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风险且有症状的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 TAVR?还是SAVR?
PARTNER 3 低风险随机试验表明,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在 1 年时的结局优于外科手术,但组间差异在 5 年随访期间逐渐减小。目前外科生物瓣膜的优良耐久性已有 10 年或更长时间的报告,但早期瓣膜衰败可能在 5 至 7 年内发生。随着 TAVR 在更年轻、预期寿命更长的患者中越来越多地实施,了解长期经导管和外科瓣膜的耐久性对于指导以患者为中心的决策至关重要。
低风险且有症状的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中,外科手术和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TAVI)在 7 年时临床结局如何呢?PARTNER 3长期随访研究结果回答了这一问题。PARTNER 3 试验纳入了 1000 名患者(平均年龄 73.4 岁;70% 为男性),其 STS 预测死亡风险低于 4%(平均 STS-PROM 评分为 1.9%)。该研究的流程图如下:

主要终点1:全因死亡、所有卒中或再住院*(首次事件发生时间)的非分层复合终点;
主要终点2:全因死亡、致残性卒中、非致残性卒中和再住院*天数的分层复合终点。
对于接受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I)的患者,有 92.7% 可获得 7 年随访资料;对于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这一比例为 86.1%。研究者还利用公开数据(如讣告和媒体报道)、家庭电话联系以及医疗记录进行了虚拟状态调查,以提高随访的完整性。
在 随访至7年时,随机分配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中,因任何原因死亡、中风或再住院的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为 37.2%,而接受 TAVI 治疗的患者中为 34.6%(风险比 0.87;95% 置信区间 0.70 - 1.08)。当他们使用胜率比评估全因死亡率、致残性中风、非致残性中风或再住院天数的分层复合终点时,两种治疗方式之间也没有差异。手术组的全因死亡风险为 19.5%,TAVI 组为 16.8%(风险比 1.17;95%置信区间 0.86 - 1.59)。在对 84 名患者进行的生存状态调查中,手术组的死亡人数在数值上高于 TAVI 组(13 例对 3 例)。

两种治疗方式的心血管病死亡率无差异: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TAVI)组为 10.3%,外科手术组为 7.8%(P = 0.27)。同样,非心血管病死亡率也无差异:TAVI 组为 10.2%,外科手术组为 7.7%(P = 0.21)。中风或再住院的风险也无差异。

根据 VARC-3 定义,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I)组的临床瓣膜血栓形成率较高,但新发房颤的发生率仍较低。TAVI 组的平均主动脉瓣跨瓣压差高于手术组(13.1 毫米汞柱对 12.1 毫米汞柱;P = 0.02),但主动脉瓣口面积无差异。重要的是,这两项指标从 1 年到 7 年均保持稳定。瓣周反流(PVR)从 1 年到 7 年也保持稳定,且似乎对全因死亡率无影响。例如,TAVI 治疗患者中,30 天时无/微量 PVR 与轻度 PVR 患者在 7 年时的全因死亡率无差异。
PARTNER 3 试验的长期随访数据显示,在低风险且有症状的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中,外科手术和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TAVI)在 7 年时仍能提供相似的临床结局。长达 7 年的数据表明,两种疗法的效果相似。再次干预率都很低,一切都相当。
专家简介

-END-
专业的心血管医生学术交流平台


版权及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发表内容知识产权归属医谱平台、主办方以及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未经许可,禁止进行复制、传播、展示、镜像、转载、摘编等。经授权使用,须注明来源,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发表留言
暂无留言
输入您的留言参与专家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