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分享丨北京医院杨杰孚教授:心律失常心肌病

浏览量:1294

北京医院杨杰孚教授以“心律失常心肌病”为题带来了精彩的学术报告,报告主要包括心动过速性心肌病(T-CM);心房颤动性心肌病(AF-CM);室性早搏性心肌病(PVC-CM);传导异常/不同步性心肌病等内容。

 

目前对心律失常性心肌病主要类型的认识

 

NO.1

心动过速性心肌病(T-CM)

 

心动过速性心肌病定义

心动过速性心肌病定义∶由于心室率增加而导致的可逆性左心室功能障碍,无论心动过速起源。

特点∶发生心动过速性心肌病的风险不仅取决于心动过速的类型,还取决于心动过速的持续时间和频率。

 

心动过速性心肌病类型

常见病因∶快速房颤和房扑。少见病因∶持续性窦速(如甲亢或贫血)或不适当窦速、持续或阵发性房速、持续性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持续性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频发特发性室速、频发束支和分支起源的室速、起搏器介导的心动过速。

 

心动过速性心肌病发生率

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但发病率不清楚。射频消融术治疗中约2.7%。房速中约10%。持续性交界性心动过速中约20%-50%(最多见)。儿童常见原因为房速(59%)、持续性交界性心动过速(23%)、室速(7%)。

 

心动过速性心肌病病理生理

动物模型∶快速心房或心室起搏可导致心脏结构重构和电重构。快速起搏停止时,LVEF完全恢复或正常化,但纤维化存在。在此过程中,总钙水平、钙通道和ATP酶活性在起搏前后存在差异伴交感神经过度激活。

 

心动过速性心肌病临床表现

从出现心动过速症状到发展为心肌病的时间为3-120天或更长,诊断时的平均LVEF为32%。心衰症状取决于心率快慢(往往表现为“无休止”)。

心动过速性心肌病临床特征

心房或心室率增快导致心房或心室功能减退,与扩张型心肌病相似。可无任何器质性心脏病,心动过速作为心肌病发生的唯一病因;也可合并器质性心脏病,心动过速作为心肌病发生的诱因。一旦心动过速被控制,心衰具有部分或完全可逆性。心率往往大于100bpm,但无绝对的心率cutoff。

 

无休止性”心动过速定义∶

临床所谓“无休止性”心动过速——在较长时间的心电监测时间内,心动过速超过总心率50% 以上(室上性)或10% 以上(室性),实际上绝大多数病例的心动过速所占比例>80%~90%。

“无休止性”心动过速常见类型∶不适宜性窦速、自律性无休止性房速、PJRT、自律性交接区无休止性心动过速(希氏束心动过速)以及无休止性室速等。婴幼儿患者,多由先天性、遗传性或解剖学异常引起。成人患者病因则包括∶先天性或后天获得性心脏病、心肌感染、心包炎等、心脏手术的疤痕、以及射频消融术的损伤等引起。

 

心动过速性心肌病的临床诊断

诊断核心∶持续或频发心动过速在前,心脏扩大及心衰在后,后者不能用其他疾患解释。有时心律失常与心肌病间的相关性在起病早期很难明确,很多时候心律失常持续数年后才有左心功能减低。有时很难界定心律失常与心肌病的因果关系(“鸡-蛋”悖论),但根治心动过速后心功能显著恢复便可诊断。病史、查体及临床检查可作为心肌病病因排查,心脏MRI有助于鉴别。

 

心动过速性心肌病治疗原则

消除或者控制心律失常是关键∶首先射频消融治疗,多数可以根治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抗心律失常药物等。心力衰竭和左室收缩功能障碍的药物治疗,β受体阻断剂及RAAS阻断剂等,对症治疗(利尿剂)。

 

NO.2

心房颤动性心肌病(AF-CM)

 

房颤心室率控制后仍可发生心肌病,导致房颤心肌病发生的原因可能是房颤持续时间长或心律不齐,而非快速心室率。临床挑战∶鉴别房颤与心衰和心肌病、心衰的因果关系。心房颤动性心肌病的发病率和诱发或预防方法尚不清楚。

 

 

心房颤动性心肌病的定义及诊断

定义∶阵发性或持续性房颤在适当心率控制下仍出现左室收缩功能障碍。

 

排除性诊断∶排除其他器质性心脏病如非缺血性心肌病患者+房颤+心率控制后,疾病状态没有改善时需考虑。只有消除房颤后左室收缩功能改善或恢复正常,才能确诊AF-CM。动态心电图是排除心率控制不佳和心动过速心肌病的关键。

 

心房颤动性心肌病治疗

治疗原则为恢复窦性心律。房颤合并心衰和心肌病的患者中,消融可使50%~88%恢复窦律。AADs维持窦律的成功率为30%~50%。消融优于AADS。

 

NO.3

室性早搏性心肌病(PVC-CM)

 

室性早搏性心肌病定义

2016年AHA扩张型心肌病科学声明∶室性早搏性心肌病是一个独特的临床实体。室性早搏性心肌病定义∶单纯由频繁PVCs引起的左室功能障碍。叠加室性早搏性心肌病定义∶在既往已知心肌病基础上,因频繁的PVCs导致LVEF下降至少10%。

 

室性早搏性心肌病易患因素

室早负荷重(>16%诊断PVC-CM的敏感度79%,特异度78%;>24%诊断PVC-CM的敏感度100%,特异度87%);此外,男性;缺乏症状;心悸症状>30月;PVC联律间期变化大;心外膜起源室早;QRS间期>150ms;BMI>30kg/m2;昼夜PVC分布变化小等是易发心肌病高危人群。

 

室性早搏诱发心肌病的可能机制

首先,不应把室性早搏诱发心肌病当作心动过速性心肌病;因为即使是频发的室性早搏,对心率也没有显著的改变。二者发生的机制不一样。

 

室性早搏性心肌病治疗

消融(首选)和AADs对PVC的长期抑制成功率∶70%~90%。起源于乳头肌、心外膜或邻近重要结构的PVC,消融成功率有限,术后5%~15%的患者需AADs治疗。PVC抑制策略(消融或AADs)总体风险较低。消融并发症发生率5%~8%,AADS停药率约10%。

 

NO.4

传导异常/不同步性心肌病

 

传导异常/不同步性心肌病是特殊类型的心动过速性心肌病,包括任何引起传导异常或者不同步的心律失常进而引起的心肌病,如∶常见左束支传导阻滞和预激综合征等。

 

左束支阻滞带(LBBB)

25%的心衰患者存在LBBB。Framingham研究表明,28%的无心血管疾病在发生LBBB时或之后不久发生心衰。动物试验中,心肌非同步收缩促进心肌重塑。

 

NO.5

总结

 

心动过速性心肌病是一种可逆性病,终止心动过速,心功能可完全恢复。心衰伴房颤,当心率控制可仍有心衰,但复律后心功能显著恢复,应考虑房颤性心肌病/心衰。除外其它原因(如缺血)的心肌病+PVC负荷≥10%,当终止早搏后心功能恢复,应考虑室性早搏性心肌病。非缺血性心肌病/心衰+LBBB或预激,在排查其它原因导致的心衰后,应考虑传导异常或不同导致的心肌病。

 

 

1
收藏
分享
Copyright©2018 远大康程 京ICP备1400585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