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直播间 | 传承经典,迈向精准:全球血栓管理循证及实践进展之路

2025年10月16日至19日,第36届长城心脏病学大会暨亚洲心脏大会2025在北京隆重召开。在10月17日的GW-ICC 2025第一直播间中,北部战区总医院王祖禄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蒋晨阳教授、苏北人民医院谢勇教授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郝问医生对血栓管理循证及实践进展进行了深度剖析,共同探讨了血栓管理的发展之路、房颤抗凝管理的规范化建设与新征程、双通道抗栓理念及其临床价值,以及新型凝血因子XIa(FXIa)抑制剂的最新进展等全球血栓管理热点话题。
溯源追新
血栓管理百年演进之路
会议伊始,郝问医生以“百年神药”为引,开启了血栓管理的溯源之旅。王祖禄教授回顾了抗血小板与抗凝药物的百年发展历程。他指出,阿司匹林从最初的解热镇痛药,逐步被发现具有抗血小板作用,并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中发挥基石作用。而抗凝药物则经历了从肝素、维生素K拮抗剂(VKA)到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的迭代,不断推动房颤卒中预防、深静脉血栓等领域的治疗进步。
蒋晨阳教授补充指出,以利伐沙班为代表的NOAC因其术前清除左房血栓、术中无需停药、术后高效安全等优势,在全球指南中的推荐等级持续提升,已成为房颤抗凝的重要选择。
基石永恒
阿司匹林在当代临床的不可替代性
在新型抗血小板药物不断涌现的今天,阿司匹林是否仍具不可替代的价值?谢勇教授通过生动的临床病例给出了答案:十几年前植入支架的患者,至今仍坚持服用拜阿司匹林,状态良好。“时间,是检验药物价值的直接标准。”谢教授强调,“抗栓方案日益精细化、个体化,但演进不是替代。无论指南如何更新,阿司匹林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防治中的基石地位始终稳固。”面对“阿司匹林为何依然重要”这一核心问题,谢勇教授从三大维度剖析了其不可替代性:
-
第一,机制根本。它通过不可逆地抑制环氧合酶-1,从源头上阻断血栓素A2的生成,机制明确,疗效确凿。
-
第二,可及性强。价格经济,无论是在大型三甲医院还是基层诊所,患者都能用得上、用得起。
-
第三,证据丰富。历经数十年、海量人群的验证,其疗效和安全性深入人心。“阿司匹林是一种有效、靠谱且经济的基石治疗。时间越久,反而越能彰显其价值。”
房颤抗凝
从规范化到个体化
房颤抗凝管理如何兼顾规范与个体化?蒋晨阳教授结合最新指南与自身经验进行了深入阐述。他首先警示了导管消融术后面临的卒中风险。“尽管技术不断进步,但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仍是占比约6%的严重并发症,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随后,他详细解读了《2023年中国房颤诊疗指南》的推荐:
-
术前积极排查左心房/左心耳血栓。
-
术中不间断NOAC治疗,平衡卒中与出血风险。
-
术后至少抗凝3个月;对于高卒中风险患者(如CHA₂DS₂-VASc-60评分男性≥3分、女性≥4分,或有栓塞史),无论消融是否成功,都应考虑长期抗凝。
针对合并动脉粥样硬化(如冠脉疾病、外周动脉疾病)的复杂患者,蒋教授指出,利伐沙班等NOAC已凭借PIONEER AF-PCI、AFIRE等研究提供了解决方案。他特别强调了一个临床常见误区:“近年荟萃分析显示,很多房颤患者存在不符合标准的低剂量抗凝现象。这看似降低了出血风险,实则增加了血栓风险。”他援引2024 ESC和2023 CSC指南,明确呼吁NOAC应严格按说明书剂量使用,不可随意减量。
双通道抗栓
泛血管疾病管理的破局之道
对于高缺血风险的冠心病患者,如何破解残余风险难题?王祖禄教授引入了“双通路抑制(DPI)”这一创新策略。他生动解释了“双通道”的协同机制:利伐沙班(2.5mg bid)抑制Xa因子,阻断凝血酶生成;阿司匹林抑制环氧化酶,阻遏血小板活化。两者联用,形成互补,更有效地预防血栓形成。王祖禄教授重点介绍了里程碑式的COMPASS研究,该研究证实了利伐沙班+阿司匹林方案用于慢性冠脉疾病(CAD)或外周动脉疾病(PAD)患者,可显著降低24%的主要心血管事件风险。这一成果迅速转化为指南推荐:2024年ACC/AHA等多家学会联合发布的外周动脉疾病管理指南给予其IA级推荐,2024 ESC指南也给予IIA级推荐。“DPI是‘抗凝+抗板’双通道联合的典范,”王祖禄教授总结道,“2025年加拿大CATIS-ICAD研究证实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缺血性卒中/TIA患者应用双通道抗栓,在未增加颅内出血的前提下,卒中复发有降低趋势,再次印证了其‘心、脑、肢’全面保护的临床价值。”谢勇教授对此表示认同,并从冠脉介入角度补充,认为该策略为高缺血风险慢性冠脉综合征(CCS)患者的长期管理提供了重要新选择。
展望未来
FXIa抑制剂与抗凝新纪元
蒋晨阳教授指出,FXI/XIa抑制剂因其作用于内源性凝血途径,不影响生理性止血,有望在安全性上超越现有抗凝药物。目前拜耳公司的Asundexian在卒中预防方面的III期研究结果备受期待。尽管新靶点药物前景广阔,蒋教授强调,当前在中国临床中,利伐沙班仍是适应证最广、使用最广泛的抗凝选择。
结语
直播尾声,三位教授分别用一句话总结了本次讨论的核心观点,王祖禄教授表示“老药新用,经典永不过时。阿司匹林等经典药物的价值是所有创新的坚实基石。”谢勇教授指出“现代抗栓治疗更像打‘组合拳’。将阿司匹林、利伐沙班等基石药物与新策略组合成个体化方案,是精准管理的关键。”蒋晨阳教授强调“关注房颤,预防脑卒中,让我们大家一起规范房颤抗凝管理。”郝问医生最后总结指出,“血栓管理既要坚守阿司匹林、利伐沙班等经典药物的基石地位,也要积极拥抱精准、安全的抗栓新时代。”他展望道,“未来通过规范化路径与个体化方案的结合,血栓管理策略将逐步从头部医院延伸至基层,最终惠及更多患者。”
-END-
专业的心血管医生学术交流平台


版权及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发表内容知识产权归属医谱平台、主办方以及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未经许可,禁止进行复制、传播、展示、镜像、转载、摘编等。经授权使用,须注明来源,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发表留言
暂无留言
输入您的留言参与专家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