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患者,仅关注血压数值就够了吗?未必!还需要关注血压变异性!

浏览量:1406

每年5月17日是“世界高血压日”,值此特殊之日,我们再议高血压与血压变异性。

 

随访期间收缩期血压变异性(BPV)是心血管(CV)预后的重要预测因子。在ASCOT-BPLA的降压组中,与阿替洛尔为基础的治疗方案相比,以氨氯地平为基础的治疗方案降低了CV结局和全因死亡的发生率,收缩期BPV被认为是两组之间结果差异的决定因素。经过16年的长期随访,以前接受氨氯地平治疗的患者中风死亡率持续下降,CV死亡人数较少,但与阿替洛尔治疗组相比,其差异并不显著。

 

近期,ASCOT试验21年随访数据在European Heart Journal 杂志发表,医谱学术特此报道。

 

 

研究方法

 

在试验期间(中位5.5年),8580名高血压患者(4305人接受氨氯地平±培哚普利治疗,4275人接受阿替洛尔±利尿剂治疗)被随访长达21年(中位17.4年)。一个亚组参与者(n=2156)在试验结束后通过自我管理问卷和诊所进行了6年的随访。

 

试验中平均收缩压和每次就诊的诊室收缩压的标准差作为BPV。使用Cox比例风险模型来进行估计[风险比(hr)],首先以明确收缩期血压和平均血压对长期CV结果的影响(里程碑式分析),其次是比较氨氯地平和阿替洛尔治疗组首次出现以下CV结果的时间:致死性和非致死性中风、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和致死性冠心病、总冠状动脉事件、致死性和非致死性心力衰竭、总CV事件和手术、心房颤动、CV死亡率和全因死亡率。

 

研究结果

 

 

参与者的平均年龄为64岁,男性占比81%,基线平均血压为162/92mmHg。参与者有糖尿病(27%)、中风或TIA(12%)和其他血管疾病(20%)病史。试验中两组间收缩期BPV差异较大且为显著(氨氯地平组10.8mmHg,阿替洛尔组12.8mmHg,P<0.001)。

 

在校正分析中,试验中平均收缩压是试验后长期CV结果的重要预测因子,进一步调整试验中平均收缩压时发现,收缩期BPV是一个更强的预测因子,收缩期BPV每升高5.0mmHg的标准差(SD),总CV事件的HR为1.22(95% CI 1.18-1.26, P<0.001),总卒中的HR为1.20(95% CI 1.11-1.29, P<0.001),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和致死性冠心病的HR为1.25(95% CI 1.16-1.35, P<0.001), CV死亡率的HR为1.28(95% CI 1.20-1.37, P<0.001)。

 

在平均收缩压<140mmHg的参与者中,BPV最高的三分之一参与者与最低的三分之一参与者相比,在15年的随访中,CV事件的绝对值增加了16%(每1000患者年17个事件)。更为重要的是,53%的CV事件发生在那些试验中血压被控制在当代指南所倡导的目标水平(<140mmHg SBP)并且不考虑进一步治疗的患者中。

 

平均收缩压低于133mmHg的患者,如果BPV在9.3~13mmHg和≥13mmHg之间,5年内发生总CV事件的风险分别增加31%和65%。平均血压与BPV之间的相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未经调整P<0.001,调整后P=0.012)。

 

在21年的随访中,相比于阿替洛尔治疗组,以氨氯地平为基础的患者卒中风险[HR 0.82 (95% CI 0.72-0.93), P=0.003],总CV和手术事件[HR 0.93 (95% CI 0.88-0.98),P=0.008],总冠状动脉事件[HR 0.92 (95% CI 0.86-0.99), P=0.024]和房颤发生率[HR 0.91 (95% CI 0.83-0.99),P=0.030]显著降低。CV死亡率差异的证据较弱[HR 0.91 (95% CI 0.82-1.01),P=0.073]。非致死性心肌梗死、致死性冠心病、心力衰竭和全因死亡率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

 

研究结论

 

收缩期BPV是CV事件的一个强有力的预测因子,即使在收缩压得以控制的患者中也是如此。在试验期间,与阿替洛尔治疗相比,氨氯地平治疗在减少CV事件方面的长期益处似乎主要是通过对收缩期BPV的影响来介导的。

 

讨论

 

虽然BPV在临床实践中的地位存在争议,但观察性研究和临床试验都有大量证据表明,长期随诊BPV是CV事件的重要决定因素。从本研究中可以明显看出,尽管在试验期间观察到的血压控制是长期CV结果的预测因子,但每次随访的收缩期BPV是CV事件更强的预测因子。研究还证明了收缩期BPV升高是CV结果的重要决定因素,即使在那些根据许多指南将收缩期血压控制在<140mmHg的患者中也是如此。在那些一段时间内(5年)血压得以控制的患者中,收缩期BPV≥13mmHg与CV事件和冠心病发病率和死亡率显著升高相关。

 

此外,在此前的报道中,经过16年的随访,在试验结束后平均10.5年,与阿替洛尔治疗相比,先前分配至氨氯地平组治疗的受试者卒中死亡率持续降低。本分析中则将这些观察结果扩展到随访长达21年的受试者。在先前接受氨氯地平治疗的患者中,卒中、所有冠状动脉事件和所有CV事件的获益得以持续。伴随着BPV的降低,以氨氯地平为基础的治疗还减少了房颤的发生。

 

总之,本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证明每次随诊的BPV是CV结果的一个更强大的决定因素,在该研究队列中,至少有一半的CV事件发生在血压得以控制但BPV较高的人群中。在“一段时间内血压得以控制”的患者中,收缩压BPV≥13mmHg可能需要对过度风险采取行动。当然,这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支持,以将BPV确立为干预阈值和目标的新范式。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93/eurheartj/ehad814

本文为医谱学术原创文章,转载请标注来源 

 

- End -

关注我们

专业的心血管医生学术交流平台

点击关注
医谱学术
点击下载
医谱app

版权及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发表内容知识产权归属医谱平台、主办方以及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未经许可,禁止进行复制、传播、展示、镜像、转载、摘编等。经授权使用,须注明来源,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图片

表情

发表留言

暂无留言

输入您的留言参与专家互动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Copyright©2018 远大康程 京ICP备1400585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