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C 2025 | 中国心血管病医疗质量报告2025发布

浏览量:1221

2025年9月26日,由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循环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和北京楷祺心血管公益基金会三方联合主办的中国心脏大会(CHC)2025于北京盛大启幕。大会开幕式环节《中国心血管病医疗质量报告2025》正式发布

 

医疗质量评价数据来源于全国医院质量监测系统(HQMS)、国家单病种质量管理与控制平台以及公开发表的资料(如: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局数据、论文等)。这份基于全国近八千万住院患者数据的权威报告,为我国心血管病医疗质量提供了最全面的评估。国家卫健委计划在2025年前设置至少60个国家级质控中心,于2025年初已成立45个,其中中国科学院阜外医院累计获批5个。规划分为3大类、6个领域和60个具体方向。

 

当诊疗规模不断扩张至新高点,医疗质量的“含金量”便成为衡量发展的核心命题。报告中为大家披露的全国性数据,为解答这一命题提供了关键答案:中国心血管病防治的重心,正从追求“广覆盖”向实现“优质量”进行深刻转变,这一转变是提升患者远期生存率与生活质量的根本所在。

 

稳中有增

医疗能力发展态势向好

Part.1

 
HQMS数据显示,2024 年监测中心收治心血管病住院患者的医院增至 8367 家,较 2023 年增加 3.1%,其中三级医院 2720 家,二级医院 5647 家。这也意味着所有受监测医院中,98.5%的机构收治了伴心血管病住院患者。2024年监测系统中伴有心血管疾病的住院患者就诊量增加4.6%。

 

 

2024年,出院诊断伴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人次占总出院人次的42.6%,其中出院主要诊断为心血管病占9.6%,其他诊断为心血管病占33%。其中占比前五位的疾病分别为: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外周血管疾病和心律失常,住院人次均超千万,并且呈持续增长的态势。紧随其后的是肺血管疾病、心脏瓣膜病、主动脉疾病和先心病,疾病患者住院人次均超百万。尤其是随着人口老龄化发展,心脏瓣膜病和主动脉疾病数量也随之有所提升。

 

 

首要防范

冠心病患者数量仍居首位

Part.2

 

2024年,出院主要诊断为心血管疾病的住院患者中,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数量断崖式领跑,其次为心力衰竭、高血压、外周血管疾病以及心律失常。2024全年含心血管病诊断的患者中主诊为非心血管病的患者高达77.4%,超四分之三患者因共病入院后确诊心血管疾病。

 

 

在 2024 年仅出院其他诊断含有心血管病的患者中,出院主要诊断居前三位的分别为脑血管疾病(18.3%)、恶性肿瘤及放化疗(9.7%)、慢性阻塞性肺疾病(5.8%),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及放化疗占比较 2023 年略有提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略有下降。

 

 

聚焦诊疗

心血管介入与外科手术量同步提升

Part.3

 

在心血管病重点诊疗技术方面,数据显示,2024 年能开展核心介入技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永久起搏器植入、导管消融、先心病介入)的医院均超过 2000 家,其中能开展PCI 的医院最多(3796家)。能够开展重症救治(胸主动脉介入、腹主动脉介入、ECMO治疗)的医院均超1000家。

 

 

随着患者数量的增长,心血管介入与外科手术量同步提升。2024 年开展 PCI、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永久起搏器植入和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均超过 10 万人次。心血管外科手术数量前五位的分别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三尖瓣成形或置换术、二尖瓣置换术、腹主动脉介入手术和胸主动脉介入手术。

 

持续向好

重要质控指标逐年提升

Part.4

 

多个重要心血管疾病质控指标实现达标或逐年提升。2024年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发病12h再灌注治疗率实现达标,2024年目标值为85%,实际为86.8%,其中三级医院达到86.6%,二级医院达到87.7%。

 

 

急性STEMI到院90分钟直接PCI比例达到60.8%,较目标值增长5.8%,其中三级医院达到60.4%,二级医院达到63.0%,自2020年至今,5年内整体提升20.9%。CABG乳内动脉桥使用率维持在85%,心衰患者出院时SGLT2处方率达到59.3%,5年整体提升45.5%。

 

高风险心血管疾病及高风险手术的住院死亡率持续下降,自2022年至2024年,包含STEMI、心力衰竭、肺动脉高压、高血压、心房颤动在内的五种心血管病,以及主动脉瓣开放手术、主动脉腔内手术、瓣膜病介入、单纯CABG手术等手术死亡率总体呈现逐年稳步下降,其中STEMI、心力衰竭患者及行主动脉腔内手术的患者住院死亡率相对较高。

 

小规模医疗机机构多种手术操作的预后显著改善。以CABG为例,相较于2023年,手术规模大的医疗机构住院死亡率稳定处于较低水平(0.6%),规模略小的医疗机构均有不同幅度的下降(0.8%-1.0%)。通过规范化的治疗和标准操作流程的推广,小规模医疗机构的医疗质量也得到了显著的提升。此外,2024年5种心血管病和多种手术操作的非医嘱离院率也有了显著下降。

 

 

 

拨云见日

这些问题仍需重点关注

Part.5

 

1)心血管病诊疗技术全覆盖能力仍需提升 

2024年,仅19.2%的医院能够同时开展4类心内科核心技术,同比增长2%,仅5%的医院能够实际应用21种技术中的15种以上,10%的医院能够应用8种以上技术,同比无明显变化。

 

(2)区域内心血管诊疗能力的均衡发展亦需关注

同一地区的不同区域之间,心血管诊疗能力存在不均衡的情况。以北京为例,在16区中,心外科手术能力差异显著,10个区内相关医院不足3家,仅3个区能开展16种常见手术。77家开展过心外科手术的医院里,仅13家能开展10种以上的常见手术。

 

(3)地区间、地区内医疗质量的同质性需持续关注 

2024年,不同地区急性STEMI住院死亡率均值在1.9%-7.6%之间,19个地区在下降,地区内同质性提升空间大。到院90分钟内接受PCI占比在36%-80%之间,29个地区在提升,地区内同质性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4)核心医疗质量过程质控指标有可提升空间 

2024年,不同地区单纯CABG乳内动脉桥使用率均值在53.8%-98.3%之间,单纯CABG乳内动脉桥使用率在地区间、医院间、术者间的分布均存在差异。

 

(5)重要心血管诊疗技术的发展需质量并重 

2024年PCI手术量增长31万例,但规模效应非常显著,质量表现呈现规模分化。对于年手术量超过50例的医院,死亡率下降0.1%-0.2%,年手术量不足50例的医院,死亡率由0.64%上升至0.77%。非医嘱离院率与手术量呈反比。

 

(6)降低死亡率的常态化质量监管机制和效率需关注 

国家与省级质控中心联动,建立“宏观监测、微观评价、细节探讨”的死亡改善模式,该工作模式在心脏大血管外科初见成效。

 

攻坚克难

改善地区医疗质量差异化

Part.6

 

从近年来全国心血管疾病的诊疗数据中可以看出,整体防治体系正在不断健全,医疗监管能力与专业质控成效显著。庞大的数据中,我们能够看到心血管疾病医疗监管能力在持续提升。心血管主要疾病类型清晰,以“一老一小”为代表,疾病的发病率呈现出上升趋势,这也为我们应对人口老龄化提出了新的挑战。心血管国家级重点质控指标实现达标,多个病种或术种的指标呈逐年改进的态势。主要心血管疾病和手术的住院结局持续改善,非医嘱离院率明显下降。

 

这些成绩为下一阶段的工作奠定了基础,也指明了进一步优化的方向。在未来,我们将对于医疗机构内心血管诊疗技术的全面性进行关注,期待更多中心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全面的服务,同时尽可能改善地区内及地区间的医疗质量差异化,对于诊疗规模小的医疗机构给予更多重视,推动更多有效的区域性医疗质量策略和措施。

 

 

《中国心血管病医疗质量报告2025》的发布,标志着我国心血管病质控体系从初步建立不断走向纵深发展。这份报告不仅是数据的汇总,更是医疗质量持续改进的“指南针”,通过系统化、专业化的分析,推动质量控制工作朝着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不断迈进。这一里程碑不但为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制定精准政策提供了坚实的循证依据,也为医疗机构优化诊疗路径、提升服务效能指明了方向。

 

数据正在转化为行动力,洞察正逐步转化为临床质量的提升。我们坚信,在不久的将来,以数据为支撑的质量控制机制将持续赋能心血管病防治体系,为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目标筑牢专业基石。

 

-END-

专业的心血管医生学术交流平台

医谱APP
点击下载
医谱学术
点击关注

版权及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发表内容知识产权归属医谱平台、主办方以及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未经许可,禁止进行复制、传播、展示、镜像、转载、摘编等。经授权使用,须注明来源,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图片

表情

发表留言

暂无留言

输入您的留言参与专家互动

1
评论
收藏
分享
Copyright©2024 远大康程 京ICP备1400585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