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强教授:冠脉介入器械更新迭代与抗血小板治疗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可以有效预防支架内血栓形成,以减少缺血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基于冠脉介入器械的不断更新,PCI术后抗血小板策略仍有待商榷。在近期举行的“苏州市心血管病年会”上,徐州市中心医院付强教授作“冠脉介入器械更新迭代与抗血小板治疗”学术分享,医谱学术特将精彩内容整理成文,供临床医生参考。
回顾PCI的发展史,冠脉内植入器械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的过程[1-2]。在1977年之前,冠脉血运重建是由心脏外科行开胸手术来完成(CABG)。随后经介入治疗后,又经历了球囊成形术(POBA)、裸金属支架(BMS)、药物洗脱支架(DES)的发展。POBA术后急性并发症较多、再狭窄发生率高,临床应用受到限制;BMS虽克服了POBA的局限,但可能会引起血管损伤,并导致成纤维细胞增殖和新内膜增生(NIH),这是支架内再狭窄(ISR)发生的主要基质;而DES存在出血(DAPT)、长期ISR及晚期血栓形成等心血管事件风险。现如今,药物涂层球囊(DCB)、生物可吸收血管支架(BVS)成为冠脉介入中避免永久植入的新技术。但无论采用何种技术,PCI后冠脉血栓事件都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
付强教授指出,支架血栓是支架置入后最可怕的并发症。尽管在临床上,支架血栓形成较为罕见,但支架血栓形成通常表现为大体积。特别是自从新一代DES问世以来,支架血栓可能会产生毁灭性的临床后果[3-4]。
支架血栓的影响因素包括病人、操作、产品等。急性和早期支架血栓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抗血小板治疗、机械因素和/或技术因素;晚期和迟发晚期支架血栓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DAPT依从性、炎症反应、超敏反应、内皮化延迟[5-6]。
与PCI技术更迭相伴随的是,半个世纪以来,抗血小板药物也在不断发展,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普拉格雷(该药未在我国上市)、替格瑞洛成为临床抗血小板的常用药物。
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等严重血管事件高危以及行PCI患者,单一抗血小板治疗尚不足够,从2001年CURE研究开始,ACS治疗进入了阿司匹林联合P2Y12受体抑制剂的DAPT研究历程。
CURE研究[7]纳入12562例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在患者出现症状后24小时内给予阿司匹林或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3~12个月,结果表明:双抗治疗(阿司匹林联用氯吡格雷)较阿司匹林使NSTE-ACS患者急性期(24h)和长期(12m)的缺血事件风险分别降低34%和20%,且不增加致死性缺血风险。
2007年TRITON研究(TIMI 38)公布。该研究[8]纳入13,608例计划行PCI治疗的中高危急性ACS患者并随机分组,分别接受普拉格雷(60 mg负荷剂量和10 mg每日维持剂量)或氯吡格雷(300 mg负荷剂量和75 mg每日维持剂量)治疗6~15个月。主要疗效终点是心血管原因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或非致死性卒中。关键安全性终点是大出血。
结果显示,与氯吡格雷相比,普拉格雷起效更快,抗血小板效果更充分。主要疗效终点普拉格雷组优于氯吡格雷组(普拉格雷vs.氯吡格雷的风险比,0.81; p<0.001)。但普拉格雷组2.4%的患者和氯吡格雷组1.8%的患者发生了大出血(风险比,1.32;95% CI: 1.03~1.68;P=0.03)。普拉格雷组中危及生命的出血发生率也较高(1.4% vs. 0.9%;P=0.01)。
2009年PLATO研究问世。该研究[9]纳入ACS患者18624例,在阿司匹林基础上随机给予替格瑞洛180mg负荷剂量,90mg bid维持,或氯吡格雷300-600mg负荷剂量,75mg/d维持。结果显示,与氯吡格雷组相比,替格瑞洛组治疗患者主要终点事件(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或卒中)发生率显著降低,尤其重要的是,阿司匹林+替格瑞洛可以显著降低ACS患者的心血管死亡和全因死亡率,同时替格瑞洛较氯吡格雷并不增加总体主要出血发生率。
对于PCI术后患者DAPT的时间,一直存在争议。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和抗血栓方案试验(ISAR)以及随后的其他研究确定了BMS后DAPT的1个月疗程;在早期的DES研究中,西罗莫司支架术后DAPT 2~3个月,紫杉醇支架术后DAPT6个月[10-14]。
随着对DES晚期支架内血栓问题的日益关注,2007 年ACC/AHA、ESC指南均将DES术后DAPT时间延长至12个月。2017ESC指南[15]还推荐使用PRECISE-DAPT和DAPT评分评估风险/获益,以确定双抗疗程。
鉴于多个临床试验从不同方面证明了PCI后1年抗栓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证实其在减少MACE事件、再发心梗、卒中、心血管死亡等方面均可以有效减少发生风险,有学者提出,PCI后DAPT时间应该延长,甚至终身服用。同时,学界也有另外一种声音。有学者认为,延长DAPT显著增加了中重度出血事件,2015年JACC发表的荟萃研究显示,长时间DAPT平均每减少1例支架内血栓事件的同时,增加了2.1例临床出血事件。且新一代DES的应用已经证明延长DAPT在减少支架内血栓事件上的获益减少,所以PCI术后DAPT的时间应缩短。
总之,关于DAPT的时长,在指南给出相关回答的同时,新一代DES以及DCB、BVS开始在临床应用。以DES为例,相比于第一代DES,新一代DES从材料学、机械学、流体力学、药效学及药动学诸方面优化了设计[16],具有良好的通过性、支撑力、顺应性、柔顺性,适中的X线显影,可在早期快速进行内皮修复、大大缩短DAPT的疗程、有效减少后期潜在不良事件的发生[17-18]。这些新型器械的应用使得抗栓治疗的时间又成了新的疑问,DAPT时长并未尘埃落定。
无论何种BMS和/或DES植入血管都将以异物形式永存,于是,生物可吸收支架(BRS)、DCB应运而生。
BRS在植入后会经历三个时期[19-20]:
▪ 支撑期(1年内):完成“血管再通”,开始内皮化,支架尚完整,其支撑力接近金属支架。
▪ 降解期(≥1年,≤3年):支架开始降解,失去径向支撑力,支架完整性逐渐消失,少量支架痕迹仍在。
▪ 康复期(>3年):完成“血管再造”。
DCB可显著抑制内膜增生[21]。
此前有研究[22]观察了DES和BMS在PCI术后高出血风险患者中的应用,研究中所有患者均接受了1个月的DAPT(n=2466),结果发现,无聚合物的乌米莫司涂层支架在主要安全性和疗效终点方面优于BMS,提示新一代DES可实现更多获益。
美国和欧洲国家于2017年制定了BRS相关专家共识,但随着国外BRS临床试验结果不尽人意以及美国FDA提出对小血管谨慎使用BRS的警告等原因,雅培公司于2017年9月8日宣布其BRS产品在全球退市。
近年来,来自中国的BRS数据陆续发布,国产首个BRS于2019年2月上市,已开始在国内医院应用,我国也于2020年制定了专家共识。《共识》[23]指出:置入BRS的患者术后应当接受DAPT,以减少支架内血栓的发生。然而,目前关于DAPT的最佳时长尚不清楚。参考目前相关指南推荐,并基于BRS的临床研究结果(NeoVas 6个月内膜覆盖率95.7%;12个月内膜覆盖率98.7%),对稳定性冠心病患者,氯吡格雷(或替格瑞洛)的服药时间为至少12个月,阿司匹林应当长期服用。
2020DCB国际专家共识[24]、2023《药物涂层球囊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第二版)》[25]也对DCB的DAPT时长给出建议,具体如下图所示。
近年来,随着PCI技术和支架应用的逐渐成熟,PCI术后双抗时长和降阶治疗成为目前临床研究探索的方向。在TWILIGHT研究[26]中替格瑞洛单药治疗组较双抗治疗组显著降低主要终点事件风险(4.0% vs 7.1%,p<0.001),替格瑞洛单药组较双抗组显著降低BARC 2、3或5型出血绝对风险达3.1%,相对风险达44%。
在缺血性终点方面,替格瑞洛单药治疗组非劣效于双抗治疗组(均为3.9%,非劣效性p值<0.001)。
2021ACC/AHA/SCAI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指南[27]指出,对于接受PCI的患者,应优先使用新一代DES而非BMS,以预防再狭窄、MI或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除非有DAPT<1个月的需求可考虑BMS。对于PCI术后DAPT的建议,指南提到:在接受PCI治疗的选定患者中,较短时间的DAPT(1-3个月)是合理的;随后转向P2Y12抑制剂单药治疗,以减少出血事件的风险(IIa,A)。
2023 ESC:ACS管理指南[28]推荐:
▪ ACS患者PCI后抗血小板治疗为强制性,无论支架类型如何,除非有禁忌证,否则通常建议采用由强效P2Y12受体抑制剂(普拉格雷或替格瑞洛)和阿司匹林组成的默认12个月DAPT(I,A);
▪ 为了降低ACS患者的出血风险,ACS患者12个月DAPT默认策略的替代方案包括将DAPT持续时间缩短至1或3~6个月(取决于出血和缺血风险的平衡)和降级DAPT,从基于普拉格雷/替格瑞洛的DAPT到基于氯吡格雷的DAPT;
▪ 不建议在ACS事件发生的30天内进行抗血小板降级治疗(III,B)。
需要注意的是,从临床实际出发,DAPT缩短疗程或降阶治疗策略可能并不具有广泛的普适性。目前大部分证据为非劣效性设计,难以对潜在的缺血风险进行准确评估;此类研究入组的患者也可能存在选择性偏倚,无法反映临床真实情况,因此,该策略仅作为12个月常规DAPT治疗的替代方案,可以考虑用于某些特定情况的患者人群。
冠脉介入治疗相关器械的研发和更新为PCI有效性及安全性提供有力保障。DAPT是ACS患者药物治疗的基石之一,同时也是PCI术后预防支架内血栓形成不可或缺的、最为有效的手段。
DAPT是一个治疗缺血及平衡出血的过程,其疗程及药物使用应根据疾病类型、PCI使用器械不同而选择。目前指南推荐ACS患者PCI后抗血小板治疗默认12个月DAPT。
PCI术后血栓形成涉及多种机制、多种因素,现今冠脉介入治疗相关器的更新迭代使得DAPT疗程得以缩短。合理选择抗血小板药物,适时的DAPT或SAPT,抗血小板治疗可实现更加个体化、精准化。
配合TEE、心电图,明确原因,并及时处理。
总之,预防是管理循环崩溃的重要手段。通过全面的术前评估、制定好手术和应急方案,加强围手术期管理,以及密切的术后观察和及时处理,是防治这一并发症,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专家简介
本文图文来自授课幻灯
本文由医谱学术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
- End -
关注我们
专业的心血管医生学术交流平台


版权及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发表内容知识产权归属医谱平台、主办方以及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未经许可,禁止进行复制、传播、展示、镜像、转载、摘编等。经授权使用,须注明来源,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发表留言
暂无留言
输入您的留言参与专家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