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W-ICC/AHS.25 | 全科医学论坛:四大热点话题引领基层医疗学术交流,共探慢病管理与预防新路径

第36届长城心脏病学大会暨亚洲心脏大会2025期间,全科医学论坛聚焦房颤管理、高血压诊断更新、智慧家医与心血管一级预防等热点问题在线下隆重举行。本论坛由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张承宗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沈珠军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程文立教授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佟子川教授共同主持,聚焦房颤管理、高血压诊断新标准、智慧医疗和一级预防等热点话题。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王云龙教授就“社区房颤综合管理:从抗凝决策到左心耳封堵适应证更新”进行了精彩报告。他强调,房颤管理已从单纯治疗转向综合管理模式,包括房颤预防、减少发作和并发症防治三个层面。
王教授介绍了房颤综合管理的“SOS原则”:S(Stroke prevention,卒中预防)、O(Optimal risk factor control,优化危险因素控制)、S(Symptom control,症状控制)。他指出,卒中是房颤最严重的并发症,即使射频消融成功后,目前指南仍建议根据CHA2DS2-VASc评分决定是否继续抗凝治疗。但他也提到,最近韩国发表在JAMA的研究显示,射频消融后证实无房颤复发的患者停用抗凝药可能更有获益,这可能改变未来的指南推荐。
关于左心耳封堵技术,王教授系统回顾PROTECT-AF、PREVAIL及PRAGUE-17等研究,证实Watchman等左心耳封堵(LAAC)在非瓣膜性房颤卒中预防不劣于华法林,2023年荟萃分析更显示LAAC较新型口服抗凝药显著降低非手术相关大出血。基于此,中国指南将LAAC推荐级别由Ⅱb升至Ⅱa。王教授强调,社区房筛、负荷评估与多学科随访是落实综合管理的关键,LAAC为平衡“缺血-出血”天平提供了循证新选择。

王云龙教授进行学术分享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张英教授带来了“2025高血压诊断标准更新:基层如何把握动态血压与靶器官损害评估”的报告。他指出,高血压防治面临的挑战包括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患病人数增加、年龄标化后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变化趋势等。
张教授强调了动态血压监测在基层的重要性,特别是对于识别隐匿性高血压、评估血压变异性、指导个体化治疗等方面的价值。他还详细介绍了靶器官损害的评估方法,包括心脏(左室肥厚、舒张功能障碍)、肾脏(微量白蛋白尿、肾功能下降)、血管(颈动脉内膜增厚、动脉硬化)等多个方面的检查指标。

张英教授进行学术分享
首都医科大学吴浩教授的报告“智慧家医引领”成为本场会议的一大亮点。他提出了“IFOC”(Intelligence Family doctors Optimized Coordination)的理念,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全科医生,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吴教授介绍了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实践经验。通过智慧家医系统,实现了慢病管理的智能化、诊疗决策的标准化、健康档案的数字化。他特别强调,AI不是替代医生,而是让医生从繁琐的数据处理中解放出来,专注于医患沟通和个性化诊疗。方庄模式显示,每个全科医生管理2000名签约居民是合理的,其中慢病患者约占30%~40%。通过智慧系统支持,医生可以更好地进行分级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关于基层医疗的支付模式改革,吴教授提出要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与医保融合,建立基于人群的支付体系。他强调,这不是简单的人头费打包,而是要根据不同地区的人群特征、疾病谱、服务需求等因素,建立精准的支付标准。

吴浩教授进行学术分享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陈立伟教授就“2025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新指南:全科医生的落地策略”进行了系统讲解。他指出,心血管疾病仍是我国居民的首位死因,农村地区占47.35%,城市地区占48.98%,且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
陈教授详细介绍了一级预防的六大核心内容。首先是风险评估,他强调要基于中国人群数据建立的评估体系,将人群分为高危、中危和低危三个等级,并考虑余生风险和增强因素。其次是生活方式干预,包括合理膳食,要增加蔬果、全谷物摄入,减少饱和脂肪和盐;身体活动方面,推荐每周至少150 min中等强度或75 min高强度运动;控制体重尤为重要,他分享了一个患者减重70斤后从5种降压药减至半片的成功案例,强调减重5%~10%即可显著降低血压。戒烟的获益也很明确,戒烟1年后冠心病死亡风险可降低50%。此外,还要限酒、保持7~8 h的健康睡眠和良好心理状态。
在血压管理方面,陈教授指出目标值为<130/80 mmHg,但需强调个体化原则。血脂管理中,LDL-C仍是首要靶点,要根据危险分层确定目标值,糖尿病患者需特别关注,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者目标为小于1.4 mmol/L。血糖管理方面,二甲双胍仍为一线用药,对于合并心血管危险因素者,推荐加用SGLT2抑制剂或GLP-1受体激动剂。关于阿司匹林应用,陈教授特别提醒,其在一级预防中的地位已经下降,仅推荐用于40~70岁ASCVD高危且无高出血风险的患者,需要充分权衡获益与风险。

陈立伟教授进行学术分享
在点评环节,四位主持人通过精准提问与深度解析,提炼学术报告背后的临床核心问题,让整场学术交流更具深度。




专家点评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智慧医疗正在深刻改变基层医疗生态,大大提升诊疗效率和质量。同时,基于价值的支付模式改革,将推动基层医疗从“重治疗”向“重预防”转变。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面对人口老龄化和疾病谱变化的挑战,基层医疗必须拥抱创新、主动变革。通过整合优质资源、应用智慧技术、完善激励机制,全科医生必将在健康中国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真正成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
-END-
专业的心血管医生学术交流平台


版权及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发表内容知识产权归属医谱平台、主办方以及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未经许可,禁止进行复制、传播、展示、镜像、转载、摘编等。经授权使用,须注明来源,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发表留言
暂无留言
输入您的留言参与专家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