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RDN丨王宗道教授:RDN全程管理如何做?宝岛台湾经验奉上!

浏览量:4054

RDN(经皮肾动脉交感神经射频消融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日益得到领域专家广泛认可,RDN疗法成为继药物治疗、生活方式干预后高血压治疗的第三驾马车得到学界的广泛共识。

 

为促进RDN疗法的规范应用,传达RDN最新前沿新声,《医谱学术》特创办“对话RDN”学术专栏,聚焦RDN领域前沿进展,围绕RDN领域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探讨,倾听权威专家的独到见解,展望RDN未来蓬勃发展之景。

 

“对话RDN”第四期,我们特邀台湾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王宗道教授对RDN台湾应用经验、RDN围术期及术中注意事项,RDN适用人群探索进行分享。

 

释疑 · 洞察 · 展望

 

王宗道 教授

脑出血、脑卒中、心衰等疾病与高血压密切相关。对于既往曾经发生过此类疾病的患者,尤其需要预防其再次发生,做好血压管理格外重要。应将RDN也并入此类患者的综合管理之中,这在台湾学界已形成共识,未来,我们也将为此持续努力。

 

提升RDN认知,公众-医生-术者环环相扣

宝岛台湾经验分享

 

《医谱学术》:RDN治疗高血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已经被多项研究反复证实,如何从临床理论到有效、精准、合理落地临床真实世界,已然成为RDN下一个阶段所要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台湾地区在RDN的临床实践已经走在了前列,也积累了很多经验。那么,能否请您为我们介绍下台湾地区在RDN的发展过程中有哪些宝贵的经验?

 

王宗道教授:台湾地区自2013年开始,在难治性高血压等特定人群中开始应用RDN疗法,我们积累的临床经验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首要普及公众对于RDN的认知。高血压是全世界致死的最重要原因之一,但约有1/3的高血压患者对其病情并不知晓。同时,公众对于RDN疗法的认知与了解程度有限。对于高血压的治疗,许多人仍停留在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的认知层面上。事实上,高血压的治疗是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RDN三驾马车并行。RDN降压的疗效与安全性已积累了充足的证据,且既往调查研究显示,公众对于器械治疗的支持率较高,《2023年ESH高血压管理指南》就提到,约有1/3的高血压患者倾向于选择RDN而非药物治疗来控制血压,所以应加强公众对于高血压和RDN的认知,台湾地区是通过“722模式”(在连续七天内,每天测量血压两次,每次测两遍)来加强家庭血压监测。

 

其次是教育基层医生,实现转移诊疗。部分医生对于RDN的了解程度同样有限。RDN的降压获益可在全人群中体现,但考虑到经济效益,在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后,未控制的高血压、难治性高血压等人群可能更加合适。应加强医生教育,在医生群体中强化这一认知,并建立良好的转介途径。如诊疗中心暂无法开展RDN治疗,应将患者及时转诊。

 

另一方面,脑出血、脑卒中、心衰等疾病与高血压密切相关。对于既往曾经发生过此类疾病的患者,尤其需要预防其再次发生。对于此类高风险人群,更需要做好血压的管理。RDN可帮助此类患者实现更多获益,应将RDN也并入其组合式管理的模式之中。让医生了解到,在对此类患者进行管理时,血压控制是不可或缺的环节,将对未来RDN的推广起到帮助作用。

 

最后,RDN疗法需要规范化开展,这离不开相关文件的出台。我们台湾地区综合既往文献和经验,在2019年和2022年均有RDN相关指南共识推出。在《2022台湾高血压指南》中,对于RDN的适用人群进行了清晰的表述。指南明确指出:对于心血管疾病高风险的高血压患者(如顽固性高血压、血压未控制的隐匿性高血压、已确诊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对降压药物不耐受或依从性差、神经源性高血压)来讲,RDN可作为一种降压治疗策略(IIa,B)。

 

总之,在开展RDN的过程中,公众-医生-术者三个环节环环相扣,应形成联动和闭环。以上是台湾地区关于RDN疗法所积累的经验,供广大专家同道参考。

 

牢记“RAS”三要素

做好RDN围术期规范化管理

 

《医谱学术》:RDN的开展需要做到全流程的管理。那么,请问RDN在围术期有哪些需要规范化管理的要点?

 

王宗道教授:RDN术前管理可用“RAS”简单概括。“RAS”的三个字母分别代表了三个重要的评估方面,倒过来讲:

 

S-Secondary hypertension(继发性高血压):首先排除继发性高血压。继发性高血压通过治疗原发疾病,通常可控制。但如果继发性高血压通过1-3个月治疗,血压仍未得以控制,也可考虑进行RDN。

 

A-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动态血压):临床常见血压起伏较大的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评估可监测24小时血压,清晰可信。

 

R--Renal arteriography(肾动脉造影):通过CT/MR进行肾动脉造影,明确肾动脉是否存在狭窄、副肾动脉等情况。

 

术后管理,同样强调三个方面:

 

1、血压监测:多数患者在RDN术后血压即可出现下降,但也有部分患者的血压下降发生在术后1-3个月,6个月时如血压未发生下降则通常视为应答不佳。我们建议在术后6个月进行动态血压测量,以观察降压疗效。

 

2、血压下降的意义不止在于降压,还在于促进机体的健康,避免脑中风、心梗、心衰等疾病的发生和进展,故我们建议在术后6个月、1年进行心电图检查,观察降压对于心脏的改善作用,并通过肾功能检测评估肾脏的改善情况。

 

3、RDN的安全性已得到世界范围内的证明,但如果实在有所顾虑,也可在术后1年通过CT观察肾动脉的情况。一般情况下,通过肾功能检查评估肾脏情况已经足够,通过血压的控制,肾脏功能会保持稳定,甚至得到改善。故而这一检查只是选择性检查,并非临床所必备。

 

做好四方面

确保RDN安全顺利

 

《医谱学术》:随着RDN临床证据的增多和各个指南/专家共识的推荐,国内的专家学者希望能够早日在临床实践中开展RDN。那么想请教您,在手术操作过程中,我们有哪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王宗道教授:第一,RDN在操作过程中会带来些许疼痛,故而静脉麻醉十分重要,以保障患者拥有舒适的治疗体验。

 

第二,对肾动脉进行充分的了解十分必要。术前非侵入式造影可提供较完善的信息,如未在术前对肾动脉进行充分评估,那么术中在进行肾动脉造影时,要使肾脏充分显影,确认肾脏的主干及分支情况,并仔细观察是否存在副肾动脉。

 

第三,熟悉各种器械,保证精细操作。比如,指引导管的操作要更加精细,以免伤及肾动脉。RDN手术完成后,可能会观察到肾动脉挛缩,但发生率较低,只需观察即可。

 

第四,完成消融后通过造影确认整个肾脏的情况。

 

通过以上几个步骤,整个RDN手术通常可以安全、顺利地完成。

 

展望未来

沿现有研究方向,笃行致远

 

《医谱学术》:关于RDN的适应证,各大指南共识稍有差异,其中,台湾地区为RDN-I2原则,基于此,您如何看待RDN未来发展前景?其适应证在未来是否有可能继续扩大呢?

 

王宗道教授:《2022台湾高血压指南》在2017年版指南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新,指南中关于RDN的人群选择,再次强调了RDN-I2原则。

 

 

关于RDN的适用人群,需要考虑患者血压的程度和患者的特质。

 

RDN的适应证在未来预计会逐渐放宽,不过现阶段考虑到经济效益,通常用于顽固性高血压患者,即在最大耐受剂量的至少3类降压药物(包含利尿剂)下,血压不受控制至少一个月。部分欧洲的指南共识更为保守,降压药物要求用到4种或以上。Netrod®-HNT临床试验纳入的是服用两种或两种以上降压药物,血压仍未控制的患者。所以就血压而言,患者在经过至少两种降压药物治疗后,血压仍无法达标,继而使用RDN疗法,都有循证证据的支持,RDN用于这些人群也都具备合理性。

 

就患者特质而言,除了前面提及的顽固性高血压、未受控制的高血压患者,既往发生过脑出血、心衰、房颤等高风险人群,血压的良好控制不仅可帮助患者自身实现获益,对整个社会也会带来好处。对此类人群进行RDN治疗,也是符合经济效益的做法。

 

目前已经明确,房颤、心衰、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疾病与交感神经过度兴奋相关,RDN在这些领域已经开展了相关研究,未来可在这些领域继续探索。

 

结  语

RDN的开展需要在公众-医生-术者中层层深入,并做好术前、术中、术后的全流程管理。台湾地区的宝贵经验将化身指路明灯,指引我们在RDN之路笃行致远。

 

陆止于此,海始于斯。RDN未来已来,我们关于RDN的探索从未止步,关于RDN的思考永不停歇。

 

当RDN频频现身各大国内外指南,我们从中可得到哪些启示?RDN对于高血压专科整体的学科发展具有怎样的价值和意义?RDN疗法的规范化、体系化发展和术者培训又该如何有序推进?下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王继光教授将带来精彩解答,期待您继续关注!

 

 专家简介 

王宗道 教授

台湾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

  • 台大医学院内科专任教授/台大医院心脏内科主任医师
  • 台大医院整合医学科主任
  • 台大医院心血管中心心导管室主任
  • 国立台湾大学医学院医学系毕业 (MD)、国立台湾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研究所博士班毕业 (PhD) 
  • 哈佛大学附属 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 及 Beth Israel Deaconess Medical Center 进修
  • 台湾心血管人工智能学院(Taiwan-CVAI Institute)创办人
  • 欧洲心脏学院会士 (FESC)、台湾高血压学会名誉理事
  • Acta Cardiologica Sinica 前主编(Editor-in-Chief), Hypertension Research 执行编委 (Associate Editor), Journal of Clinical Hypertension/Korean Circ J (Editorial Board) 
  • 2022 台湾高血压指南/2020 台湾居家血压共识/2019 台湾肾动脉去神经术共识主笔
  • 发表超过 400 篇 SCI-indexed 国际学术论文

- End -

关注我们

专业的心血管医生学术交流平台

医谱学术
扫码关注
医谱app
扫码下载

版权及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发表内容知识产权归属医谱平台、主办方以及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未经许可,禁止进行复制、传播、展示、镜像、转载、摘编等。经授权使用,须注明来源,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33
收藏
分享
Copyright©2024 远大康程 京ICP备1400585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