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TAVR发展新纪元:《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中国专家共识2025版》重磅发布

浏览量:8

2025年10月25日,《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中国专家共识2025版(第三版)》在中国结构周会议上正式发布。这一由国家放射与治疗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发布的重要文件,将同时刊登于《中国介入心脏病杂志》和Cardiology Plus,为我国TAVR技术的规范化开展提供了最新指导。 

会议期间,武汉亚心总医院苏晞院长对该共识进行了全面深度解读,从十二个核心观点出发,系统阐述了中国TAVR技术在适应证扩展、技术创新、规范化管理等方面的最新进展。

 

共识修订背景:承前启后,与时俱进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自2002年全球首例手术完成,2010年在中国首次实施以来,已经发展成为老年主动脉瓣狭窄和主动脉瓣反流患者的重要治疗手段。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结构性心脏病学组及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结构性心脏病学组分别于2015年和2020年发布了前两版中国专家共识,为TAVR在我国的开展和推广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苏晞院长指出,自2020年更新版发布以来,国内外TAVR在器械研发、适应证开拓、临床研究及经验积累等方面均取得了重大进展。“特别是近年来国际上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的发布,以及国产TAVR器械的快速发展,为我们更新共识提供了坚实的循证医学基础。”

 

四大亮点:彰显共识专业性与前瞻性

此次发布的2025版共识具有四个突出亮点,充分体现了其专业性、循证性和前瞻性:突出重点:共识提炼出12个核心观点,每个观点都明确列出推荐等级和支持文献,并由35名核心专家团队进行投票表决,确保了建议的权威性和可操作性。注重循证:共识参考文献超过100篇,大多数为近几年权威期刊发表的高质量研究,严格按照GRADE证据质量分级与定义进行推荐等级划分。强推荐需要所有核心专家均投票同意,一般推荐需要≥80%核心专家同意。引领潮流:共识将无症状主动脉瓣狭窄(AS)、二叶主动脉瓣(BAV)纳入绝对适应证,将外科手术中、高危原发性主动脉瓣反流(PAR)纳入相对适应证,突出年轻患者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体现了与国际先进指南的同步性。立足实践:根据中国临床经验,共识详细阐述了操作要点及特殊病例处理方法,涵盖Redo-TAVR、紧急TAVR等前沿技术,更新了冠脉评估、术后抗栓方案等重要内容,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国际研究进展:为共识更新提供有力支撑

苏晞院长在解读中特别强调了近年来国际TAVR领域的重要研究进展。ALIGN-AR试验使用主动脉瓣反流专用瓣膜(Trilogy)显示出95%的技术成功率和良好的安全性,1年随访中全因死亡率仅为6.2%。EARLY-TAVR研究证实,对于无症状重度AS患者,早期TAVR干预优于保守治疗。同时,Evolut low risk研究4年随访结果显示,TAVR在血流动力学方面优于外科手术,有效瓣口面积显著大于外科瓣膜置换术。2025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瓣膜指南的更新进一步扩大了TAVR的适应证范围,这些国际研究成果为中国共识的修订提供了重要的循证医学依据。
 

中国特色:器械创新与临床实践并重

苏晞院长详细介绍了中国TAVR器械的发展现状。目前,中国已有12款TAVR瓣膜上市,包括自膨瓣和球扩瓣两大类别。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国产TAVR器械在某些领域已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如针对单纯主动脉瓣反流的经股TAVR器械研发已成为新热点。在器械创新方面,中国呈现出几个重要发展趋势:一是单纯主动脉瓣反流经股TAVR器械研发领先世界;二是球囊扩张瓣膜上市填补了市场空白;三是新型自膨胀瓣膜对现有产品进行升级;四是聚合物瓣膜引领未来发展。
 

十二大核心观点:全面系统的临床指导

共识的核心内容体现在12个核心观点中,涵盖了从流行病学特点到技术发展趋势的各个方面:流行病学特点:我国接受TAVR的患者与西方国家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BAV比例较高、主动脉瓣钙化程度较高、AR多于AS、风湿性病因比例高。这一特点为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治疗策略提供了重要依据。瓣膜类型与疗效:国内外研究显示,解剖合适的BAV和三叶瓣(TAV)患者的TAVR长短期临床效果无显著差异,为BAV患者选择TAVR提供了有力支持。瓣膜耐久性:基于长期随访数据,TAVR瓣膜的长期耐久性不劣于外科生物瓣,为患者选择治疗方案提供了重要参考。
 

适应证扩展:体现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

2025版共识在适应证方面实现了重要突破,绝对适应证包括有症状、解剖合适、预期生存期长于1年、70岁以上或外科手术高危的重度AS患者,以及无症状但合并左心室功能受损的重度AS或无症状极重度AS患者。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共识将外科手术中、高危的原发性主动脉瓣反流(PAR)纳入相对适应证,这在国际上尚属前沿。对于年龄60-70岁的外科手术中、低危患者,共识提出了基于全生命周期管理策略的个体化决策理念。
 

技术规范:从标准化到精准化

在操作规范方面,共识强调TAVR应在心导管室或杂交手术室进行,并建立多学科心脏团队。对于初步开展的中心,建议在全麻、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引导下完成;而在经验丰富的中心,也可选择局部麻醉联合镇静下的简化式TAVR。术后抗栓治疗方案也实现了重要更新。与第二版推荐的术后3-6个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不同,新版共识建议:对于无抗凝指征的患者,术后12个月内使用低剂量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12个月后长期使用低剂量阿司匹林;对于有其他抗凝适应证的患者,建议使用口服抗凝药。
 

并发症防治:精准评估与个体化处理

共识详细阐述了新发心脏传导阻滞、瓣周漏、冠状动脉阻塞等主要并发症的防治策略。特别是在冠状动脉阻塞风险评估方面,共识提供了具体的术前CT评估标准,包括瓣叶、主动脉窦和置入瓣膜三个层面的详细评估要点。
 

特殊病例处理:覆盖复杂临床场景

共识新增了Redo-TAVR和合并多瓣膜病变等特殊情况的处理策略。对于Redo-TAVR,共识强调需重点关注冠脉阻塞风险,提出了VTC(瓣架与冠状动脉开口距离)<4mm和VTSTJ(瓣架至窦管交界距离)<2 mm的风险评估标准。对于危重患者或需要紧急TAVR的情况,共识提出了基于超声心动图评估、术中血管造影评估入路、必要时使用循环支持等综合处理策略。
 
 
 
 

苏晞院长最后表示,全生命周期管理策略、Redo-TAVR、交界对齐技术、新型瓣叶材料、简化式TAVR、人工智能辅助TAVR是目前TAVR研究的热点方向。这些前沿技术的发展将进一步推动TAVR技术的完善和普及。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中国专家共识2025版》的发布,标志着中国TAVR技术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这一共识不仅总结了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更重要的是为中国TAVR技术的标准化、规范化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导。

随着国产TAVR器械技术的不断创新和临床经验的持续积累,中国TAVR事业正在从跟跑向并跑、领跑转变。相信在新版共识的指导下,中国TAVR技术将继续在保障患者安全、提高治疗效果、扩大受益人群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为全球心血管介入治疗领域贡献更多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END-

专业的心血管医生学术交流平台

医谱APP
点击下载
医谱学术
点击关注

版权及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发表内容知识产权归属医谱平台、主办方以及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未经许可,禁止进行复制、传播、展示、镜像、转载、摘编等。经授权使用,须注明来源,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图片

表情

发表留言

暂无留言

输入您的留言参与专家互动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Copyright©2024 远大康程 京ICP备1400585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