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三心声”第12期丨56岁患者出现严重心衰,北三MDT团队破解治疗困境!

浏览量:2584

2025年4月7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内科重磅推出的《北三心声》栏目——第12期精彩袭来。在本期的大查房活动中,专家们将目光聚焦于一位56岁男性患者,两次心衰入院,后续治疗该何去何从?

 

让我们紧跟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多学科领域权威专家的诊疗思路,深度剖析这一复杂病例病情,共同探寻下一步精准、科学的治疗方案。

 

病例信息

第一次就诊

 

患者56岁男性,因间断呼吸困难7个月,加重伴心悸1周入院。

 

◾ 现病史

 

7月前患者无诱因出现呼吸困难,于夜间平卧时明显,坐起2分钟症状缓解,无端坐呼吸,无发热、咳嗽、咳痰,无心悸、胸痛,无头晕、黑曚,无少尿及双下肢水肿,无恶心、腹胀,否认体力活动耐力下降。

 

发病4天就诊于外院,行心电图示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超声心动图示左心大,左室射血分数减低(EF 27%),冠脉CTA示左前降支中段肌桥。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急诊就诊,查CK-MB阴性、NT-proBNP 940(pg/mL);胸片示心影增大;超声心动图示左室运动弥漫减低,左室壁运动不协调,左室壁增厚,左房、左室增大,升主动脉及主动脉瓣窦部增宽,左房压增高,LAP19mmHg,LVEF25%;考虑急性心力衰竭 扩心病?予利尿、吸氧等抗心衰治疗,为进一步明确心衰病因收入CCU病房。

▲上下滑动查看▲

 

◾ 既往史、个人史、婚育史与家族史

 

• 既往史:高血压病史6年,最高血压150/100mmHg,服用缬沙坦氢氯噻嗪1片/天降压治疗,监测血压波动在120/80mmHg,1月前因发现血压降至100/78mmHg,自行停用降压药,后监测收缩压波动于120mmHg。夜间打鼾5年,间断夜间憋醒,未诊治。否认肝炎、结核、疟疾病史;否认糖尿病、脑血管疾病、精神疾病史;否认手术、外伤、输血史;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预防接种史不详。

• 个人史:吸烟20年,20支/天,未戒烟;饮酒30年,2次/周,250ml 53度白酒/次,已戒酒5年。其余无特殊。

• 婚育史:适龄结婚,育有1子1女,配偶及子女体健。

• 家族史:父亲80岁因“心力衰竭”去世;两位姐姐与一位弟弟均有嘴唇肥厚面容,其中一姐60岁左右因“心力衰竭”去世。

▲上下滑动查看▲

 

◾ 体格检查

 

患者体温36.5℃,脉搏77次/分,呼吸16次/分,血压100/69mmHg,SpO2 96%;肢端肥大症面容:下颌突出,鼻翼增宽,口唇肥大,手脚粗大、手指及脚趾关节增粗;胸廓畸形,剑突部凹陷。双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明显干湿啰音。心浊音界向左侧扩大,心音稍弱,心率77次/分,律齐,A2=P2,心尖部可闻及舒张早期奔马律,无心包摩擦音。腹软,无压痛、反跳痛,肠鸣音正常,4次/分。颈静脉无充盈或怒张,肝颈静脉回流征阴性。双下肢无水肿。

 

◾ 辅助检查

 

生长激素(12.7ng/ml)、类胰岛素样生长因子(332ng/ml)明显升高;性激素五项无明显异常;ACTH-皮质醇节律及游离皮质醇(24h尿)测定基本正常;甲功正常。2024年8月20日完善高糖抑制试验结果显示,生长激素未被抑制至1ug/L以下,考虑阳性。

 

冠状动脉CTA(2024-08-14)见左前降支中段肌桥。胸片(2024-08-15)提示双肺纹理增多;心影增大。ECG(2024-08-16)提示窦性心律,HR 84次/分;QRS 162ms;左束支传导阻滞。DCG(2024-08-19)提示窦性心律;偶发房早;室早、成对室早、短阵室速;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超声心动图(2024-08-20)提示左室壁运动弥漫减低;左室壁运动不协调;左房、左室增大;左心室肥厚(LVMI 263g/m2;主动脉瓣窦部增宽;二尖瓣反流(轻度);左室舒张功能减退;左房压增高,LAP 21mmHg;LVEF 16%;下腔静脉内径及呼吸变化率正常。

 

颅脑MR增强(含鞍区动态增强)提示垂体前叶微腺瘤可能。

 

睡眠监测报告(2024-08-20)诊断为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平均血氧饱和度91.4%,最低血氧饱和度59%。

▲上下滑动查看▲

 

◾ 初步诊断

 

1.急性心力衰竭

肢端肥大症性心肌病

心界扩大

心律失常-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短阵室速

心功能Ⅱ级(NYHA分级)

2.高血压病2级(很高危)

3.肢端肥大症

4.垂体微腺瘤

5.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重度)

 

◾ 诊治经过

 

心衰治疗方面,给予倍他乐克6.25mg bid、螺内酯20mg qd、达格列净10mg qd、维利西呱5mg qd治疗改善患者预后;综合内分泌科、神经外科会诊意见,给予兰瑞肽治疗(图1),待心功能稳定后可考虑外科手术治疗。

 

图1

 

第二次就诊(本次就诊)

 

◾ 现病史

 

1周前患者于夜间排尿后出现心悸、头晕,伴胸闷、大汗、恶心,无呕吐,无胸痛,无晕厥,无腹泻,无发热,症状持续5分钟后较前好转,就诊于当地医院,完善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K-MB、cTnl正常,钾2.65mmol/L,NT-proBNP 1554.97pg/ml,给予补钾治疗,建议患者行冠脉造影,患者拒绝。现患者为进一步诊治收入心内科病房。患者自发病以来,精神好,睡眠欠佳,食欲好,小便无异常,尿量正常,大便无异常。体重无明显改变。

 

◾ 体格检查

 

患者体温36.5℃,脉搏64次/分,呼吸18次/分,血压115/65mmHg,SpO2 98%;肢端肥大症面容:下颌突出,鼻翼增宽,口唇肥大,手脚粗大、手指及脚趾关节增粗。双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明显干湿啰音。心浊音界向左侧扩大,心音稍弱,心率64次/分,律齐,A2=P2,无心包摩擦音。腹软,无压痛、反跳痛,肠鸣音正常,4次/分。颈静脉无充盈或怒张,肝颈静脉回流征阴性。双下肢无水肿。

 

◾ 辅助检查

 

生长激素2.5ng/ml(参考值<3),类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85ng/ml(参考值45-210),NT-proBNP 369pg/ml,血钾4.24mmol/L,肌酐56μmol/L。

 

超声心动图(2025-02-10)提示左室壁运动弥漫减低;左室壁运动不协调;左房增大、左室明显增大;升主动脉及主动脉瓣窦部增宽;二尖瓣、三尖瓣反流(轻度);左室舒张功能减退;左房压增高,LAP 20mmHg;LVEF 26%;下腔静脉内径及呼吸变化率正常。

 

机械同步功能超声检测提示主肺动脉射血时间差110ms左右心室收缩同步性差;PSD(峰值应变离散度)194ms,室间隔与左室后壁达峰时间差350ms,室间隔与左室侧壁达峰时间差365ms左心室内收缩运动同步性差

▲上下滑动查看▲

 

◾ 初步诊断

 

1.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加重

肢端肥大症性心肌病

心界扩大

心律失常-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短阵室速

心功能Ⅱ级(NYHA分级)

2.高血压病2级(很高危)

3.肢端肥大症

4.垂体微腺瘤

5.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重度)

 

◾ 查房目的

 

1.患者本次心衰加重的诱因?

2.针对原发病的治疗:手术时机?放疗?

3.针对心衰的治疗:CRT-D?心脏移植?

 

 

综合既往病史及治疗后整体随访情况,该患者规律随诊,依从性较好,生长激素水平控制至达标水平,但其心血管不良事件风险和潜在风险仍在显著增加。针对这样一位年轻心衰患者,北医三院MTD团队围绕此次查房目的,分别从专科角度给出下一步治疗方案建议。

 

1

影像学分析

 

患者超声的主要特点是呈现扩张型心肌病改变,存在左室显著扩大,左室壁运动弥漫性减低,室壁厚度基本正常;完全左束支传导阻滞,射血分数显著下降,LVEF 26%,并且左室壁收缩不同步十分显著。组织多普勒检查提示心肌收缩和舒张功能明显下降。

 

从患者两次心脏核磁结果对比来看,首先跟超声结果类似,患者左室明显增大,并且有整体室壁运动弥漫性下降。其次进行数据测算,虽然患者射血分数并无明显恢复,但是左室容积(480ml→370ml)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患者左室的整体质量以及心功能,和上次相比无明显变化。患者确实是存在左束支传导阻滞,可能与其心功能下降,包括生长激素长期刺激有一定的相关性,一部分参与了患者的心衰。

 

患者目前出现显著的心脏扩大,射血分数下降,可能还需要心内科进一步治疗。

 

2

神经外科分析

 

从外科治疗来看,一个是看手术指征,一个是看患者条件。从手术指征来说,针对垂体生长激素腺瘤,外科手术是一线治疗方案。治疗目的是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减轻周围组织压迫,第二个是达到生化缓解,把生长激素降下来。但是即使手术切除掉大部分肿瘤,达到生化缓解仍比较困难,这也是手术的一个痛点。

 

从患者核磁来看,其垂体微腺瘤非常小,不存在组织压迫问题。另外患者经去年会诊之后,兰瑞肽治疗有效,生长激素水平从12.7ng/ml降至2.5ng/ml。从治疗效果上看,坚持内分泌治疗对患者帮助可能更大。此外,患者射血分数较低,未达到围术期准备条件,手术风险较大。综上,建议患者继续维持内分泌药物治疗方案,暂不考虑外科手术干预。

 

3

放疗中心分析

 

在垂体生长激素腺瘤的治疗中,放射治疗通常作为手术后的补充治疗手段,或作为无法耐受手术或存在手术禁忌证患者的替代治疗方案。由于放射治疗起效相对缓慢,而该患者从垂体微腺瘤进展至肢端肥大症的病程较长,且肿瘤性质为良性,因此放射治疗的介入时机无需过于急迫。建议待患者心功能进一步改善并稳定后,再酌情考虑启动放射治疗。

 

4

内分泌科分析

 

患者以心功能不全为首发症状,入院后检查发现典型的肢端肥大症体征,生长激素(GH)水平升高且不被高糖抑制,颅脑MR提示垂体前叶微腺瘤可能。垂体微腺瘤临床相对少见,70%的生长激素瘤在诊断时为大腺瘤(≥10mm最大直径)。考虑到患者家庭成员当中有嘴唇肥厚面容,需排查遗传因素如多发性内分泌瘤1型(MEN1)或AIP突变。患者合并心脏问题,可以做一个全外显子基因检测,进一步明确诊断。

 

从内分泌角度来讲,垂体腺瘤可能是MEN1的三大主要组成部分之一。MEN是一种遗传性疾病,影响多个内分泌腺体,包括甲状旁腺、胰腺和垂体。患者目前生化指标无明显异常,虽然有低钾但后续很容易纠正,血糖正常,无严重腹泻,暂无需进一步筛查MEN1相关肿瘤。

 

该患者的肢端肥大症主要表现为肢端、颜面部的改变,而非身高增长,提示GH升高发生于骨骺闭合后。GH长期升高导致的心脏病变通常病程较长,治疗后心功能改善较慢,且病死率较高。该患者GH升高需全面评估相关并发症:心血管系统已由心内科专业评估,呼吸系统明确存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S),糖代谢目前稳定但需持续监测。肿瘤风险方面,建议筛查胃肠道肿瘤标志物并行甲状腺超声检查。性腺功能评估显示促性腺激素水平和睾酮水平均在正常范围,暂无需特殊干预。

 

治疗上,垂体手术是肢端肥大症患者的一线治疗方法。但是结合该患者实际情况,使用生长抑素受体配体(兰瑞肽)治疗有效,可继续维持治疗。放疗、手术治疗可以待患者心功能好转后再进行评估。

 

5

心内科分析

 

第一点,针对患者垂体微腺瘤,内分泌治疗效果良好且GH水平已达标,现阶段无需手术或放疗干预,继续予以生长抑素受体配体维持治疗并定期监测。

 

第二点,针对患者心衰问题,需要加强心衰治疗,采取更积极的治疗方案。目前患者出现心律失常,心脏扩大,射血分数显著下降,包括左束支传导阻滞以及室速、室早数量的增加,其发生心脏猝死的风险极高。根据患者病史,以及超声心动图、心脏核磁结果来看,想通过降低心脏大小完全消除其左束支传导阻滞的可能性很低。除了药物治疗之外,应积极启动心衰的器械治疗,在患者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行心脏再同步(CRT)治疗或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及埋藏式心脏自动除颤器(CRT-D)治疗,改善其心室同步性并预防恶性心律失常。患者配合度较高,有相关治疗意愿。若患者后续心肌恢复仍不理想,可考虑探索性治疗(如可注射水凝胶治疗)。

 

本次查房通过MDT协作,在各科专家帮助下迅速厘清原发病问题,并对整体诊疗过程进行了全面回顾与总结。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不管是诊断明确还是诊断存疑,通过病例回顾验证/纠正诊疗方案,都十分有意义。

 

本例患者内分泌治疗有效,无需手术或放疗干预。综合考虑患者病情,在抗心衰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的情况下,心脏器械治疗(CRT/CRT-D)是重要的辅助治疗手段。在器械治疗基础上,优化药物治疗,有望为患者带来更大获益。多学科协作的全程管理模式将为此类复杂病例提供最佳诊疗方案。

- End -
关注我们
专业的心血管医生学术交流平台

医谱app

扫码或者点击图片下载

微信公众号

扫码或点击图片关注


版权及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发表内容知识产权归属医谱平台、主办方以及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未经许可,禁止进行复制、传播、展示、镜像、上载、下载、转载、摘编等。经授权使用,须注明来源,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图片

表情

发表留言

暂无留言

输入您的留言参与专家互动

100
评论
收藏
分享
Copyright©2024 远大康程 京ICP备1400585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