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W-ICC/AHS.25 | 多学科跨界融合,长城会AI论坛——续写心血管诊疗创新篇章

在第36届长城国际心脏病学大会暨亚洲心脏大会2025期间,“互联网医疗与人工智能”主题论坛第二场接续登场,与第一场形成学术呼应。孔桂兰教授、尹德春教授、余强教授、高颖教授四位专家联袂执掌主持台,来自多学科领域的学者们聚焦技术落地、学科交叉与基础研究,展现人工智能赋能心血管诊疗的多元维度,为行业发展注入更具实践价值的创新活力,两场论坛层层递进,共同勾勒出“医疗+AI”的全景式发展蓝图。
“互联网医疗与人工智能”主题论坛第二场接续登场,与第一场形成学术呼应。孔桂兰教授、尹德春教授、余强教授、高颖教授四位专家联袂执掌主持台,来自多学科领域的学者们聚焦技术落地、学科交叉与基础研究,展现人工智能赋能心血管诊疗的多元维度,为行业发展注入更具实践价值的创新活力,两场论坛层层递进,共同勾勒出“医疗+AI”的全景式发展蓝图。

论坛现场,多学科融合成为最鲜明的关键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张萍教授以“数字技术助力心血管疾病诊疗进展”为题,从诊疗流程优化、患者管理升级等维度,描绘了数字技术与心血管医学深度融合的未来场景,提出“数字孪生心脏”“远程精准监测”等创新方向,引发全场共鸣。

解放军总医院张孝勇教授则聚焦“多模态大模型的新进展与临床应用”,深入剖析多模态技术如何打破影像、检验、病史等数据壁垒,通过跨模态信息整合,为复杂冠心病、心律失常等疾病提供更全面的诊疗决策支持,其团队研发的多模态诊断模型已在30余家三甲医院试点应用。 技术落地与临床实践的深度结合是本次论坛的核心亮点。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夏时俊教授带来“心血管病AI决策管理 - 实践与探索”,从临床管理视角出发,通过真实案例展现AI在疾病筛查、风险分层、治疗方案优化、预后随访全周期中的应用路径,其主导的AI管理系统已使试点医院的心血管疾病再入院率下降18%。 基础研究与AI技术的跨界碰撞更添学术深度。

唐俊楠教授的“动脉粥样硬化与生物物种分子特征研究”,创新性地将AI算法应用于生物标志物筛选与疾病机制探索,通过整合基因组、转录组数据与临床表型,构建了动脉粥样硬化风险预测的分子-临床融合模型,为疾病早期预警与靶向治疗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
两场论坛的互动讨论环节氛围热烈,专家们围绕AI技术临床准入标准、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多中心协同研究机制、基层医疗赋能路径等关键议题各抒己见。大家一致认为,人工智能在心血管领域的应用需坚守“临床需求导向”与“规范化发展”双原则,既要鼓励技术创新突破,也要建立统一的行业标准与伦理规范;同时应加强多学科协同与产学研用融合,推动创新技术从实验室快速走向临床一线,惠及更多患者。

作为心血管领域的标杆性学术平台,长城会通过连续两场人工智能主题论坛的精心搭建,实现了从前沿技术探索到临床实践落地、从单一学科应用到多学科融合、从临床诊疗到基础研究的全方位覆盖,充分彰显了其汇聚创新资源、引领行业方向、凝聚发展共识的核心作用。随着人工智能与心血管医学的融合不断走向纵深,在行业共识的指引下,精准化、普惠化、智能化的诊疗新模式正加速成型,为提升我国心血管疾病防治水平、实现“健康中国2030”战略目标注入持续不竭的创新动力。
-END-
专业的心血管医生学术交流平台


版权及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发表内容知识产权归属医谱平台、主办方以及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未经许可,禁止进行复制、传播、展示、镜像、转载、摘编等。经授权使用,须注明来源,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发表留言
暂无留言
输入您的留言参与专家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