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忠平教授:ICE指导下的左心耳封堵临床技术要点
非瓣膜性房颤患者90%以上的血栓来自于左心耳,将其封堵后可有效预防患者脑卒中。左心耳封堵术(LAAC)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在国内已得到广泛应用。据统计,2022年全国开展LAAC的医院达830家,截止2022年底,全国累计LAAC例数48318例。
心腔内超声(ICE)因其更强的血栓特异性和敏感性、操作灵活性、耐受安全性,更高的影像清晰度以及更低的X线暴露和对比剂用量,逐渐替代经食道超声(TEE)成为指导LAAC的主要影像技术。在近期举行的第五届“儒道心学”国际心血管病学会议上,上海市浦东新区周浦医院宁忠平教授针对“ICE指导下的左心耳封堵临床技术要点”做了重点阐述。
01.术前-血栓鉴别
常规三个角度评估:首先从RA中部顺逆时针旋转,观察左心房短轴,判断是否存在血栓;然后从RA中部复合弯看左心房长轴;最后从RVOT低位顺逆时针旋转,观察左心耳是否存在血栓。需要注意的是,初次使用者不建议进入到肺动脉。在右室流出道主动脉短轴扇面调整方向,可以看到左心耳的远端结构。
对比TEE,ICE检测左心耳血栓的敏感性更高。一项研究显示,在用TEE检测出的21例存在血栓的患者中,7例硬血栓ICE检测发现有1例为假阳性,14例软血栓中有8例为假阳性。
02.术中-指导房间隔穿刺
左心耳封堵术中,房间隔穿刺是一个重点也是难点。利用ICE结合DSA对于判断穿刺点位置更有优势。ICE下可以实现在同一界面上看清穿刺位点与左心耳的影像,而且能够展现不一样的房间隔穿刺视角,清晰揭示房间隔穿刺难点,如左房特别小、卵圆孔未闭、房间隔增厚、房间隔缺损等。
在实际操作中,应该在X线下将穿刺针下拉掉落至卵圆窝,并将超声导管调整到与穿刺针相同高度,然后再调整前后的方向。
判断房间隔前后技术要点:
靠前:可见左心耳、二尖瓣及冠状窦的开口
中间:可见心房中部和左肺静脉
靠后:可见左心房后壁
03.术中-指导封堵器释放
术中常规使用的TEE视角如下,ICE在左房内不同位置可以分别模拟如下的视角,目前常用的是45°、90°和135°。
ICE与TEE的对应关系如下图。其中0°的视角最难模拟,因为0°对应的位置是左下肺静脉,而这个位置相对难以进入。
术中在ICE影像下,可以更清晰地验证封堵器位置及残余分流。
ICE下左心耳封堵的全流程为:
术前模拟135°,评估左心耳→指导房间隔穿刺-帐篷顶→穿过房间隔→指导鞘管进入左心耳口部→展开固定盘→展开覆盖盘→牵拉试验(验证固定盘的稳定性)→多角度造影评估封堵效果,判断残余分流→释放封堵器,多角度评估残余分流
04.术后-心包评估
ICE可全程监测潜在的操作并发症,包括输送系统鞘管头端的血栓,以及严重的心包积液。
➪1.ICE术前心包评估
➪2.ICE指导下房间隔穿刺
➪3.ICE进入左心房
➪4.ICE多角度评估左心耳
ICE导管分别在左上肺静脉、左房中部及二尖瓣瓣环位置评估左心耳,并且测量锚定区和心耳开口。
➪5.ICE直视下展开固定盘
ICE导管在二尖瓣瓣环位置(135°),硬币法展开,固定盘卡在上叶中,位置合适。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ICE导管与大鞘进入通道相同,在输送过程中一定要把住ICE导管,避免其跟着鞘管往前走,造成左房穿孔。
➪6.牵拉试验
随后进行牵拉试验来验证固定盘的稳定性,使用DSA可辅助验证它的稳定性。
➪7.多角度评估残余分流
➪8.满足PAST原则,释放
释放后ICE导管回到右心室,再次评估残余分流,评估心包积液。
在结构性心脏介入治疗中,ICE可以部分替代TEE,免除患者全麻和食道超声的需求,降低并发症风险,提高医疗资源利用率,同时减少放射线透视的需求,实现绿色安全治疗环境。在左心耳封堵术实施过程中,ICE在多个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包括术前/术后监测心包与血栓、指导房间隔穿刺、进入左心室测量左心耳、直视下实施封堵、评估释放原则及术后验证封堵,实时监测等,值得临床推广。
专家简介
医谱app
扫码或者点击图片下载
微信公众号
扫码或点击图片关注
版权及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发表内容知识产权归属医谱平台、主办方以及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未经许可,禁止进行复制、传播、展示、镜像、上载、下载、转载、摘编等。经授权使用,须注明来源,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发表留言
暂无留言
输入您的留言参与专家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