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会理事长专访 | 唐熠达教授:深耕 CDQI 建设与创新实践,引领心血管诊疗高质量发展

浏览量:3350

 

 

 

第36届长城心脏病学大会暨亚洲心脏大会2025(GW-ICC/AHS.25)将于2025年10月16-19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隆重举行。本届大会以"心域无界 智向未来"为主题,凝聚着大会对心血管领域发展的深度思考与美好期许。作为现任大会理事长,唐熠达教授在专访中为我们透露了本次大会的主题及会议亮点,分享了全国心血管疾病管理能力评估与提升工程(CDQI)的核心理念、基层适配等问题,阐述了AI在心血管领域数字质控等方面的应用前景。

 

GW-ICC/AHS.25

理事长访谈

 

GW-ICC/AHS.25

访谈内容

Q1

您作为CDQI核心推动者之一,从2018年项目启动至今,质控体系已覆盖全国多家医疗机构,在基层医院的落地过程中,哪些标准化、个性化的矛盾最突出?比如,偏远地区如何适配复杂质控指标?

 

CDQI,我们称之为全国心血管疾病管理能力评估与提升工程。其重点包括能力评估和能力提升。自2018年项目启动至今,已开展了两期,第二期也已于去年启动。已有上千家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参与。

面对这个如此庞大的体系,我们的目的更多的是想帮助各级医疗机构实现评估后的能力提升。无论是大型医院还是小型医院,如果需要填写过多过于复杂的质控指标,反而会增加矛盾。甚或,一些基层医院还无法完全满足我们定的质控指标。

 

因此, CDQI 委员会在研讨阶段已充分考量不同层级医院的差异化需求,并分别明确了各层级需填报的指标内容。这一差异化设计可有效解决偏远山区医院的指标适配难题,确保为其匹配更贴合实际运营场景的评估指标。

A1

 

Q2

CDQI强调以数据驱动质量改善,但不同医院电子病历系统数据格式差异较大,您主导的跨界数据整合平台,如心血管健康联盟整合平台,是如何突破技术壁垒的?目前数据质量的达标率能反映基层真实诊疗水平吗?

 

这正是当前我们面临的核心挑战。首先,数据记录是基础前提。其原因在于,缺乏可追溯的数据记录,不仅难以准确掌握实际情况,更无法推进后续的评估工作与能力提升计划。因此,数据记录环节不可或缺。但正如您所指出的,各医院电子病历系统的差异显著,部分医院甚至尚未建立规范的电子病历系统。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要有数据整合平台,或者说数据整合中心的原因。

 

尽管不同医院的电子病历系统可能不同,但基本看病的元素是相通的。不同医院有不同的数据填报标准,这也是我们希望数据整合平台拥有的设计元素。在数据整合平台中,有一些基础元素是必须要填的,还有一些则是选填的,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关填报。这是我们希望能达到的结果。

 

至于达标率是否能反映基层真实的诊疗水平?答案是肯定的。我们是根据不同医院的需求设定的相应的指标填报和相应的达标。这里需要反复强调的是,CDQI最重要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评估,而是为了实现评估之后的能力提升。所以,首先需要通过数据填报来了解自身的真实情况,最后再通过针对性的能力提升计划实现诊疗水平共同进步。

A2

 

Q3

CDQI已覆盖全国多家医院,下一步,如何利用数字质控,如AI病例审核解决不同层级医院的数据同质化问题,哪些病种会优先使用?

 

以前呢,我们一直说数字质控,但不知道它到底是什么。现在,大家都在谈AI。以前都说:“让世界充满爱”。现在,是让世界充满“AI”。但人工智能(AI)在其中做什么事情呢?

 

首先,是辅助诊疗。怎么辅助诊疗呢?正如您所说,是不是我们可以利用人工智能进行病历的审核。这其实就是数字质控特别典型的应用实例。通过人工智能对病历进行审核,或者说对数据进行审核,可以了解不同级别医院对某些数据的同质化,以及达到同质化水平。

 

那哪些病种会优先试点?最大的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房颤、心衰都是可能进行相关试点的优先病种。

A3

 

Q4

“代谢性心血管疾病”的概念正深入人心,您认为推动“以患者为中心”的代谢心血管多学科诊疗(MDT)模式,其核心挑战和成功关键分别是什么? 在实操层面,是建立实体化的联合门诊/病房,还是依托信息化平台实现虚拟整合更为可行?

 

首先,在实操层面,究竟要建立实体化还是虚拟化?如果想要做成,可能仍然需要实体化的联合门诊或者病房。为什么这么说?以前大家说的“代谢性心血管疾病”,现在更多的叫“心血管代谢性疾病”,这个概念并非新概念。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有代谢综合征这个说法。但这些不同疾病或危险因素叠加,最终会产生心血管疾病结局。比如,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导致心血管疾病。

 

那么,现在为什么更多的提及“代谢性心血管疾病”?是因为,其产生了临床结局。目前,分科越来细。心肾内科、心脏内科、心血管内科,甚或有的亚专科分到10个。在这么细的分科背景下,都是高精尖的专注某个方面的问题。但患者并不会仅得一种疾病,所以,现在共病的概念越来越多。但是,无论患者得哪种疾病,最终都会落到心脏、大脑、卒中、或者心梗这些心脑血管结局。这就是为什么要提“代谢性心血管疾病”。

 

目前,心-肾代谢疾病、心-肝代谢疾病、心-肾-肝代谢疾病等可能提及的更多。其实,上述疾病都存在一个主线,即共享一条病理生理学机制,再达到心血管结局。这才是我们所说的多病共患的概念。眼睛近视的同时腿摔伤了,这不叫共病。只有同一种危险因素或同一种病理生理学机制,如炎症、胰岛素抵抗、以及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等机制导致的结局,这才叫共病的综合体。

 

那么,“代谢性心血管疾病”管理中的核心挑战和成功关键是什么?其核心挑战是不同学科的整合。虽然我们有MDT,也就是多学科诊疗,但协调不同学科还是充满挑战的。而成功,还就需要协调不同的专科。所以,在门诊层面上进行多学科联合门诊是成功的关键。

 

那对于病房来说,如国家卫生健康委现在提的体重管理中心,也同样需要实体化才能开展下去。比如,一个病人,无论是需要外科手术进行外科减重,还是不需要外科手术,如,通过药物、营养餐、运动医学、预防等减重,需要到病房,联合不同的专家才能给患者带来更好的结果。这也就提到您说的“以患者为中心”的概念。

A4

 

Q5

心衰管理已进入精准治疗时代。您团队在心衰表型分层与器械/药物协同方面取得新进展,这些新方法如何能重塑临床决策路径,平衡药物、介入与器械治疗的选择?

 

我们团队在常规诊疗之外,也重点开展心血管疾病防治的“一头一尾”的工作。“头”是通过血脂管理和运动干预等手段进行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和早期治疗,“尾”则聚焦于心力衰竭这一心血管疾病全程管理的“最后防线”。

 

心衰是心血管疾病最后的堡垒。当前,心衰管理已进入精准治疗时代,即针对每个心衰患者,需要选择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心衰患者通常存在不同的共病,如合并糖尿病、心律失常等。同时,对药物或器械治疗的反应性也存在个体差异。我们团队目前所做的,就是希望将患者进行更加精细的分型,并通过这种精细分型,实现更加精准的治疗。例如,合并房颤的患者可能通过节律控制策略来实现获益;存在高危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可能通过ICD植入进行预防性干预。在药物治疗方面,一些患者对SGLT2i有反应,但有些患者没反应;还有些患者对MRA有反应等。这些差异都提示,只有对患者进行充分的表型分层,才能真正实现个体化决策。

 

通过这种分层,我们才能在药物治疗、介入干预以及生活方式管理之间,形成更科学、精准的临床决策路径,重塑心衰管理的整体格局。

A5

 

Q6

AI在心血管领域的应用正从“热点”走向“实战”。您如何看待目前AI在影像识别、风险预测等单点应用与未来赋能全病程管理之间的巨大鸿沟? 要跨越这道鸿沟,除技术本身外,您认为在数据质量、算法临床验证及责任认定等核心瓶颈上,迫切需要建立怎样的行业规范或国家标准?

 

鸿沟的体现仍主要集中在数据质量。目前,还没有能完全实现治疗疾病级别的人工智能模型,即便是2023年ChatGPT的推出。没有精准的数据质量就很难成为一个好的“AI医生”。

 

从算力、算法方面来看,我们的国产芯片、国产服务器等各方面发展迅速。但更重要的,还是临床数据与临床实际工作之间的验证。而整个验证过程也是不断提升AI能力的进程。

 

此外,AI辅助诊疗的法律责任仍主要由临床医生承担。在“AI医生”研发过程中,除了数据的质量和体量外,还需要重视标签化(annotation)标准的制定,以及如何构建高质量的Benchmark(基准任务与基准数据集),包括静态和动态两类 Benchmark。我们需要建立明确的行业规范,甚至上升到国家标准层面。这也要求学会在行业规范和国家标准的制定方面承担更多责任与义务积极推动相关工作。

A6

 

Q7

您在本次会议筹备期间是如何确定会议内容规划和整体方向的?本次大会有什么亮点和创新点?

 

今年,长城会已经是第36届了。长城会之所以存续这么多年,并越来越受欢迎,是因为它满足了医生各方面的需求。这可以用一个词语概括,就是“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我们既满足基层医生学习的需求,又满足真正的研究者,包括基础研究和人工智能研究者的需求。

 

所以,在如此广泛的题目下,我们才有一整周的会议、上百个论坛、几百个论坛主席、几千个话题进行探讨、几十万或上百万的点击量和参与量。每年,长城会的参与者都在2-3万人。今年,我们认为,可能更多。归根结底,原因还是在于今年的主题——心域无界,智向未来。

 

心域无界中的“无界”,首先指国界。长城会有非常多的国际友人参与,包含亚洲、欧洲、非洲、美洲国家等,我们没有国界。其次,没有学界。除心血管疾病外,长城会涉及人工智能的工科,算法的数学,还有其他相关的不同学科,如内分泌科、肾内科等。这些参与者既没有学科界,也没有国界。这也是长城会永远保持新鲜性和为大家服务的意识有关。

 

之所以叫“智向未来”。首先,我们必须要拥抱AI。原来说世界充满爱,现在说世界充满AI。不拥抱AI,就没有未来。第二,我们更加看重未来的医生。长城会为青年医生设置了非常多的专场,无论是壁报、发言、PK赛等。希望年轻医生通过本次精彩纷呈的大会,学习到更多想要学习的知识、理念、医术和研究思维。长城会的亮点,是我们永远面对未来,面对青年医生。长城会的创新点,是我们永远拥抱各个学科的整合,永远拥抱最新鲜的想法和最基础、最基本的治疗理念和临床路径。

A7

-END-

专业的心血管医生学术交流平台

医谱APP
点击下载
医谱学术
点击关注

版权及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发表内容知识产权归属医谱平台、主办方以及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未经许可,禁止进行复制、传播、展示、镜像、转载、摘编等。经授权使用,须注明来源,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图片

表情

发表留言

暂无留言

输入您的留言参与专家互动

5
评论
收藏
分享
Copyright©2024 远大康程 京ICP备1400585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