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解“封”云起 京华战鼓擂 | 2025“长城杯”全国结构心可降解封堵病例大赛·北区半决赛成功举办
金秋战鼓擂,京华“封”云起!由长城心脏病学大会组委会与北京心脏学会联合主办的2025“长城杯”全国结构心可降解封堵病例大赛如火如荼开展。9月27日,北区半决赛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成功举办,来自全国多中心的16位临床精英齐聚一堂,通过创新性可降解封堵技术的病例展示、临床经验分享和精彩纷呈的现场答辩,全方位展现了当代心血管领域青年医师的临床实践风采与专业素养。门诊记者前线报道,为您带来这场学术赛事的精彩回顾。

本次半决赛特邀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董靖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胡秋明教授担任主持嘉宾,以专业视角主持赛事流程;特别邀请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程应樟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胡海波教授、上海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陆林祥教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杨士伟教授、广东省人民医院张曹进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马晓海教授、张臣教授共同坐镇评委天团,从技术规范、案例策略、临床价值等多维度予以点评指导。(按姓氏拼音排序)



本次半决赛入围病例覆盖ASD、VSD、PFO等结构心介入领域多元应用场景: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黄图城医生团队、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黄曜医生团队分别揪出48岁患者反复胸闷晕厥、19岁大学生偏头痛晕厥原因——卵圆孔未闭,并应用可降解封堵术攻克卵圆孔未闭合并房间膨出瘤复杂难题,一举多得,同时解决患者胸闷、头痛晕厥的病症困扰。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蔺鹏阳医生、十堰市人民医院沈俊医生以“双降解植入”手术策略分别成功封堵ASD合并复杂VSD(瘤样膨出)、双孔型房间隔缺损,修复心脏结构漏洞的同时,有效缓解兰州该患者因病长期严重焦虑症的情况,也助力十堰该名女性患者备孕计划;两例双降解植入挑战,验证了复合缺损一站式可降解封堵方案的可行性。
上海第九人民医院周静医生应用可降解PFO封堵术帮助39岁外籍女性患者解决20多年药物难治性偏头痛困扰,3个月随访患者反馈偏头痛未有再发。 同时,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靖胜杰医生、苏州京东方医院李祯医生亦带来可降解封堵术治疗PFO相关偏头痛的临床案例竞技,以临床数据印证规范化诊疗体系下,PFO封堵治疗偏头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张元元医生、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王星烨医生分别带来全降解封堵器“经皮介入封堵室间隔膜部瘤并多发缺损”、在复杂VSD(长隧道型、合并膜部瘤、多出口)中的应用挑战与对策的病例汇报,利用全降解封堵器自适应性优势,安全破解儿童复杂室缺解剖结构难题。
上海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徐婧医生通过临床实践探索可降解房缺封堵器不能回收时的应对策略——通过换鞘和延长线成功解决,克服ASD封堵术中可降解封堵器回收难的临床痛点。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爱娜医生应用可降解封堵器成功挑战24.1mm(含软缘)大房缺封堵,青岛心血管病医院徐依强医生分享了成人房间隔缺损(大小约17mm,含软缘)可降解封堵典型病例,两例均基于“5S”操作规范,超声、X射线双重引导,全面标准化手术流程取得优异临床效果,获现场专家评委高度评价。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深圳医院卢耀星教授借助可降解封堵器探索“双零法”(零射线+零压迫)治愈ASD合并AOCA(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病例分享。充分利用封堵器柔韧、可降解特性及超声引导技术优势,避免术中回旋支挤压、辐射引起生育风险,治愈病情的同时满足该名育龄期男性患者生育需求。
包头市中心医院员建平医生、青海省第五人民医院韩凯明医生、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袁嘉敏医生分别围绕PFO相关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青年不明原因脑卒中、长隧道型PFO合并脑缺血发作病例,展示了“MDT多学科规范诊疗”的系统流程,凸显了可降解封堵技术临床应用推广的可及性价值。




· PFO封堵适应症评估:对于发泡试验3-4级但无症状患者,应通过多学科会诊(MDT)严格评估封堵指征,避免过度干预。
· 相较于PFO封堵,全降解VSD封堵术操作难度更高,超声可视化引导格外重要。其在儿童复杂室缺治疗中优势显著,更符合心脏发育需求,但需严格把握手术规范,尤其注意牵拉力度,以确保手术安全、降低并发症风险。


经过激烈角逐,根据评分结果及评委专家们最终合议,黄曜、张元元、徐婧、李爱娜、卢耀星、王星烨共6位选手,凭借扎实的临床技术实力成功晋级总决赛。评委们为晋级选手们逐一颁发晋级证书,并合影留念。据悉,全国总决赛将于10月在第三十六届长城心脏病学大会期间举行,届时将揭晓代表我国可降解封堵技术高水平高质量的临床典范案例。

同期,现场公布优秀病例获奖名单:黄图城、蔺鹏阳、周静、沈俊、李祯、韩凯明、员建平、靖胜杰、徐依强、袁嘉敏,由评委专家为其颁发荣誉,并合影留念。


本次大赛以临床实践为轴、以创新驱动为轮,成功勾勒出可降解封堵技术的三大里程碑:从“可操作”到“可复制”的规范化路径逐渐清晰,从“即刻有效”到“长期安全”的全生命周期管理闭环已然建立,从“异物封堵”到“组织再生”的治疗理念革新。以赛促学,以赛强技,这场技术革命不仅完成了从创新器械到标准疗法的跨越,更通过临床医师的规范化培养与技术迭代的深度融合,推动结构性心脏病诊疗迈向“解剖修复”与“功能重建”并重的精准医疗时代。
立足临床需求,回归创新初心,真正造福患者!
-END-
推荐阅读
以赛强技·以案启智——“长城杯”全国结构心可降解封堵病例大赛·南区半决赛成功举办
【日程通知】2025“长城杯”全国结构心可降解封堵病例大赛·北区半决赛!
【投票开启】第36届GW-ICC “长城杯”全国结构心可降解封堵病例大赛 “人气奖”线上投票通道开启!快来为你心中的TA投票吧!

扫码观看可降解学苑精彩内容
专业的心血管医生学术交流平台


版权及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发表内容知识产权归属医谱平台、主办方以及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未经许可,禁止进行复制、传播、展示、镜像、转载、摘编等。经授权使用,须注明来源,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发表留言
暂无留言
输入您的留言参与专家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