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捷教授:球扩瓣的优势及研究进展
![](https://file.docbook.com.cn/upload_tmp/20250210/1739181101491.jpeg)
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范畴中,心脏瓣膜疾病的干预始终占据着关键地位且极具挑战性。球扩瓣作为一项新兴的瓣膜治疗技术,已成为全球医学研究者与临床医生瞩目的焦点。近年来,围绕球扩瓣展开的研究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其涵盖了从基础生物力学层面的探究,到大规模临床试验的实施,再到真实世界应用情况的考察等多个维度。众多科研团队与临床中心不懈深耕,持续推进心脏瓣膜治疗技术朝着更为精准化、高效化以及个体化的方向稳步前行。
近日,广东省人民医院李捷教授以“球扩瓣的优势及研究进展”为题展开了深入探讨。医谱学术特此整理,以供临床参阅。
球扩瓣TAVR的起源和迭代
李捷教授讲道,全球首例人体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运用的是初代经皮心脏瓣膜(PHV),其将3个牛心包瓣叶安置于管状、开槽的不锈钢球囊扩张支架内,支架长度为14mm,设计直径处于21~23mm范围。此PHV后续经逐步改良演变为 Edwards Sapien瓣膜。
在国内TAVR手术开展初期,所采用的是自膨瓣。但随着球扩瓣的推广应用以及国内患者临床需求的变化,球扩瓣逐渐应用于国内临床实践。
球扩瓣在其发展进程中经历了多次器械迭代更新。早期配备24F大鞘,瓣膜型号的可选范围局限于23-26号。伴随技术的持续进步,发展至第三代的Commander System。该输送系统具有以下突出特点:其一,入路较细,介于14F-16F,这有助于降低对血管的损伤程度以及手术操作的侵入性;其二,具备可调节弯度功能,能够更好地适配血管解剖结构,实现瓣膜植入位置的精准定位;其三,独特的裙边设计有效提升了瓣膜与血管壁的贴合程度,减少了瓣周漏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其四,该系统提供了四种不同规格的瓣膜型号选择,可满足更多个体解剖学特征差异的需求,增强了手术的精准性与适用性。此外,Commander System在整体性能方面展现出高度的稳定性,为手术的顺利推进以及术后的长期疗效提供了坚实保障,在球扩瓣技术的发展历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具有关键的意义与价值。
从当前手术效果来看,经过创新迭代后的球扩瓣,瓣周漏发生率已处于较低水平,全因死亡率仅为0.4%,且在30天内致残性和并发症的发生率降至近乎0%,体现出良好的临床应用效果与安全性。
球扩瓣的优势
第三代球扩瓣的优势主要体现在3方面:
(1)独特的短瓣膜设计与裙边结构:短瓣膜的设计显著提高了瓣膜的同轴性,而裙边结构则有效地减少了瓣周漏的发生,同时,这种短瓣膜结构还降低了后续冠脉再介入的需求概率。其精准的定位和释放能力不仅对冠脉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契合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还大幅降低了永久起搏器的植入率。此外,短瓣膜结构实现了可调弯功能,从而能够轻松应对复杂的解剖结构,且无需借助抓捕器。凭借一步到位的精准定位以及独特的裙边设计,其瓣周漏发生率相较于其他自膨式瓣膜显著降低,球扩瓣的瓣周漏发生率仅为0.7%,而其他自膨瓣则高达1.8%。
(2)先进的可调弯系统:该系统配备了双重调弯功能,其弯曲角度可达270度,在同类产品中处于领先水平,能够更好地适应复杂的血管解剖结构,为手术操作提供了更高的精准度和灵活性。
(3)安全的可撕开导管鞘:为大多数患者提供了低至14F入路的导管鞘系统,在保证安全性的同时,降低了手术创伤风险,提高了手术的可行性和患者的耐受性。
具体而言,从临床研究数据来看:
(1)在冠脉通路方面:相关研究显示自膨瓣术后的冠脉不良通路发生率明显高于球扩瓣,自膨瓣左冠状动脉不良通路发生率为34.8%,右冠状动脉不良通路发生率为25.8%;而球扩瓣左冠状动脉不良通路发生率为 15.7%,右冠状动脉不良通路发生率为8.1%。这表明无论是首次TAVR手术还是Redo-TAVR保留远期冠脉手术通路时,短支架瓣膜(球扩瓣)均是更优的选择。
(2)在瓣膜偏心率方面:研究表明植入的球扩瓣偏心率仅为0.06±0.05,显著低于自膨瓣的0.15±0.07(P<0.0001)。瓣膜椭圆形可能会对正常瓣叶对合和瓣膜功能产生不利影响,进而影响其长期耐久性,而球扩瓣能够有效解决瓣环呈椭圆的问题,从而更好地实现正常瓣膜功能,在不同患者人群中均展现出优异的长期耐久性。
(3)在血管并发症方面:球扩瓣通过使用更小的鞘管实现了血管并发症的减少。例如,ESheath导管鞘具备小外径且可扩张的特性,有效地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一项纳入超过3万例患者的研究显示,与自膨瓣相比,球扩瓣在降低全因死亡率、因心衰再入院率、心血管事件死亡率以及术后起搏器植入率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另一项共计纳入1.2万例患者的倾向性匹配队列研究表明,球扩瓣在减少瓣周漏、降低住院死亡率和2年死亡率方面表现更为突出。还有一项倾向性匹配后研究发现,球扩瓣在减少瓣周漏、住院死亡率、二次介入瓣植入、心肌梗死以及术后起搏器植入率等方面同样具有明显优势。
总之,相较于自膨瓣,球扩瓣的主要优势体现在:具有高径向支撑力,中重度瓣周漏发生率低;瓣架高度低,能够为远期冠脉手术提供通路;对左心室流出道(LVOT)影响小,起搏器植入率低;可一次性实现精准定位、释放;瓣膜长短兼具且器械可调弯,同轴性更理想;手术操作相对简单,二次植入率低;采用单次释放且不可回收机制;属于环内瓣,术后即刻开口相对较小,但球囊释放时压力较高,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瓣环损伤风险。目前,球扩瓣在国内正处于第三代产品的应用阶段,而在国外已经发展到了第4代产品的使用。
球扩瓣的研究进展
在当前心血管医疗器械领域,国产经导管主动脉瓣系统Renatus瓣膜作为最新上市的产品,受到了广泛关注。其上市前的临床研究展现出与国外进口产品的相似性,同时也具备独特的性能特征。
据了解,Renatus瓣膜与SAPIEN 3瓣膜存在差异。Renatus瓣膜直接压附于球囊之上,且球囊中设置有阻挡件,这一设计有效降低了脱载风险,进而简化了手术操作流程。相比之下,SAPIEN 3瓣膜在植入前需压缩预置于输送系统,在降主动脉处将瓣膜推送至球囊上,其压握直径相对较小。
Renatus瓣膜上市前开展的一项临床研究纳入了134例患者,患者群体平均年龄达到 72.9 岁,平均 STS 评分为7.5%,均属于外科换瓣手术高风险或不适宜接受外科手术的类别。从瓣膜解剖结构来看,二叶瓣患者占比63.4%,三叶瓣患者占比36.6%。瓣膜植入型号主要集中在23号与25号。术后30天及1年的全因死亡率为0.8%。主要不良反应事件包括1例冠脉阻挡、5例永久起搏器植入、4例新发卒中、1例新发心梗以及1例外周血管损伤。
在随访数据对比中,Renatus瓣膜与SAPIEN 3瓣膜相比,于多个维度呈现出良好的临床效果。从血流动力学指标分析,Renatus瓣膜术后30天的平均跨瓣压差为9.4 mmHg,随访至1年时为11 mmHg,在随访期间基本维持稳定状态,这一血流动力学表现与国外同类产品相近,显示出Renatus瓣膜在临床应用中的有效性和稳定性,为其在主动脉瓣置换领域的推广应用提供了有力的临床证据支持,也为后续进一步优化瓣膜设计和临床应用策略奠定了基础。
总结
最后,李捷教授总结道,球扩瓣相比于自膨瓣操作简单,且在即刻手术成功率、起搏器植入率和冠脉通路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在既往研究的基础上,球扩瓣是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策略之选,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抗钙化瓣叶技术,长期耐久性经循证证明;(2)瓣膜径向支撑力强,保持更好的圆率;(3)可调弯输送系统,在面对横位心时更加安全;(4)释放精准,起搏器植入率极低;(5)低外径鞘管降低血管并发症;(6)针对国人二叶瓣、高钙化、小入路的解剖特点,球扩瓣有其突出优势。
![](https://file.docbook.com.cn/upload_tmp/20250210/1739181126373.jpeg)
长按识别二维码 看本次授课精彩回放
本文为医谱学术原创文章,转载请标注来源
专家简介
医谱app
扫码或者点击图片下载
微信公众号
扫码或点击图片关注
版权及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发表内容知识产权归属医谱平台、主办方以及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未经许可,禁止进行复制、传播、展示、镜像、上载、下载、转载、摘编等。经授权使用,须注明来源,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发表留言
暂无留言
输入您的留言参与专家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