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W-ICC/AHS.25 | 心血管健康教育与管理论坛精华速递

第36届长城心脏病学大会暨亚洲心脏大会2025期间,“心血管健康教育与管理”论坛由健康体检与管理杂志社陈刚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胡荣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芦燕玲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盛瑾教授担任主持,并由北京大学武阳丰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杜昕教授、江苏省人民医院王连生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徐磊教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徐通达教授分别就相关议题进行学术分享。
武阳丰教授:国内外低钠盐最新应用指南解读与比较

低钠盐已被纳入多个国内外权威指南。北京大学武阳丰教授对低钠盐在国内外最新指南中的纳入情况与应用建议进行了解读。武教授谈到,《2024中国高血压指南》指出肾功能良好者可以推荐选择低钠高钾盐;《2024欧洲高血压指南》建议对于有高血压但无中重度慢性肾病(CKD)且每日钠摄入量较高的患者,建议每日增加0.5~1.0克的钾摄入量,具体可使用富钾低钠盐(75%氯化钠和25%氯化钾)替代普通食盐,或通过摄入富含水果和蔬菜的饮食来实现;《2025美国高血压指南》推荐则更为积极,该指南提到,对于成年人,无论有无高血压,富钾低钠盐有助于预防和治疗高血压,尤其是那些钠摄入主要是通过家庭制作或调味食物的人,但除外有慢性肾脏疾病或使用减少钾排出药物的人,后者应检测血钾。武教授强调,越晚出台的指南对补钾的态度越积极,这反映出国际共识的演变。
此外,《世界卫生组织低钠盐使用指南》提出如果使用食盐,建议用含有钾的低钠盐替代普通食盐,但只作为“有条件建议”,主要因为目前大部分证据来自中国研究,在其他国家的证据尚不充分。未来研究,需关注特殊人群如肾功能不全患者、心衰患者、孕妇和儿童中的证据补充。
杜昕教授: 心血管预防新形式-疫苗接种

紧随其后的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杜昕教授,她系统阐述了流感与心血管疾病的密切关系,以及疫苗接种在心血管预防中的重要作用。杜教授引用北京市的研究数据,强调心血管死亡与流感的流行强度有显著关系。
杜教授还详细介绍了其团队开展的PANDA II研究,该研究覆盖全国12个省份的164家医院,纳入7771名心衰患者。研究结果显示,对于急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出院前接种流感疫苗能够提高其生存率,并降低其在接下来1年内再次入院的可能性。因此,将流感疫苗接种纳入心衰患者日常管理中,或许能为这一高危人群提供一种普便适用、简单、有效、安全的治疗策略,惠及更广大的心衰人群。
除了流感疫苗,杜昕教授还谈到呼吸道合胞病毒疫苗、带状疱疹疫苗等对心血管患者的重要性。此外,疫苗接种是心血管疾病预防中的一项简单、经济且有效的干预措施,有望为我国心血管疾病防控开辟新的路径。
王连生教授:国人饮食生活习惯与心血管疾病风险临床研究

当前我国心血管疾病负担较重,人口老龄化和不良生活方式是重要影响因素。在冠心病的一级预防中,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至关重要。对此,江苏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王连生教授发表了《国人饮食生活习惯与心血管疾病风险临床研究》的演讲,分享了其团队在国人特有生活习惯与心血管健康关系方面的研究成果。
王教授介绍,其团队重点研究了喝茶、运动时间等国人特有习惯与心血管风险的关联。在饮茶方面,王教授说道,适量饮用绿茶对心血管具有保护作用。男性每周饮茶不少于4天(以中等浓度为宜)可降低冠心病风险,每天饮用1-4杯(每杯300毫升)绿茶效果显著。王教授特别强调,房颤患者并非完全不能喝茶,少量饮用淡茶对房颤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这与此前的普遍认知有所不同。
在运动时间选择上,王教授提出晚上运动对预防冠心病的效果优于早晨。研究表明,晚间运动能更有效地降低炎症指标,改善心率变异性,从而更大程度地降低心血管风险。值得强调的是,尤其要重视规律运动,与不运动相比,经常进行中等强度运动的人冠心病风险显著降低。
此外,王教授还介绍了其他有趣发现:养狗因需遛放,能增加主人活动量,有助于降低冠心病风险;而手机成瘾可能升高心血管疾病风险。这些研究揭示了国人特有的生活习惯与心血管风险之间的关联,为心血管疾病预防提供了个性化指导。
徐磊教授:磁共振平扫在冠脉的评估效果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徐磊教授发表了关于《磁共振平扫在冠脉的评估效果》的演讲。徐教授谈道,目前冠状动脉MRA主要应用于冠状动脉起源异常、川崎病、动脉瘤以及CABG搭桥术后的评价等,也可用于斑块和管腔狭窄的评价以及冠心病的诊断。
但是,冠状动脉MRA技术具有局限性,包括扫描时间较长且需要患者呼吸配合、空间分辨率低于冠脉CTA、对支架的可视性不佳,以及缺乏冠脉MRA图像后处理和分析方法的权威共识。
在总结中,徐教授提及虽然侵入性冠状动脉造影(ICA)和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仍是当前临床最常用的检查方法,但冠脉MRA因其无电离辐射和对比剂损伤的优势,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他认为,加速技术、伪影校正以及人工智能重建技术的进步,正推动冠脉MRA从科研向临床过渡,未来有望结合其他磁共振评价技术,为冠心病诊疗提供更全面的指导。
徐通达:基于风险的心衰一级预防管理

目前,我国心力衰竭患者数量已高达约1210万,且每年新发病例约300万,防治任务十分艰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徐通达教授根据心衰发展的不同阶段,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他提出,A阶段(有心衰风险)的核心在于控制传统危险因素,同时需关注健康生活方式;而B阶段(临床前心衰)虽无症状,但心脏结构已出现改变,对此阶段人群定期进行利钠肽检测和超声心动图筛查至关重要,以便早期干预;当进展至C阶段(症状性心衰)时,治疗将变得更为复杂。
徐教授还指出,最新的预防策略超越了传统风险因素,纳入了社会健康决定因素(如教育、社会地位)、慢性炎症、具有心脏毒性的药物(如某些化疗药)、以及遗传因素等非常规风险。他重点介绍了PREVEN方程这一多变量风险评估工具,其通过三步法整合了糖化血红蛋白、尿蛋白/肌酐比值等指标,能更精准地评估心衰风险。
在药物预防方面,徐教授强调,使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RB)类药物可以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其对心脏的保护作用已被证实;对于糖尿病患者,SGLT-2抑制剂被证实对预防心衰有显著益处;此外,司美格鲁肽这类药物在肥胖管理中也显示出减少心衰事件的作用。
总而言之,临床应充分认识心衰预防的重要意义,应将心衰防治关口前移,改变“重治轻防”的状况,合理分配医疗资源,有效减少心衰的发生,降低疾病负担。
-END-
专业的心血管医生学术交流平台


版权及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发表内容知识产权归属医谱平台、主办方以及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未经许可,禁止进行复制、传播、展示、镜像、转载、摘编等。经授权使用,须注明来源,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发表留言
暂无留言
输入您的留言参与专家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