地探索。
-END-
专业的心血管医生学术交流平台


版权及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发表内容知识产权归属医谱平台、主办方以及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未经许可,禁止进行复制、传播、展示、镜像、转载、摘编等。经授权使用,须注明来源,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发表留言
暂无留言
输入您的留言参与专家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