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C2024丨十载笃行不怠、创新致远,推动中国心血管事业高质量向前发展
南京,六朝古都,金陵形胜,既有浓厚深远的文化底蕴,也有与时俱进的开拓创新。
岁月悠悠,这片古韵今风交织的土地,始终散发着独特魅力,吸引着四方才俊汇聚于此,共襄盛会。
2024年12月20日-22日,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高质量发展大会暨第十届心血管创新论坛(CIC2024)在南京召开。会议秉持“医工结合 自主创新”的理念,广泛邀请来自全球心血管疾病转化医学领域的杰出专家、资深学者及行业领军人物,围绕心血管转化医学的最新进展、突破性成果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深入探讨与分享,有力推动了“转化医学”理念在心血管健康领域的实践与应用。
十年创新致远
风雨无惧心如初,壮志不被岁月阻
12月21日,大会迎来隆重的开幕式环节。江苏省卫健委朱岷副主任,南京医科大学校长胡志斌教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党委书记丁强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北部战区总医院韩雅玲院士(线上),同济大学副校长、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院长陈义汉院士,南京理工大学芮筱亭院士、南京大学顾宁院士(线上)、南京大学副校长郑海荣院士、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王建安院士(线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马长生教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黄从新教授等专家学者出席会议,见证了这一璀璨时刻。
大会开幕式环节由大会主席、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孔祥清教授主持,丁强教授、胡志斌校长、葛均波院士、韩雅玲院士、陈义汉院士、芮筱亭院士、顾宁院士、王建安院士、朱岷副主任先后致辞。
丁强教授:携手并进,为推动我国心血管事业发展与创新贡献力量
丁强教授表示,CIC自2014年创办以来,始终聚焦心血管转化医学的前沿发展,用创新性思维优化临床实践。本届大会聚焦心血管创新领域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开展经验交流和成果分享。让我们携手并进,推动我国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工作不断取得新突破,为推动我国心血管事业发展与创新贡献力量。
胡志斌校长:集思广益,加速转化医学理念在心血管健康领域的实践与应用
胡志斌校长提到,大健康时代赋予了我们更多的机遇与挑战。本次会议契合了心血管健康领域科技变革和创新研究转化的契机,搭建了学术交流、资源共享的专业平台。希望各位同道能够围绕心血管转化医学最新进展、突破性成果以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深入探讨与分析,加速转化医学理念在心血管健康领域的实践与应用。
葛均波院士:坚守民族之魂,推动我国心血管领域发展
葛均波院士指出,创新是民族之魂,在心血管器械创新发展方面,孔祥清教授团队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诸多成果。CIC一直聚焦于心血管领域的创新,已成长为品牌会议。作为CIC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希望会议越办越好,持续推动我国心血管领域创新发展。
韩雅玲院士:凝聚共识,为国民心血管健康贡献卓越力量
韩雅玲院士强调,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核心动力,也是应对心血管疾病防治问题的关键。本次大会以“创新”为主题,正是对当前心血管医学领域重大挑战的一次积极回应。孔祥清教授作为本届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心血管创新与转化学组组长,在实现心血管医工结合,推动医学创新方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本次大会邀请众多顶尖学者及临床专家分享最新研究成果与临床经验,将为心血管疾病防治工作开辟新路径、取得新成果贡献卓越力量。
陈义汉院士:十年筚路蓝缕,CIC推动中国心血管病事业阔步向前
陈义汉院士表示,当前,中国心血管疾病防治任务十分艰巨,唯有万众一心,不断提高实践与创新能力,才能走出困境。十年筚路蓝缕,十年成就辉煌。CIC为心血管病学新理念的引入、新技术的普及,为中国心血管病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相信所有同道将在本次会议中收获颇丰。
芮筱亭院士:集聚众智,推动心血管事件拐点早日来临
芮筱亭院士提到,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从技术创新到学科建设,都取得了卓越成就。希望各位同道在本次会议上积极探讨,以智慧交流推动创新研究与成果的临床转化。期待心血管医学领域能够涌现出更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成果,从而推动我国心血管疾病发病率、死亡率的下降。
顾宁院士:创新赋能,打造技术研发、人才共育新引擎
顾宁院士指出,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作为本次会议的主办方,在心血管医学领域拥有诸多经验,成功研发出一系列原创性的临床诊治新技术,显著提高了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效果。本次会议为各位同道搭建了一个思想交流与协作的平台,有助于拓宽与会同道的科研思路、能力和水平,同时也为培养优秀青年医者提供了有力支撑。
王建安院士:推动心血管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高水平健康服务
王建安院士讲到,本届会议广泛邀请国内外心血管疾病领域的顶尖专家学者进行深入探讨与分享,将加速转化医学理论在心血管健康领域的实践与应用。希望通过此次会议的广泛交流,推动心血管创新的高质量发展,切实为人民群众提供高水平的健康服务。
朱岷副主任:勠力同心,为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贡献更多力量
朱岷副主任强调,积极开展心血管疾病的防治研究,不仅是人民群众的直接需求,也是推动医学科技创新向纵深发展的关键举措。本次会议云集了众多在心血管领域造诣深厚、声誉卓著的专家学者,是一次难得、珍贵的交流机会。希望各位专家学者对江苏省多加关注,帮助江苏省提高心血管疾病的临床诊疗水平和科研创新能力。同时,也希望江苏省同道能够加强交流,提高本领,为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贡献更多新力量。
院士名家齐聚首 高屋建瓴话前沿
热情洋溢的开幕式后,主旨发言环节接踵而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南京大学郑海荣院士、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陈义汉院士、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王建安院士(线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马长生教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霍勇教授(线上)、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张抒扬教授(线上)、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黄从新教授先后带来精彩讲座。
葛均波院士:泛血管介入复杂系统的现状与展望
葛均波院士表示,近年来,我国在泛血管介入领域不断取得突破。我国首个可降解支架Xinsorb荣获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CIIF大奖;我国自主研发的世界首个经心尖二尖瓣夹合器ValveClamp顺利出海获批。同时,我国构建了全球最远距离(5200km)的泛血管介入机器人系统并完成首例手术;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团队完成了世界首例经导管瓣叶延长修复手术;国内原创的不阻断血流的主动脉瓣扩张球囊RunFlow®获批上市。展望未来,应研发力学特征可调的泛血管介入材料,探索基于血流动力学和机器学习的介入心脏瓣膜智能优化策略。
郑海荣院士:高端医疗器械创新前沿
郑海荣院士提到,科技创新引领医工技术变革,全球高端医疗器械正朝向微创化、智能化、个性化的趋势发展,在医学成像、体外诊断(试剂+设备)、人工智能医疗器械、植入介入器械、手术机器人等方面,均取得了重大突破。当前,国家已布局高端医疗装备战略体系和高端医疗装备供应链。通过医工交叉合作,将推动医疗领域的创新发展,推动新技术早日应用于临床诊疗。
陈义汉院士:心室胆碱能系统:组成、功能、意义
陈义汉院士指出,在心室心肌细胞(VC)中存在一个内在的胆碱能系统。在该系统中,乙酰胆碱(ACh)作为一种递质,通过烟碱ACh受体(nAChR)诱导向内电流,增强VC的兴奋性,最终增加心室心肌的电传导。这种胆碱能系统的缺陷可导致心室传导阻滞和致死性室性心律失常,nAChR正向变构调节剂能有效预防和终止致死性室性心律失常,这为防治心律失常提供了体系化潜在干预靶点,并开辟了心律失常研究的新方向。
王建安院士:中国经导管瓣膜病治疗国产器械研发与技术发展
王建安院士讲到,国内首个精准植入经导管主动脉瓣膜VenusA-Plus已应用于临床,国产球囊扩展式瓣膜的研发也在不断推进。针对复杂瓣膜病经导管介入治疗早期成功率低的关键难题,我国学者设计出量体裁衣式的植入方案——杭州方案。如今,经血管植入器械及诊疗方案正在全球快速推广。在二尖瓣/三尖瓣介入治疗领域,目前主要以修复为主,全球植入量近年增长迅猛。值得一提的是,国内首个经股静脉缘对缘修复器械已于2023年获NMPA批准上市。展望未来,我们应聚焦“健康中国2030”战略,打造世界一流的、以临床需求为导向的介入研发、诊疗中心和人才高地,全面实现从跟跑到并跑,在重要领域实现领跑。
马长生教授:高质量、低成本的心血管病诊疗、培训和研究
马长生教授表示,在未来,AI将以极高的效率,大幅度提高心血管疾病防控水平,因此应加强心血管领域AI的研究。此外,临床还应加强培训。心血管疾病管理能力评估与提升项目(CDQI)此前在培训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接下来,CDQI将坚持高质量、低成本的培训准则,定期开展大规模线上查房,制定全面反映真实水平的心血管临床诊疗能力评价标准,并创建CDQI积分,将其与“互联网+AI”培训诊疗新模式、CRCT Group“攒积分做研究”模式协同起来,促进学科发展。
霍勇教授:代谢治疗改善ASCVD结局的新里程碑
霍勇教授提到,代谢治疗可改善ASCVD患者的预后。在DAPA-HF、DELIVER等研究中,SGLT2i的心血管获益独立于降糖机制。在SELECT研究中,司美格鲁肽可降低无糖尿病的超重或肥胖患者重大心血管疾病风险达20%,堪称代谢治疗的新里程碑。另外,关于Ziltivekimab(白介素6的拮抗剂)的CVOT研究显示出其抗炎,改善ASCVD、肾病及心衰患者预后的作用。总之,代谢治疗改变ASCVD预后的时代已经到来,CVOT结果将决定心血管代谢药物的选择。
张抒扬教授:罕见心血管病诊疗体系建设与实践
张抒扬教授指出,近年来,我国着力打造罕见病诊疗-研究-转化一体化体系建设,不仅建立了国家罕见病注册系统,还推动建立全国罕见病诊疗协作网,构建规范化的国家罕见病生物样本库,建立全国罕见病质控网络,有效提高了国内罕见病医疗同质化水平。同时,在罕见心血管疾病诊疗研究体系建设方面,我国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以转甲状腺素蛋白心脏淀粉样变(ATTR-CA)诊治为例,协和团队依托国家罕见病数据平台,开展了全国ATTR的回顾性、观察性研究,并在全国建立了ATTR-CA新型诊断方法,大幅提高了疾病的诊断率。同时,我国还发布了ATTR-CA专家共识,建立了ATTR-CA的规范诊断路径,有力推动了全国ATTR-CA诊治水平的提高。
黄从新教授:心律失常防治:前世今生
黄从新教授强调,目前治疗房颤的药物尚不能满足临床需求,而中医药为心律失常的治疗带来了新希望。系列研究结果提示,参松养心胶囊具有遏制心律失常的理论基础及良好效果,是心律失常临床防治中值得广泛推广应用的优效中药组方。未来,房颤药物开发应采用新的治疗框架,从整体上整合创新治疗方式,从发病机制上对患者进行分类和个性化治疗,提高临床试验的成功率,并积极拓展基因治疗和人工智能的应用领域。
荟萃创新转化成果
医工协同,再启“心”程
在“心血管创新转化成果发布”环节,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孔祥清教授、陈明龙教授、邹建刚教授、李新立教授带来多项创新成果展示。
孔祥清教授:聚焦超声治疗高血压的创新历程
现有高血压的治疗均属于针对下游的被动性降压治疗(包括药物和器械),临床亟需寻找针对上游机制的高血压治疗新靶点和新方法。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原创探索计划项目的支持下,孔祥清教授课题组发现位于外周的肾周脂肪传入神经信号是高血压的上游控制机制,并在国际上首次提出病理性血压升高的“肾周脂肪-脑轴”新机制,为探索高血压干预新策略,实现高血压的病因治疗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此基础上,孔祥清教授团队深耕医工交叉领域,探索采用高能聚焦超声对肾周脂肪进行改性治疗高血压,发明了非侵入治疗高血压的聚焦超声实验样机,并进一步联合国内专家学者,对其进行优化改良,形成基于能量精准控制的聚焦超声诊疗一体化工程化设备。初步研究发现,通过这一改良设备,296例高血压患者术后3个月诊室收缩压平均下降20.6mmHg,且无不良事件,进一步的研究仍在进行中。
这些国际首创、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血压非侵入精准超声治疗设备和技术为攻克高血压治疗“卡脖子”问题,提高高血压控制率,实现“健康中国2030”目标贡献了卓越力量。
陈明龙教授:心律失常导管消融治疗的技术创新与策略优化
陈明龙教授团队一直致力于心律失常导管消融治疗的技术创新与策略优化,提出心房切口术后房速的发生机制及“三灭二”消融策略、右侧旁道消融失败患者的消融对策、孤立性心房心肌病概念及亚型、房颤消融的个体化精准化策略(STABLE-SR)。与此同时,陈明龙教授团队格外重视心血管疾病的医防融合,开展了包括急性心梗院前救治、农村与社区房颤患者院外整合管理、智慧慢病管理体系建设等项目,在获得科研成果的同时,也为我国医疗体系建设做出了探索。
此外,陈明龙教授团队在药械创新和转化领域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如治疗心力衰竭的心房容量调节器、无创心电监测的眼镜心电和治疗离子通道病的Long-QT新药等医工结合产物已经成功步入商业化阶段。未来,陈明龙教授团队将继续以创新为引领,为心律失常诊疗事业贡献力量,迈向更高的国际舞台。
邹建刚教授:生理性起搏的创新性研究与临床应用
10年来,邹建刚教授团队深耕生理性起搏领域,围绕理论、技术、应用等方面开展了多项重点工作。在理论层面,团队创新性地采用心电和SPECT联合标测方法,证实左束支起搏能够保持正常的心脏电和机械同步性;采用最新的三维心腔内超高密度标测方法,证实成功夺获左束支的起搏,可达到生理性起搏的效果。在技术层面,团队优化左束支起搏植入方法,开展左束支成功夺获的诊断标准研究。
此外,团队还不断探索左束支起搏在保护和改善心功能中的应用。2022年,邹建刚教授团队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樊晓寒教授团队合作,完成了全球首个左束支起搏与双心室起搏治疗心衰患者的随机对照研究。
10年间,邹建刚教授团队的足迹遍布江苏省及周边地区,团队在江苏省内外数十家医院推广普及生理性起搏新技术,让更多百姓受益。
李新立教授:络病理论与心血管事件链-芪苈强心治疗心力衰竭研究回顾
众所周知,中国心衰疾病负担重,现有治疗方案亟待突破。芪苈强心是中医络病理论指导下治疗慢性心衰的代表性药物,在临床应用已长达20年。李新立教授团队此前关于芪苈强心的“心室重构创新靶点与活性药物的研究与应用”获得第十二届中国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在明确药物机制的基础上,李新立教授团队又开展了一系列的循证研究。其主导的Quest研究证实,在GDMT治疗基础上,芪苈强心能显著降低复合终点事件发生风险22%,改善临床结局。李新立教授团队组织开展的“心血管事件链系统干预新策略构建及应用”项目获得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芪苈强心也进入《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24》等指南共识的推荐。
与此同时,李新立教授团队积极参与国际会议交流,推广中国力量,宣传中医药转化研究,为中医药造福国民、走向世界作出了积极贡献。
除了主旨论坛高瞻远瞩的汇报与心血管创新转化成果发布,本次大会还关注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全程管理,在日程安排上精心策划了包括结构性心脏病论坛、房颤消融论坛、心脏再生修复论坛、冠心病论坛、抗栓论坛、转化论坛、数字医疗与创新药械、高血压与代谢论坛、心力衰竭论坛、心肌病论坛等十余个疾病专题分论坛或治疗相关分论坛。
这些分论坛各有千秋,聚焦前沿且贴合临床,全方位、多层次地对心血管疾病领域的热点、难点、痛点问题进行探讨,以创新之思、精研之智,为心血管领域的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十载笃行磨一剑,百舸争流展宏图。
医工结合赋新能,华章再启耀金陵。
在本次会议上,来自五湖四海的专家学者齐聚南京,携手防治疾病,同护健康之路,不仅为当下心血管疾病难题探寻出破解之法,更为未来心血管医学发展注入了无限希望,同时也让金陵这片古老土地,再度成为医工创新融合、守护国民健康的智慧高地。
未来,高质量发展大会、心血管创新论坛,将继续凝聚医者之力,劈波斩浪,为国民心血管健康保驾护航。
长按识别二维码
进入大会微官网
长按识别二维码
看大会精彩回放
撰稿/Tina;审校:小羊
本文为医谱学术原创文章,转载请标注来源
- End -
医谱app
扫码或者点击图片下载
微信公众号
扫码或点击图片关注
版权及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发表内容知识产权归属医谱平台、主办方以及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未经许可,禁止进行复制、传播、展示、镜像、上载、下载、转载、摘编等。经授权使用,须注明来源,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End -
图片
表情
发表留言
暂无留言
输入您的留言参与专家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