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效共护 喜赢心生|心血管疾病诊疗新进展巡讲会圆满召开

岭南三月,珠江潮声携暖意,万物竞发正当时。2025年3月22日,“双效共护 喜赢心生——心血管疾病诊疗新进展巡讲会”在广东省广州市成功召开。

会议聚焦冠状动脉微血管病变(CMVD)这一“沉默的战场”,直面临床诊疗的盲区与痛点,从基础机制到前沿技术,从指南共识到实战病例,为破解微循环难题提供破局之钥。
本次会议由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杨跃进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董吁钢教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袁祖贻教授担任大会主席,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杨进刚教授担任主持,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钟赟教授、北京大学清华长庚医院何作祥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刘晨教授、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岑锦明教授、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巫少荣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深圳医院胡奉环教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黄铮教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周淑娴教授出席会议,围绕CMVD共享真知灼见。

会议伊始,在杨进刚教授的主持下,杨跃进教授、董吁钢教授、袁祖贻教授(线上)先后致辞。

杨跃进教授表示,在心血管疾病的诊疗过程中,微血管的作用越发重要。尼可地尔在保护微血管方面具有独特价值,早年便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为CMVD的管理提供了重要的治疗选择。当前,CMVD领域仍存在诸多挑战,期待与各位专家在此交流探讨,相信本次会议将对CMVD的临床治疗和科研起到帮助作用。

董吁钢教授指出,尼可地尔具有双效作用,既能扩张大血管,又能通过钾通道开放改善微血管。在临床实践中,适当扩大尼可地尔的剂量,能更好地稳定患者病情、改善症状。本次会议旨在为心血管疾病患者带来更好的预后,希望与会同道能够深入探讨,为心血管疾病的治疗贡献更多智慧。

袁祖贻教授提到,过去十年间,心血管介入技术发展迅猛,大血管治疗取得显著进展,但微血管病变的诊断和治疗仍存在不足。近几年,美国、欧洲、中国等频繁出台微血管病变相关的专家指南与共识,这充分彰显了该问题的重要性与挑战性。本次专题会意义重大,希望能达成三个目标:一是凝聚各方共识,梳理现有证据,明确争议点并填补研究空白;二是激发创新思维,通过多学科融合探索突破性解决方案;三是推动临床与科研协作,搭建交流平台,助力CMVD诊疗领域取得更多成果。期望借助此类交流平台,能够改善患者预后、收获科研成果。


钟赟教授作“ATP敏感性钾通道——缺血性心脏病治疗的新靶点”汇报时强调,ATP敏感性钾通道是将细胞膜电活动与细胞代谢联系在一起的通道,在调节细胞功能中起关键作用,已成为高血压、心绞痛、糖尿病及缺血性脑损伤等多种疾病的治疗靶点。
尼可地尔既能够选择性的作用于血管平滑肌细胞膜KATP通道,扩张冠脉微血管,也能够选择性的作用于心肌线粒体KATP,发挥心脏保护作用。另外,尼可地尔具有类硝酸酯作用,可扩张心外膜大的冠状动脉,无耐药性,对血流动力学无显著影响。多项临床研究证实:尼可地尔能够显著改善心绞痛症状,降低缺血性心脏病患者的心血管不良事件,显著改善预后。


何作祥教授在讲解“CMVD诊治策略”时表示,CMVD是指在多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冠状前小动脉和小动脉的结构和(或)功能异常所致的劳力性心绞痛或心肌缺血客观证据的临床综合征。该病是冠心病的临床类型之一,在临床上广泛存在。尼可地尔具有独特双重作用机制(KATP通道开放作用和类硝酸酯作用),可有效扩张微小冠脉,显著减少缺血导致的心肌细胞死亡,显著缓解微血管性心绞痛的发作。目前,尼可地尔已被纳入多国权威指南共识,比如《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诊断和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就明确提及:尼可地尔可有效扩张心外膜下冠状动脉和冠状小动脉,应作为冠状动脉微血管心绞痛的首选推荐药物。


刘晨教授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微循环保护策略专家共识》进行解读时提到,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在PCI术后易出现慢血流或无复流等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CMD),影响患者预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微循环保护策略专家共识》从实用的角度出发,对STEMI患者急诊PCI中CMD的评估方法和防治策略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旨在提高临床对STEMI患者的救治能力、减少其并发症并改善预后。
在防治策略方面,急诊PCI围手术期CMD的防治策略包括药物、非药物及优化手术操作流程。其中,在药物干预环节,尼可地尔通过双重机制发挥抗心肌缺血的作用,术前术后应用都能有效改善心肌灌注和临床预后。


岑锦明教授作“急性下壁心肌梗死PCI治疗后无复流1例”病例分享。该患者突发胸痛6小时,当地医院心电图提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予尿激酶150万单位溶栓,胸痛未缓解转诊而来。复查心电图提示:II、III、AVF导联仍持续抬高,予以补救性PCI治疗。术中置入支架后,患者出现无复流,此时患者胸痛加重,烦躁不安,血压下降,心电图提示ST段明显上抬,床边ACT:298秒,予以外周静脉补2000U普通肝素,于RCA进行血栓抽吸。抽吸后造影显示,前向血流似乎较前改善,呈现慢血流。继续血栓抽吸后,血流仍未恢复。在排除导丝进入假腔、远端微栓塞等可能性后,通过IVUS明确了罪魁祸首——血肿,遂以远端支架补救,术后给予氯吡格雷、尼可地尔等药物治疗,取得较满意的治疗结果。
岑锦明教授指出,接受PCI治疗的患者围术期心肌损伤风险明显增高,需提前识别高危患者,可考虑围手术期应用保护微循环、保护心肌的药物,比如尼可地尔。当前,尼可地尔的心肌保护作用已得到众多循证研究证实。本患者在PCI术后应用尼可地尔,为其降低心肌损伤风险、改善预后奠定了基础。




会议最后,董吁钢教授进行总结发言。他表示,在临床工作中,首先要注意控制危险因素。其次,虽然目前心血管诊疗手段日益丰富,但每种手段都可能带来并发症,医生在选择治疗方案时,要充分评估风险与收益。再者,对于冠心病患者,微循环问题不容忽视。在进行冠脉造影时,医生应从不同体位仔细观察血流情况,这对于后续的治疗决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最后,细节决定成败,临床工作中要注重经典药物的合理使用,要充分考虑药物的副作用,关注每一个细节。本次会议围绕CMVD展开了充分的探讨,让我们受益匪浅,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类似的学术活动,让广大同道在交流中不断进步,为患者带来更多获益。

结 语
三月岭南,木棉花落处,新绿已满枝。
本次会议上,专家们以临床实践为锚,以科研突破为帆,深入剖析了CMVD的诊疗难点与药物应用。从微血管保护的循证探索到尼可地尔的双效机制,从指南的落地思考到基层诊疗的实践智慧,无不彰显中国学者立足本土、放眼全球的担当。
CMVD的规范诊疗之路虽道阻且长,但希望的曙光已现,正如岭南春日破土而出的新芽,在临床智慧与科技创新的浇灌下,终将蔓发成林,在心血管诊疗领域织就一片生机盎然的未来图景。
文章来源:365医学网 发文编码:SIG-P-202503159-EXP202803
- End -
发表留言
暂无留言
输入您的留言参与专家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