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W-ICC/AHS.25 | 肿瘤心脏病学论坛:从指南到AI,多维策略应对心血管毒性新挑战

浏览量:1185

 

第36届长城心脏病学大会暨亚洲心脏大会2025期间,“肿瘤心脏病学论坛”专场成功举办。论坛分上下两节,由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夏云龙教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张梅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胡舜英教授、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刘迎午教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祖凌云教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马景涛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张海涛教授及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邵群教授等国内知名专家联袂主持。与会专家围绕肿瘤治疗相关心血管毒性(CTX)的最新进展、指南解读、前沿研究及多学科管理,进行了系统性的阐述与深入探讨。

 

钟久昌教授:肿瘤高血压研究新进展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的钟久昌教授首先对肿瘤高血压这一新兴交叉学科的进展进行了综述。他指出,高血压与肿瘤存在共同的危险因素和病理生理通路,而抗肿瘤治疗(尤其是靶向药物和免疫治疗)本身亦可导致或加重高血压。他深入剖析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抑制剂等药物诱发高血压的分子机制,并强调了肿瘤相关肾损伤在其中的重要作用。他倡导,应对肿瘤高血压进行系统性管理,建立多学科协作模式,实现对患者心、肾、肿瘤的多重保护。

 

伍伟锋教授:ICIs相关心肌炎临床诊治的再思考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伍伟锋教授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相关心肌炎这一“罕见但致命”的并发症进行了深度再思考。他指出,ICIs心肌炎的本质是免疫耐受被打破后,T细胞介导的对心肌细胞的攻击。他通过病理分析强调,其诊断金标准仍是心内膜心肌活检,而心脏磁共振(CMR)可作为重要的无创诊断工具。他还分享了基于风险评分系统对患者进行早期预警的经验,并强调一旦确诊,必须立即停用ICIs并启动大剂量激素冲击治疗,这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

 

姜馨教授:肿瘤相关心功能不全的诊断与处理

陕西省人民医院的姜馨教授系统阐述了肿瘤治疗相关心功能不全(CTRCD)的诊断与管理。她强调,“预防胜于治疗”是核心理念,所有患者在抗肿瘤治疗前都应进行全面的心血管风险分层。她详细讲解了基于超声心动图射血分数(LVEF)和全局纵向应变(GLS)的CTRCD诊断标准,并提出了基于患者基线风险的个体化监测策略。对于已发生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应在肿瘤科与心内科医生的共同决策下,权衡利弊,适时启动心脏保护性药物,并在必要时调整抗肿瘤方案。

 

邵群教授:《肿瘤相关高血压整合管理中国专家共识》解读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邵群教授对最新的《肿瘤相关高血压整合管理中国专家共识》进行了解读。他指出,该共识的核心目标是保障抗肿瘤治疗的顺利进行,避免因血压问题导致治疗减量或中断。他详细解读了共识推荐的降压药物选择策略,强调应优先选择对肿瘤预后有潜在益处或中性的药物(如ACEI/ARB),同时需警惕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对于难治性高血压,共识推荐采用“阶梯式交替增量法”,逐步调整降压与抗肿瘤药物剂量,实现平稳过渡。

 

张梅教授:《无创性影像学技术评估肿瘤治疗相关心血管毒性的临床应用指南》解读

在论坛下半场,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的张梅教授深度解读了无创影像学在CTX评估中的应用指南。她强调,超声心动图是基线评估和常规监测的首选工具,其中GLS是比LVEF更早、更敏感的亚临床心功能损伤指标。心脏磁共振(CMR)则在心肌炎诊断和心肌组织学表征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她系统梳理了不同影像技术在心功能不全、心肌炎、冠状动脉疾病、瓣膜病、心包疾病等各类CTX中的应用价值与推荐流程,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清晰的影像学检查“路线图”。

 

刘莹教授:肿瘤心脏病学AI大模型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刘莹教授展示了人工智能在肿瘤心脏病学领域的革命性应用。面对纷繁复杂的风险评分、个体化监测流程及药物相互作用,临床医生面临巨大的知识挑战。她介绍了其团队与华为合作开发的国内首个肿瘤心脏病学AI大模型。该模型能够自动抓取电子病历数据,一键完成多维度风险评分,实时预警心血管毒性风险,并提供基于指南的个体化监测与治疗建议。这一创新工具,为实现肿瘤心脏病学管理的标准化、同质化和智能化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公永太教授:加氏乳杆菌预防伊布替尼诱导的房颤发生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公永太教授分享了一项极具创新性的基础研究。BTK抑制剂伊布替尼是血液肿瘤的常用药,但其诱发房颤的副作用限制了其应用。他的团队发现,伊布替尼能够引起肠道菌群失调,特别是导致有益菌加氏乳杆菌的显著减少。进一步研究发现,加氏乳杆菌的减少导致其代谢产物丁酸盐的水平下降,从而加剧了心房肌细胞的氧化应激与凋亡,最终诱发房颤。令人振奋的是,在动物模型中,外源性补充加氏乳杆菌或丁酸盐,能够完全预防伊布替尼诱导的房颤发生。这项研究揭示了“肠-心轴”在药物心脏毒性中的重要作用,并为预防伊布替尼相关房颤提供了极具前景的“益生菌”新策略。

 

赵志强教授:心肌活检在肿瘤心脏病学中的应用进展

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的赵志强教授最后强调了心内膜心肌活检(EMB)在肿瘤心脏病学中的“金标准”地位。他指出,尤其对于高度疑似ICIs相关心肌炎的患者,EMB能够提供最终的病理学诊断,明确炎症浸润的类型和程度,从而指导免疫抑制治疗的强度与时程。他分享了其中心通过创新的经肘静脉路径进行心肌活检的经验,该技术创伤更小、安全性更高。他强调,对于临床诊断困难、病情危重的疑难病例,应果断进行心肌活检,以实现最精准的诊断与治疗。

 

结语

 

本次肿瘤心脏病学论坛,通过两节共九位专家的精彩讲座,为与会者呈现了一场关于肿瘤心脏病学全流程、多学科管理的学术盛宴。论坛传递的核心信息是,随着肿瘤患者生存期的不断延长,心血管毒性的防治已成为改善其总体预后的关键一环。从指南的规范化指引,到AI的智能化赋能,再到“肠-心轴”等全新机制的探索,一个更加精准、 积极和整合的肿瘤心脏病学管理新时代已经到来。

 

-END-

专业的心血管医生学术交流平台

医谱APP
点击下载
医谱学术
点击关注

版权及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发表内容知识产权归属医谱平台、主办方以及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未经许可,禁止进行复制、传播、展示、镜像、转载、摘编等。经授权使用,须注明来源,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图片

表情

发表留言

暂无留言

输入您的留言参与专家互动

2
评论
收藏
分享
Copyright©2024 远大康程 京ICP备1400585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