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直播间 | 肺静脉隔离"三重奏":射频、冷冻与PFA如何选?

第36届长城心脏病学大会暨亚洲心脏大会2025于2025年10月16日至19日在北京线下隆重召开。第一直播间(GW-ICC TV)力邀国内外顶尖学者、学术大咖,围绕当下心血管领域前沿热点展开深度对话与思维碰撞。
在10月18日的GW-ICC TV中,我们特邀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凤凰城班纳医学中心Wilber Su教授、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吴钢教授、西京医院易甫教授,围绕“肺静脉隔离的“三重奏”:射频、冷冻与PFA的终极对话”主题展开深入探讨,剖析三种主流消融能量的特点与应用前景。现整理精华内容,以飨读者。
经验之选:基于房颤类型的能量抉择
吴刚教授:
射频消融、冷冻消融与脉冲电场消融(PFA)三种技术在临床中均有广泛应用,其中尤其是PFA技术近期应用增速显著。今天,我们将从这三种技术的安全性、有效性及长期疗效三个维度进行分析和探讨。首先有请美国凤凰城班纳医学中心的Wilber Su教授分享其中心的临床实践经验与数据。
Wilber Su 教授:
我们中心对于射频、冷冻和PFA的选择更多地是强调case by case。对于阵发性房颤,冷冻消融是主要方法,全球超过200万例的经验验证了其优势,操作简单且效果有保障,能很好地实现肺静脉隔离(PVI)。对于持续性房颤,我们优先选择BOX消融。脉冲消融我们现在应用的最多,可先采用脉冲消融,之后再根据情况搭配其他治疗。实际上,射频消融现在也应用的较多,如果需要补点或者画线,射频则具有主要优势。
特性之析:三种能量的优势与定位
吴刚教授:
感谢Wilber Su教授从他们中心的经验和个人的临床实践给我们带来的分享,射频、冷冻和PFA各有各的优势。那么,从深层次的角度来讲,使用哪种术式或技术能够使患者获得更大的益处,同时又能避免并发症,刚才Wilber Su教授给我们做了一些提示。下面有请易甫教授从他专业的角度谈一谈这三者如何进行区隔?
易甫教授:
刚才Wilber Su教授提到,目前这三种能量在临床上都是非常重要的能量选择。射频能量和冷冻能量更像成人,如同两位“健壮的小伙”,因为其研究多,我们对其也非常熟悉,也均有各自的优势。
射频消融,我们现在使用更多的是极高功率的消融。以PVI为例,消融的病变相对来说浅而宽,即可以保证消融连续性,同时也可以降低因高温所导致临近组织的损伤(如食道损伤)。
冷冻消融,用其来进行PVI的话,其冷冻病变也非常连续且较宽,同时我们有如肺静脉电隔离时间(TTI)这样的良好参考指标来预测手术成功率。当然,射频和冷冻作为温度依赖性能量,其并发症如肺静脉狭窄、食道损伤的风险依然存在。但通过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可以大大地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PFA作为一个比较新的能量方式,发展迅速,在临床使用也较多。其消融的病灶覆盖范围广,通过叠加也可达到很好的深度,并且其在安全性方面展现出明显的优势。尤其对于一些传统高风险区域,如左房后壁,既往使用射频或冷冻时我们不敢过于激进,导致后壁BOX隔离成功率不高。而PFA在这方面优势明显,治疗效果更好。但目前的研究显示,对于阵发性房颤,尤其是PVI,三者的远期成功率基本相似。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脉冲能量的成功率有可能会提高。但预计在一段时间内,这三种能量将会持续共存,用于不同的临床场景。
安全之盾:并发症的警示与对策
吴刚教授:
治疗疾病的同时不应带来新的问题,因此并发症的预防至关重要。Wilber Su教授无论是在射频、冷冻,还是新的PFA技术中都起着领军人物的作用。请您谈谈三者各自的并发症及应对策略。
Wilber Su教授:
安全性是房颤治疗的重中之重,既要治疗房颤,但也要避免并发症的发生。以膈神经为例,在冷冻消融时,需进行密切监测,一旦发现异常提前终止通常可避免损伤。在射频消融中,则需格外小心,因其损伤不可逆。对于PFA,最初我们因其对细胞具有选择性,认为没有此类问题。但随着病例增多,报道显示它并非零风险。因此,必须要认识到,PFA同样也是一种破坏性的能量,只是其并发症谱可能不同,例如术中可能产生气泡、溶血等。因此,术者必须充分了解各种消融技术的优势、并发症以及应对策略。
吴刚教授:
近期有文献报道,64例首次接受PFA的房颤患者,使用FARAPULSE系统,同时进行右膈神经刺激和复合肌动作电位(CMAP)监测。结果发现:
-
膈神经的损伤率高达40.6%,其中大多数发生在右上肺静脉的消融;
-
术后即刻虽然部分患者恢复,但仍有18.8%的患者恢复不完全;
-
在出院时,仍然有约24%的患者存在残余的膈肌功能障碍;
此外,常规胸片并不能发现膈神经有问题,通过透视和CMAP监测才能发现部分隐匿性膈神经损伤(PNI)。该研究提示,在临床实践中可能很多PNI被漏诊。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应注意:
-
第一:PFA需谨慎,应考虑膈神经损伤的可能性。
-
第二:术后监测仅做胸片并不足够,最好在一个月之后进行透视,以便能更好地观察膈肌功能。
-
第三:既然PFA有膈神经损伤的并发症,我们可以借鉴冷冻消融经验,比如在消融右上肺静脉和上腔静脉时也放置一根导管做膈肌起搏,可能通过这种简单的方法,进而能减少膈神经损伤并发症的发生。
总的来说,目前没有哪种技术绝对安全,只有对风险更清晰的认知和更完善的管理。马长生教授在致辞中提到,减少并发症或者消除并发症是导管消融医生毕生追求的目标,希望我们国内能做到零并发症,或将并发症降到1.5/1000以下。此外,在应用PFA新技术时,应参照射频、冷冻技术,进一步对并发症(溶血、膈神经损伤、脑梗等)进行深入的研究,尽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是有效治疗房颤的前提。
总结——技术共存,敬畏慎行
吴钢教授指出,通过今天深入的讨论达成了重要的共识:无论是射频、冷冻还是PFA,一定要各尽其用。例如,对于阵发性房颤,冷冻消融又高效又快捷;对于复杂的房扑/房速,射频有一定的优点;对于部分持续性房颤,如需做一些不复杂的线性消融,PFA有很大的优势。总之,没有一种技术是唯一解决房颤的办法,最好的技术是那种您能驾驭,了解其操作规程,能够理解其风险的技术,同时我们需抱着敬畏之心谨慎施治,从而能为患者带来最大的获益。
专家简介
吴 钢 教授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
-
心血管病临床医学中心主任
-
美国梅奥诊所博士后、访问学者
-
二级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
全国心血管介入诊疗技术培训基地导师
-
主要从事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的介入治疗
-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全国委员
专家简介
Wilber Su 教授
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凤凰城班纳医学中心
-
电生理主任
-
电生理研究项目主任
-
亚利桑那大学临床副教授
-
斯坦福大学临床副教授
-
美国心脏病学会(ACC)亚利桑那分会电生理科主席
-
Wilber Su 教授在临床电生理学领域拥有20多年的经验,擅长起搏器治疗、射频消融和冷冻消融治疗。作为美国最早开展心房颤动冷冻球囊消融术的专家之一,他也是全球范围内完成冷冻球囊消融术例数最多的医生之一
-
Wilber Su 教授在冷冻球囊临床应用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使用第一代冷冻球囊(Arctic Front)完成手术超700例,使用第二代冷冻球囊(Arctic Front Advance)超3000例。他曾为美国和亚太地区培养了众多电生理专科医生
-
此外,他还牵头并参与了多项关于冷冻球囊消融治疗房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为该技术的临床应用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专家简介
易 甫 教授
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西京医院)
-
医学博士,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
西京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西京医院房颤中心执行主任
-
曾留学美国Mayo Clinic专研心律失常的诊治及机制探索
-
现任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创新工作委员会委员
-
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分会青年委员
-
全军心血管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
-
长期从事临床工作,擅长心律失常的介入诊断及治疗,年手术量超千台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及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1项,曾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等
-END-
专业的心血管医生学术交流平台


版权及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发表内容知识产权归属医谱平台、主办方以及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未经许可,禁止进行复制、传播、展示、镜像、转载、摘编等。经授权使用,须注明来源,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发表留言
暂无留言
输入您的留言参与专家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