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旨演讲 | 顾东风院士:直面中国心血管病防控严峻挑战,以科技创新驱动健康中国战略

第36届长城心脏病学大会暨亚洲心脏大会2025期间,顾东风院士以“我国心脑血管疾病防控的挑战与科技应对”为题,系统性地剖析了当前中国在心血管疾病(CVD)防控领域面临的多重严峻挑战,并全面展示了我国科学家利用科技创新应对挑战、推动“健康中国”战略的重大成果与未来布局。

顾东风院士在演讲伊始便指出了我国CVD防控形势的严峻性。他援引最新数据强调,CVD仍是我国居民的首位死因,占总死亡的45%以上,2021年死亡人数高达509万。现有CVD患者总数约3.3亿,其中脑卒中患者1300万,冠心病患者1139万。更令人警醒的是疾病负担的快速增长趋势:从2000年到2021年,我国因冠心病导致的死亡人数激增了148.1%。这一负担的加剧,主要源于人口老龄化与发病年轻化的双重压力。我国已于2024年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而20-29岁年轻人群的CVD发病率增幅最大,但其中高达64.4%的高危个体未接受有效医学治疗,这为未来的防控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
在深入分析挑战时,顾东风院士将其归纳为几个关键层面。除了人口结构变迁,区域与城乡差异依然显著,东北、西北等地区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显著高于东南沿海地区,而自2009年以来,农村CVD死亡率持续高于城市。同时,传统危险因素的流行与控制不力问题突出,“三高”患病率持续上升,超过6亿的超重和肥胖人口位居全球第一,吸烟、饮酒、高盐饮食等不良生活方式尚未得到明显改善。此外,极端气候、环境污染和社会压力等新兴危险因素的影响不容忽视,空气污染已成为我国疾病负担的第二至第三位危险因素,与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生亦存在关联。
面对多重挑战,顾东风院士强调,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寻求突破。他全面展示了我国在CVD防控科技领域取得的一系列重大进展。在风险预测层面,由我国学者自主研发的“中国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10年风险预测模型”(China-PAR)及其移动应用,使用量已超3000万人次,有效指导了临床风险评估。近年来,通过整合多基因遗传信息,我国首创了适用于东亚人群的冠心病多基因风险评分(PRS),能将风险筛查能力提升20%,并已实现成果转化。在临床干预层面,我国主导的大规模强化降压临床试验证实,强化降压能显著降低CVD风险达25-36%。在人工智能与数字化技术应用上,AI辅助心电图诊断的敏感性已超越技师水平,而可穿戴设备与物联网技术则为老年人群的居家健康管理提供了全新机遇。在新药研发领域,多款新型降脂药物,如Inclisiran、Tafolecimab等,或已获批上市,或正在临床试验中,为药物干预增添了有力武器。
顾东风院士在总结中指出,我国CVD负担持续上升,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必须坚持一级预防方针。面对人口老龄化、传统风险因素控制不佳及环境、社会经济压力增加等多重挑战,科技创新是破局的关键。他提出,未来的应对策略应是一个多层次的系统工程,涵盖个体层面的健康意识提升、防控技术层面的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应用、管理方案层面的高危人群筛查与“三高”共管,以及宏观政策层面的基层医保与综合防治策略完善。通过科技赋能风险管理,将是我国应对心血管病挑战、实现“健康中国”宏伟目标的核心驱动力。
-END-
专业的心血管医生学术交流平台


版权及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发表内容知识产权归属医谱平台、主办方以及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未经许可,禁止进行复制、传播、展示、镜像、转载、摘编等。经授权使用,须注明来源,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发表留言
暂无留言
输入您的留言参与专家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