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W-ICC/AHS.25 | AI赋能心血管诊疗——擘画健康新蓝图

第36届长城国际心脏病学大会暨亚洲心脏大会2025期间,“互联网医疗与人工智能”主题论坛成为核心亮点,汇聚国内心血管领域权威学者,围绕AI技术在疾病诊疗中的创新应用展开深度研讨,为行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人工智能论坛(一)率先启幕,蒋学俊教授、谢强教授、李晶洁教授、车琳教授四位专家联袂主持,一场聚焦临床痛点的学术盛宴正式上演。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石蓓教授带来“基于OCT的AI技术在识别易损斑块的临床应用”报告,针对冠脉介入诊疗的关键难题,详解AI如何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精准定位易损斑块,为急性冠脉综合征早期干预提供全新解决方案。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涂圣贤则聚焦“AI赋能的冠心病精准评估研究进展”,从影像学、功能学多维度阐述AI技术在冠心病诊断与风险分层中的核心价值,其团队研发的QFR冠脉功能学评估技术已通过FAVOR系列临床试验验证,标志着冠心病诊疗进入精准化时代。

在血管内成像与功能学评估领域,佘炜教授详解“基于血管内成像的功能学评估技术原理”,搭建起解剖与功能之间的诊疗桥梁;曾勇教授分享“基于AI技术的冠心病诊断与预后模型的建立与应用价值”,展现AI在疾病全程管理中的预测与决策潜力。而洪申达教授的“DeepLife:从心电智能到AI家庭医生”报告,将视野拓展至基层医疗,描绘了AI技术赋能家庭健康管理、惠及全民的民生图景。
本届大会强调多模态技术创新对诊疗体系的多维升级。AI正深度融入心血管疾病“防、诊、治、研、管”全链条,成为医生的“超级助手”。马长生教授团队研发的“应泽医生”智能模型,诊断准确性已接近副教授水平,成为AI助力临床的生动例证。论坛上,专家们一致认为,多模态AI技术通过整合病史、影像、检验等多源数据,能构建更精准的疾病风险预测模型,优化手术规划,推动诊疗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型。

作为行业发展的风向标,本次大会发布《北京倡议:人工智能赋能心血管健康》,迅速获得亚洲心脏学会、美国心脏协会、欧洲心脏病学会三大国际组织联署支持。长城会创始主席胡大一教授在专访中强调,AI技术的核心价值在于赋能基层医疗,通过数智化工具提升家庭医生服务能力,实现慢病防控的规模化覆盖,同时要坚守医学人文本质,实现线上AI与线下服务的深度融合。
此次“互联网医疗与人工智能”主题论坛的成功举办,不仅展示了我国在心血管AI领域的前沿成果,更搭建起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交流平台。随着多模态AI技术的持续突破与基层赋能的逐步落地,心血管疾病诊疗正朝着精准化、普惠化方向加速迈进,为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目标筑牢技术根基。
-END-
专业的心血管医生学术交流平台


版权及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发表内容知识产权归属医谱平台、主办方以及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未经许可,禁止进行复制、传播、展示、镜像、转载、摘编等。经授权使用,须注明来源,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发表留言
暂无留言
输入您的留言参与专家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