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W-ICC/AHS.25丨生命"泵"发新希望:机械循环支持(MCS)奏响心血管重症救治强音

在秋意盎然的十月,第36届长城心脏病学大会暨亚洲心脏大会2025如期盛启,汇聚了来自全国心血管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学术前沿与临床创新。作为大会的重要专题之一,“机械循环支持(MCS)在心血管急重症中的应用”论坛于10月16日成功举办。论坛聚焦MCS技术在心源性休克、暴发性心肌炎、高危介入治疗及终末期心力衰竭等复杂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与进展,内容高屋建瓴,亮点纷呈。

本次论坛特别邀请了多位国内心血管重症领域的知名专家作专题报告,围绕ECMO、Impella、LVAD及全人工心脏(TAH)等多种机械循环支持技术的临床实践、研究进展及未来方向进行了深入交流与思维碰撞,充分展示了我国在心血管机械循环支持领域的最新成果与探索方向。论坛由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尹春琳教授、上海东方医院(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韩薇教授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上海新华医院)于瀛教授共同主持,会议现场学术氛围浓厚、互动热烈,思想的火花不断碰撞。

前沿汇聚
MCS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与探索
在本次论坛中,五位心血管重症领域的顶尖专家围绕机械循环支持(MCS)技术的最新进展与临床应用展开了精彩报告。他们从不同角度分享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前沿研究成果以及实际案例,涵盖了急性心肌梗死、终末期心衰、高危介入、暴发性心肌炎以及全人工心脏应用等多个热点领域。
张静教授:ECMO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

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张静教授首先带来有关ECMO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的精彩报告。她围绕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心源性休克(CS)时机械循环支持的应用时机展开,系统回顾了近年来关于体外膜肺氧合(ECMO)在AMI-CS中的研究进展。张静教授指出,ECMO在AMI-CS治疗领域的发展经历了从“效果不尽人意、前景不明”到“曙光重现”的过程,一项大规模研究显示,对于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VA-ECMO联合IABP支持相比单独VA-ECMO支持,可显著降低患者死亡率。此外,张教授还介绍了VA-ECMO在高危冠脉介入(AMI-CHIP)患者、交感风暴及心脏骤停患者中的应用经验,并对ECMO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其防治策略进行了深入分析。最后,张静教授总结指出,VA-ECMO支持下的AMI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是未来高危AMI治疗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用好ECMO,天使在人间”——张静教授以此寄语,呼吁医学同道以严谨态度和人文关怀,共同守护更多生命。
周鹏教授:左室辅助装置的发展及应用进展

京东方科技集团(BOE) 北京明德国际医院周鹏教授随后分享了左室辅助装置的发展及应用进展。他从心力衰竭及终末期心衰的概况、管理与治疗、手术治疗策略以及左心室辅助装置(LVAD)的发展现状等多个方面进行了系统阐述。其中,他重点介绍了LVAD发展的重要里程碑——MOMENTUM 3随机临床试验。研究结果显示,在晚期心力衰竭患者中,全磁悬浮离心流式LVAD相比传统的轴流式LVAD,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综合预后,并带来更高的五年总生存率。他还回顾了LVAD在中国大陆的发展历程,指出国内在该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已取得快速进展,中国专家共识也对LVAD的临床应用进行了及时更新与指导。在报告的后半部分,周鹏教授分析了当前LVAD临床实践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分享了术后管理策略以及正在进行的前沿临床试验进展。展望未来,他认为,人工心脏与LVAD的研发方向应进一步关注不同生理状态与生物节律下的频率响应机制,即实现装置的实时变时与变力功能,以更好地适应患者个体化的生理需求。
高传玉教授:Impella支持下的高危PCI应用进展

华中阜外医院高传玉教授在汇报中强调,PCI手术对机械循环支持(MCS)的依赖日益明显。在具备条件的医疗机构中,MCS的临床应用已日趋普遍,为高危患者带来了更多生存机会。通过合理的支持与治疗,这些患者的生命得以延续,预后明显改善。目前,心脏血流动力学辅助装置主要包括四种类型,其中Impella系统是国际上先进的心室辅助装置。该系统能够有效提高平均动脉压和心排量,改善射血分数(EF),降低肺毛细血管楔压,增加冠脉灌注,减少左心室残余容量及心肌耗氧量,在临床上显示出显著的血流动力学获益。高传玉教授梳理了多项关于Impella在高危PCI患者中应用的国际临床研究成果,并结合多例代表性病例进行了深入剖析,展示了该装置在复杂介入中的实际疗效与安全性。最后,他强调,心源性休克的早期识别与风险分层至关重要。若能在疾病早期阶段进行精准判断并合理使用机械循环支持,将会显著提高救治成功率,事半功倍。
于瀛教授:暴发性心肌炎的机械循环支持治疗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于瀛教授首先根据《2024中国成人心肌炎临床与治疗指南》,明确了心肌炎的诊断标准与决策路径,并介绍了最新的新心肌炎四期分类法,为临床分型与治疗决策提供了更为科学的依据。她详细阐述了暴发性心肌炎的定义、临床特点及流行病学特征,指出该病起病急、病情重、进展快,若不能及时识别与干预,常可危及生命。她强调,心内膜心肌活检仍是暴发性心肌炎的诊断金标准,而心脏磁共振成像(CMR)则被认为是目前无创诊断的“金标准”。在治疗方面,于瀛教授系统总结了暴发性心肌炎的综合管理要点,并重点剖析了机械循环支持(MCS)治疗在该疾病救治中的重要作用。她介绍了多种MCS方式及其适应症,包括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体外膜肺氧合(ECMO)、Impella系统以及心室辅助装置(VAD),并分享了其在临床救治中的应用经验。于瀛教授总结指出,随着多种MCS技术的成熟与推广,暴发性心肌炎的救治水平显著提升。合理选择支持方式、把握应用时机,是提高患者生存率、改善预后的关键。
唐建军教授:全人工心脏的应用现状及进展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唐建军教授带来题为《全人工心脏的应用现状及进展》的专题报告。他指出,随着技术不断进步,全球范围内长期VAD植入数量已超过心脏移植数量,显示出机械循环支持技术在终末期心衰治疗中的巨大潜力。在此基础上,唐建军教授重点讲解了全人工心脏(TAH)的应用现状与发展方向。他指出,TAH主要适用于双心室衰竭、限制性心肌病以及心脏移植术后发生严重排斥反应的患者。其首要目标是作为“移植桥梁”,在患者等待供体心脏期间维持生命;而其终极目标则是实现“终点治疗”,让患者能够长期携带TAH生活。报告中,唐建军教授还系统介绍了TAH的工作原理以及来自不同医疗制造公司的主流TAH产品,并简要分析了TAH植入后的相关并发症、临床挑战以及未来的技术发展趋势。最后,他总结道,全人工心脏是治疗终末期双心室衰竭的革命性技术。目前TAH主要作为心脏移植的过渡方案使用,而未来的研发方向将朝着更小型化、更智能化、更安全持久化的目标迈进。
汇聚前沿智慧,守护心脏生命线
从急性心肌梗死到终末期心衰,从高危介入到暴发性心肌炎,MCS技术正以多维度守护患者生命。本次论坛不仅分享了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也通过多学科讨论和案例分析,进一步明确了机械循环支持在心血管急重症中的应用价值与发展方向。随着ECMO、LVAD、Impella及TAH技术的不断进步,心血管急重症患者的救治成功率将持续提升。“用好MCS,让生命在危重症中继续跳动。”本次论坛为我国心血管重症领域的科研和临床实践注入了新的动力,也为患者带来了更多生命希望。
-END-
专业的心血管医生学术交流平台


版权及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发表内容知识产权归属医谱平台、主办方以及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未经许可,禁止进行复制、传播、展示、镜像、转载、摘编等。经授权使用,须注明来源,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发表留言
暂无留言
输入您的留言参与专家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