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W-ICC/AHS.25 | 老年心血管病论坛:从综合管理到精准干预,多维视角共探老年心血管健康之路
第36届长城心脏病学大会暨亚洲心脏大会2025期间,“老年心血管病论坛”专场成功举办。论坛由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医学中心范利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陈未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宣武医院李静教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刘梅林教授、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袁洪教授、解放军总医院盛莉教授及北京医院于雪教授等国内老年心血管病领域知名专家联袂主持。与会专家围绕老年心血管病的综合管理、心血管衰老的机制与评估、关键疾病(冠心病、房颤、高血压)的个体化治疗、前沿诊断技术及多病共存的管理等核心议题,分享了最新的研究成果与临床见解,系统性地描绘了新时代老年心血管健康管理的宏伟蓝图。
叶平教授: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综合管理策略探讨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医学中心的叶平教授强调,老年心血管病的管理核心在于从关注实足年龄转向关注生物学年龄,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个体化的风险评估与治疗。她指出,应综合运用SCORE-OP等风险模型,并充分考量共病、衰弱等多重因素对老年患者预后的影响。在治疗策略上,叶教授提倡更为精细化的个体化管理:糖尿病治疗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设定个体化的糖化血红蛋白目标;高血压管理应遵循“LARA”原则(as low as reasonable achievable),尤其对高龄衰弱者,需警惕过度降压风险;降脂治疗虽对高龄老人(>75岁)一级预防的证据尚不充分,但二级预防中仍能显著获益。她总结道,老年心血管病的治疗必须着眼于“人”的整体,而非仅仅是“病”的本身。
张存泰教授:心血管衰老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展望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的张存泰教授指出,“人与血管同寿”,血管衰老是多种退行性疾病的共同土壤。他系统阐述了血管衰老的评估体系,包括从脉搏波传导速度(PWV)等功能学指标,到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等形态学指标,并介绍了其团队开发的整合结构与功能的血管年龄新算法。其团队还通过对阿尔法受体阻滞剂的“老药新用”研究,发现小剂量应用能通过ATF3通路促进细胞自噬,有效改善血管硬化,且在临床研究中展现出降低PWV的潜力。他展望,未来结合人工智能与多维评估技术,有望实现对血管健康的精准管理,助力实现健康长寿。
刘宏斌教授:从最新进展看老年冠心病个体化治疗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的刘宏斌教授形象地将老年冠心病治疗比作“手动挡”,强调其复杂性与高度个体化的需求。他指出,由于老年患者常伴有多病共存和衰弱,标准指南和许多大型临床试验的结论并不能直接套用。例如,介入治疗在老年人群中的获益并不明确,提示临床决策需超越病变本身,进行全身综合评估。在抗栓治疗方面,他提醒需高度关注出血风险,并指出在特定情况下,氯吡格雷可能比阿司匹林更具安全性。对于降脂治疗,他警示过度降低LDL-C可能增加颅内出血风险,并强调在ACS急性期,PCSK9抑制剂展现出良好的疗效与安全性。
王玉堂教授:老年房颤防治进展

解放军总医院的王玉堂教授深入剖析了老年房颤抗凝治疗的困境与进展。他指出,老年患者兼具高血栓与高出血双重风险,使得抗凝决策尤为复杂。他回顾了NOACs相较于华法林的优势,特别是在显著降低颅内出血风险方面。同时,他也指出了NOACs在老年人中剂量选择的现实挑战,认为尽管指南推荐全剂量,但临床实践中低剂量应用普遍,且部分研究支持低剂量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王教授重点介绍了基于持续监测房颤负荷的“个体化导航式”抗凝新策略,即仅在房颤负荷达到阈值时启动抗凝,有望在保证疗效的同时,最大限度降低出血风险和治疗负担。
王运红教授:基于衰弱分层的老年高血压精准降压策略优化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的王运红教授强调,衰弱是影响老年高血压管理决策的关键变量。她指出,在高龄老人中存在血压与死亡率的“反向关系”,即血压偏低可能预示着更差的健康状况。因此,降压策略必须基于衰弱程度进行分层。对于身体功能良好的老年人,可采取相对积极的降压目标(如<130/80 mmHg);而对于衰弱或超高龄(>80岁)患者,则应采取更宽松的目标(如<150/90 mmHg)。她引用了最新的RETREAT-FRAIL研究,该研究证实对血压已控制在较低水平(<130 mmHg)的衰弱高龄患者进行“降压药物减量”,并未增加不良事件风险,为老年高血压的“精简用药”提供了重要证据。
于雪教授:冠脉磁共振在老年冠心病诊疗中的应用

北京医院的于雪教授介绍了无对比剂冠脉磁共振(MRA)在老年冠心病筛查中的应用价值。她指出,MRA无放射性、无需含碘对比剂,对肾功能不全、对比剂过敏或冠脉钙化严重的老年患者具有独特优势。随着自由呼吸、压缩感知等新技术的应用,MRA的成像质量和扫描效率已显著提升。其团队的大样本单中心研究证实,MRA具有优秀的阴性预测价值,能够安全地排除严重冠脉病变。她展望,随着5T等超高场磁共振技术及人工智能算法的融合,MRA将在冠脉斑块性质识别、血流动力学评估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崔菊教授:从衰老测量到健康老龄化:临床实用“彭祖时钟”的探索与实践

北京医院的崔菊教授分享了其团队基于大型“彭祖队列”研究开发的“彭祖时钟”。该生理年龄时钟整合了临床常规检测、体能测试和人体测量学指标,比传统的组学时钟更具临床实用性与可解释性。研究证实,“彭祖时钟”测算的加速衰老与多种慢性病、功能下降及死亡风险显著相关,并能识别出传统心血管风险评分模型中的“低危高险”人群。更重要的是,该团队正在构建基于中国人群数据的、分年龄、分性别的“健康曲线”,旨在为个体化健康管理和精准延缓衰老干预提供科学参照系,推动从“一刀切”的参考值到“量身定制”的健康路径的转变。
王思教授:器官衰老的机制和干预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宣武医院的王思教授分享了其团队在器官衰老领域的系列前沿研究。通过对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的研究,他们揭示了卵巢衰老过程中存在细胞类型特异的抗氧化基因沉默,并定位了驱动衰老的“热点区域”。令人振奋的是,长期补充维生素C能够有效延缓甚至部分逆转卵巢的生物学年龄。另一项研究中,通过对间充质干细胞进行功能增强(编辑FOXO3基因)并全身输注,成功实现了老年动物多系统、多器官的系统性衰老延缓,其机制可能与重塑血液系统、降低全身炎症水平有关,为开发系统性抗衰老干预策略提供了新思路。
张苏丽教授:CD4+CD28null T淋巴细胞与心力衰竭

首都医科大学的张苏丽教授报告了一项关于免疫衰老与心力衰竭交叉领域的新发现。其研究聚焦于一类衰老相关的T细胞亚群——CD4+CD28null T细胞。研究发现,心衰患者体内此类细胞增多,且与针对β1肾上腺素能受体的自身抗体(β1-AR-AAb)水平密切相关。她的团队首次揭示,β1-AR-AAb可通过激活T细胞上β1受体的非经典GI信号通路,诱导CD28分子通过“巨胞饮”方式内吞降解,从而导致该类毒性T细胞的形成。这一发现为理解自身免疫如何驱动免疫衰老并参与心衰病理进程提供了全新的分子机制。
杨伟教授:老年双C(CVD和COPD)共病诊疗进展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的杨伟教授聚焦于老年患者中极为常见且相互影响的“双C”共病,即心血管疾病(CVD)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他指出,两者共享相似的病理生理基础,如系统性炎症,并会形成恶性循环,显著增加不良事件风险。他系统梳理了两种疾病在症状、诊断上的鉴别要点,并详细阐述了共病状态下的药物治疗策略,强调了心肺共管的重要性。例如,在COPD患者中应优选高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而在CVD患者中则需谨慎使用某些可能影响心率或心律的支气管扩张剂,真正实现以患者为中心的多学科综合管理。
结语
本次老年心血管病论坛,以前沿的科学发现为引领,以复杂的临床问题为导向,深入探讨了从衰老生物学到临床个体化决策的全链条议题。论坛传递出一个清晰的信号:面对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挑战,老年心脏病学正从传统的单病诊疗模式,向着一个整合衰弱评估、生物学年龄、多病共管的全新范式迈进。通过多维度、跨学科的协同创新,一个更精准、更具前瞻性的老年心血管健康管理新时代正在到来。
-END-
专业的心血管医生学术交流平台


版权及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发表内容知识产权归属医谱平台、主办方以及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未经许可,禁止进行复制、传播、展示、镜像、转载、摘编等。经授权使用,须注明来源,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发表留言
暂无留言
输入您的留言参与专家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