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届北京市儿童及青少年心肌病及心力衰竭诊疗新进展高级研修班圆满落幕

浏览量:2261

北京仲夏,绿意葱茏,万物勃发。6月7日,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主办的“第一届北京市儿童及青少年心肌病及心力衰竭诊疗新进展高级研修班暨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心血管学组儿童心肌病精准诊治协作组第九次会议与心力衰竭协作组第八次会议”在京城盛大启幕。大会吸引来自全国众多医疗机构的儿科心血管专家齐聚一堂,现场交流气氛热烈,同时线上直播吸引超过5100名医生与相关从业者实时观看与互动。与会专家围绕心肌病与心衰诊疗新进展展开深度研讨,通过4大专题研讨及疑难病例讨论,在学术与临床的交融中掀起儿科心血管医学的夏日热潮,为推进儿童心血管疾病精准诊疗协作注入强劲动能。

 

政策引领,协作赋能儿童健康

开幕

 

大会开幕式特别邀请到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妇幼健康处处长、二级巡视员郗淑艳处长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倪鑫院长等领导出席并发表致辞。随后本次大会在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儿童医院心内科主任、大会主席肖燕燕教授的开场下拉开帷幕。金梅教授担任会议主持。

 


郗淑艳处长在致辞中强调,儿童是国家的未来,儿童健康也是国家重点关注领域,先心病作为我国首要出生缺陷,防治至关重要。北京市通过"绿芽行动"推进儿童疾病诊疗的关口前移,同时构建疾病筛查、转诊和先心病一体化诊疗体系,通过儿科医联体促进优质资源下沉和分级诊疗,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多项举措成效显著,北京市先心病死亡率下降40%。郗处长表示,未来将持续推动儿童健康防治协作网络建设,搭建高水平学术平台,为推进健康中国提供更强助力。

 

 

倪鑫院长指出,近年来小儿心肌病、心力衰竭等突发疾病频发,防治工作需进一步前置化,建议通过多方协同机制加强早期筛查,同时联合妇幼体系、国家政策及各级医疗机构构建防治网络。倪院长同时表示,儿童医院建院83年来始终致力于儿童健康事业,尤其在心血管领域持续深耕。未来,儿童医院将全力支持心脏学科发展,并呼吁全国同道携手推进儿童健康事业,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儿科力量。

 

 

大会主席、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肖燕燕教授在开场致辞中表示,当前,儿童心肌病与心力衰竭的诊疗正面临新形势和新挑战,亟需学术平台推动跨学科交流与规范诊疗。希望借助本次高级研修班,进一步凝聚多方专业力量,推动精准诊治理念在临床一线落地,助力我国儿童心肌病与心力衰竭诊疗体系不断完善。肖教授同时对出席大会的全国专家与同道表示感谢与欢迎,期待通过深入学术交流,共同探讨学科高质量发展路径,提高我国尤其是京津冀地区儿童心肌病和心衰的临床诊治水平和能力。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金梅教授指出,儿童心肌病和心力衰竭起病隐匿、进展快,严重威胁患儿生命质量及预后。目前该领域在病因诊断、早期识别和危重症救治等方面仍存挑战。本次会议聚焦前沿进展与精准诊疗,涵盖基因诊断、个体化治疗及急危重症支持等亮点内容,相信在各位专家的深入交流与分享下,必将进一步提升儿童心肌病与心力衰竭的诊疗水平,为患儿带来更精准、规范的治疗方案。

 

多维强化治疗,重塑儿童心衰管理新格局

01

 

大会第一环节由王霄芳教授、张艳敏教授、丁文虹教授三位专家联合主持,聚焦儿童心力衰竭的前沿诊治理念与临床策略。北京儿童医院韩玲教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田杰教授、青岛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李自普教授分别从药物干预、功能分期、强化治疗等维度进行深入剖析,分享前沿经验与探索成果,拓展了儿科心力衰竭管理的理论与实践边界。

 

韩玲教授:儿童及青少年难治性心力衰竭

药物治疗方案

 

 

北京儿童医院心内科韩玲教授聚焦儿童及青少年难治性心功能不全的治疗难题,强调线粒体在心衰发生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并提出强化药物治疗策略:在传统治疗基础上,联合丙种球蛋白、糖皮质激素、线粒体赋能药物(如左卡尼丁、辅酶Q10等)及免疫调节药物,靶向改善线粒体功能,提升ATP合成能力,重建心肌细胞能量供需平衡。韩教授通过分享Barth综合征和多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治疗经验,提示药物强化治疗能显著改善心功能,部分患儿甚至逆转至LVEF正常状态。韩教授指出,强化治疗的科学逻辑在于“指南+经验+个体化”的精准干预,是延缓移植、挽救高危患儿的重要方向。

 

田杰教授:儿童心功能分期:新建议与

三级预防策略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田杰教授提出了儿童心功能管理的新理念,以“ABC三期”分期模型重新审视儿童心力衰竭的诊治路径。田教授强调心功能障碍(B期)与心力衰竭(C、D期)的精准识别对于防止疾病恶化至关重要,倡导将防治关口前移,从一级预防(控制危险因素)到二级预防(早诊早治)再到三级预防(延缓进展、降低死亡),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心功能管理体系。他指出,儿科患者在早期病因去除后具备逆转潜力,因此不宜过早使用“衰竭”概念,应鼓励“心功能不全”或“障碍”的分级诊断。该策略融合现代精准影像、AI、大数据与遗传评估手段,为儿童心血管健康管理提供了系统化、前瞻性的解决方案。

 

李自普教授:强化治疗-心肌病心衰儿童

的一种有效治疗选择

 

 

青岛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李自普教授详细讲解了慢性心衰儿童的多种治疗策略,包括抗心衰药物、免疫治疗、心脏设备及干细胞治疗等前沿技术。在治疗方案中,重点提到优化GDMT治疗、强化心功能管理、容量管理以及控制心率和心律等综合措施。尤其是在急性心衰恶化的情况下,根据症状和检查结果精准调整治疗方案非常重要。李教授强调,尽管心脏移植仍然是终末期治疗的手段,但通过科学的强化治疗可以延缓甚至避免移植,极大提高儿童的生活质量与生存期。

 

 

从分子机制到精准干预,共同推动儿童心血管精准医学发展

02

 

 

大会第二环节由张惠丽教授、刘灵教授、孙凌教授三位专家主持,围绕儿童心血管疾病的精准识别与干预策略展开深入探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首都儿童研究所石琳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刘芳教授以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傅立军教授分别从先天性LQT综合征的基因诊疗进展、川崎病冠脉病变的手术重建路径、限制性心肌病的多中心研究成果等角度切入,聚焦复杂疾病背后的机制剖析与前沿技术应用,为儿童心血管领域的临床决策与未来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与新路径。

 

石琳教授:基于基因学和风险评估进展

的LQT治疗前景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石琳教授首先介绍了一例8岁反复运动晕厥患儿,通过家族病史、Schwartz评分、基因检测等明确为基因变异所致的先天性LQT综合征。她系统讲解了LQT的基因学进展,包括iPSC模型在揭示发病机制、验证药物作用及筛选治疗方案中的重要价值,特别强调CRISPR/Cas9基因编辑与RNAi等新兴疗法的前景。石教授指出,未来儿童LQT治疗将更多依赖于基因型指导的个体化路径,基因编辑借助膜片钳技术和人工智能手段,有望成为LQT根治手段。

 

刘芳教授: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在

儿童川崎病严重冠状动脉病变中的应用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刘芳教授详细介绍了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在KD患儿中的应用,强调了冠状动脉瘤(GCAA)对心肌的危害及其与冠状动脉事件发生的关系。刘教授提到,对于患有严重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儿童,CABG手术和血运重建是治疗的关键措施,尤其是在多支冠脉受到影响时。她还介绍了选择适合的桥血管(如乳内动脉和桡动脉)以及术后的处理方式,包括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刘教授特别指出,虽然CABG在川崎病儿童中的应用较为复杂,但通过精准的评估和手术方案,能够显著改善患儿的预后,并减少未来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傅立军教授:中国儿童限制型心肌病临床

及遗传学特点及预后分析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傅立军教授分享了中国儿童限制性心肌病多中心研究的最新成果。该研究通过多中心数据收集与分析,探讨了RCM患者的临床特征、早期诊断和治疗策略。傅教授重点介绍了RCM的遗传因素和临床表现,强调了疾病的早期识别对于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研究还探讨了如何结合先进的影像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为RCM的早期干预提供依据。此外,傅教授还总结了目前RCM治疗中的挑战,特别是在药物治疗和心脏移植中的问题,为临床实践提供了宝贵的指导意见。

 

 

多病因协同攻克,绘制儿童心肌病精准诊疗新图谱

03

 

 

第三环节由王娟莉教授、冯嵩教授、张蕾教授三位专家主持,围绕代谢异常、遗传疾病与心肌病等热点议题展开。北京儿童医院杨崇林教授、神经内科熊晖教授、北京安贞医院戴辰程教授从基础机制到临床实践,探讨了儿童系统性疾病的识别与精准干预路径,呈现出跨学科融合的诊疗新趋势。

 

杨崇林教授:线粒体代谢损伤机制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杨崇林教授就线粒体代谢损伤的机制进行了深入讨论。线粒体作为细胞的代谢中心在维持细胞能量代谢和功能中扮演的关键角色,其损伤对多种代谢性疾病均有影响。杨教授详细阐述了特定代谢物的积累如何导致线粒体功能受损,进而引发一系列生理障碍,如,赖氨酸代谢途径中的突变会引起细胞能量生成能力的下降,并影响线粒体结构,导致其功能衰退。未来通过药物干预来缓解线粒体损伤的潜在治疗方法,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有价值的启示。

 

熊晖教授:进行性肌营养不良

 

 

北京儿童医院神经内科熊晖教授围绕“进行性肌营养不良(DMD)”作了专题讲座,内容涵盖疾病的遗传机制、心脏受累特点、诊断策略与多学科管理。熊教授指出,DMD是一种常见的X连锁隐性遗传病,Dystrophin蛋白缺陷不仅导致骨骼肌损伤,也常引发扩张型心肌病等严重并发症。她详细介绍了从肌肉MRI到全外显子组测序、RNA测序、长读长测序等先进检测手段在DMD精准诊断中的关键作用,并结合基因分型分析阐释了不同突变类型与临床表现之间的关系。在治疗方面,熊教授系统梳理了包括糖皮质激素、外显子跳跃、基因替代与编辑等策略,并重点介绍了新型温和激素法莫洛龙在减少副作用方面的优势。

 

戴辰程教授:致心律失常心肌病的诊断、 

基因分型及临床表型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戴辰程教授通过分享一名13岁女孩的ACM病例诊疗过程,详细讲解了ACM的诊疗方法,强调了心脏彩超、心电图、右心室评估和基因检测的重要性,并结合该病例分析了右心增大和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的表现。戴教授还分享了基因突变类型与临床表型的关系,特别是PKP2、DSG2等基因突变如何加速心力衰竭及室性心律失常的进程。戴教授还提到,ACM/ARVC的管理需整合表型评估与基因检测,未来需进一步明确基因型与临床预后的关联,以优化个体化风险预测。

 

 

聚焦前沿心血管科研与临床实践,开启精准诊疗新篇章

04

 

 

第四环节学术分享部分由张春雨教授、曾敏教授主持,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黄娅茜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曾敏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肖燕燕教授围绕心血管疾病的前沿研究与临床实践展开深度交流。本环节通过基础研究向临床转化的多维视角,为心血管疾病的精准防治提供了重要学术参考。

 

黄娅茜教授:二氧化硫与心肌损伤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黄娅茜教授在大会上分享了内源性二氧化硫(SO2)作为新型信号分子在心血管调节中的作用,重点讨论了SO2如何通过调节血压和内皮功能,减少血管损伤,从而在维持心血管健康方面发挥作用。此外,还深入探讨了SO2在心肌功能中的影响,尤其是在保护心肌免受缺血再灌注损伤、改善心脏功能以及减少心肌纤维化方面的作用。黄教授还讨论了SO2在心力衰竭治疗中的治疗潜力,并强调了目前关于SO2基础药物递送系统的研究。对SO2心脏保护机制的全面分析表明,它作为一种潜在的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有效药物值得进一步研究。

 

曾敏教授:儿童晚期心力衰竭的非药物治疗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曾敏教授介绍了多种针对儿童心衰的非药物干预手段,包括心脏移植、肺动脉环缩术和左室辅助装置(LVAD)等。在讨论心脏移植时,曾教授指出,虽然移植是终末期心衰儿童的最终治疗选择,但通过早期药物治疗和适时的手术干预,很多患儿可以推迟移植,甚至避免移植。曾教授特别强调了肺动脉环缩术(PAB)在治疗右心功能保留的扩张型心肌病中的应用,通过增加右心负荷恢复左室功能。

 

肖燕燕教授:Barth综合征患儿的心脏病变

临床与遗传学分析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肖燕燕教授分享了Barth综合征患儿心脏病变的临床与遗传学分析。BTHS是一种极罕见的X连锁隐性遗传病,主要表现为扩张型心肌病、心肌致密化不全和中性粒细胞减少。该病由TAZ基因突变导致心磷脂合成障碍,进而引发线粒体功能异常和多系统损害。北京儿童医院做的一项21例以心功能不全或心脏形态学改变为主要特征的BTHS患儿的临床及基因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心衰和感染是BTSH重要死亡原因,强调早诊早治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免疫球蛋白和糖皮质激素等免疫调节治疗显示一定疗效,但仍需更多临床验证。

 

 

病例分享环节由张清友教授、王芳洁教授、李博教授主持,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甄珍医生、青岛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王本臻医生、开封市儿童医院丁建华医生分别带来精彩病例。

 

甄珍医生:活动耐力下降2年

寻找心脏扩大的真正元凶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甄珍医生分享了一个关于11岁男孩的心脏扩大及功能减退的病例。该病例的主诉是活动耐力下降2年。入院前,患儿曾因肺炎及心影增大而接受治疗,心脏彩超显示全心增大且左室EF减低至27%。进一步检查发现,患儿心肌酶、NT-ProBNP显著升高,且患有高胆固醇血症。通过心电图、CT及MR等辅助检查,最终考虑到患儿可能患有扩张型心肌病,并排除了其他代谢性、缺血性及免疫性疾病的可能性。甄医生重点讨论了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强调了该病症对儿童早期心血管健康的威胁,并提出早期识别和治疗的重要性。通过多学科合作,最终明确了患儿的诊断,并在治疗中采用了包括高胆固醇血症治疗及心衰管理的综合方案,特别强调了在处理类似病例时需要全面考虑多种潜在病因,并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治疗策略。

 

王本臻医生:心肌炎?心肌病?

一例顽固心衰患儿的诊疗再思考

 

 

青岛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王本臻医生深入探讨了心肌炎的诊疗策略。通过一例14岁女性患者的典型病例,系统阐述了该病的诊断思路:需结合黑矇、低灌注等临床症状,以及心肌酶、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和心脏磁共振等多项检查进行综合判断。在治疗方面,虽然经过规范化的抗炎和心功能支持治疗后患者症状改善,但持续异常的心电图和NT-proBNP水平提示预后仍需警惕。进一步的基因检测和心肌活检揭示了扩张型心肌病与炎性心肌病的表型重叠现象,这一发现为临床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王医生特别强调,在治疗过程中应当实施个体化方案,既要控制炎症反应,又要密切监测心功能变化,这对改善患者长期预后具有关键意义。

 

丁建华医生:一例MYRF基因变异导致

冠脉起源异常合并46,XY性发育异常

的病例报告

 

 

开封市儿童医院丁建华医生分享了一例极为罕见的复杂先心病合并性发育异常病例。该患儿为社会化女婴,实为46,XY染色体核型,出生后持续呼吸困难及多汗,影像学发现心脏明显扩大。心电图与心超提示其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ALCAPA),结合MYRF基因c.1389-2delA变异,最终明确诊断为MYRF相关的心脏-泌尿生殖器综合征(CUGS)。丁医生介绍了从初步发现到确诊过程中多项影像学与遗传学检查的协同作用,并指出该综合征可能同时累及心脏、生殖和眼部系统。最终,患儿接受了左冠矫治手术并获改善。此病例提示临床在面对不明原因心衰合并性别异常时应考虑遗传因素,并重视MYRF突变的早期识别和干预,为复杂先心病合并性发育障碍的诊治提供了重要参考。

 

 

创新协作,共筑儿童健康'心'未来

闭幕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肖燕燕教授在总结致辞中表示,本次大会作为北京市首届聚焦儿童心肌病与心衰诊疗的高级研修班,不仅展现了全国领域专家的前沿研究与宝贵经验,也为下一步未来的进一步深化交流合作打下基础。她指出,随着先心病防控逐渐前移,获得性心肌病与心衰成为挑战重点。希望北京儿童医院心内科能与全国同仁一道,共同推动从机制研究到精准治疗的系统升级,守护儿童“心”未来。

 

本次研修班不仅是一次学术盛会,更是一次凝聚共识、共谋发展的里程碑。未来,将继续深化多学科协作,推动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的深度融合,为儿童心肌病及心力衰竭的精准诊疗提供更科学的解决方案。让我们以此次会议为起点,携手并进,以创新为驱动,以患儿为中心,共同守护儿童心血管健康,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更多力量!

 

 

扫码观看大会精彩回放

 

 

图片

表情

发表留言

暂无留言

输入您的留言参与专家互动

2
评论
收藏
分享
Copyright©2024 远大康程 京ICP备1400585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