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W-ICC/AHS.25 | 左心耳封堵论坛:从循证拓展到技术革新,全流程优化卒中预防策略

浏览量:2206

 

第36届长城心脏病学大会暨亚洲心脏大会2025期间,“左心耳封堵论坛”专场成功举办。论坛分上下两节,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朱文青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王群山教授、淄博中心医院李波教授、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宋治远教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周浩教授及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江立生教授等国内知名心血管病专家联袂主持。八位讲者围绕左心耳封堵(LAAC)的适应证拓展、一站式治疗、术后抗栓、影像学进展、器械创新、中国证据、临床争议、特殊人群应用及并发症管理等核心议题,全景式地展示了LAAC领域的最新循证进展与技术革新。

 

Jiangtao Yu教授:左心耳封堵适应证之我见

Catholic Medical Center Koblenz - Montabaur的Jiangtao Yu教授系统回顾了LAAC从2014年在中国起步至今的发展历程。他指出,LAAC的适应证正历经深刻演变。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指南因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的1A类地位及临床试验滞后,对LAAC推荐仍显保守(IIb类)。然而,美国心脏病学会(ACC)2023年指南已将其提升至IIa类,2025年的专家共识更是将消融后LAAC列为IA类推荐。Yu教授强调,2025年中国专家共识同样显著拓宽了适应证范围。他通过“租房”(抗凝)与“买房”(封堵)的生动比喻,阐明LAAC正从“不能抗凝”的无奈选择,转变为与抗凝并驾齐驱的卒中预防一线策略,其在肾功能不全及高龄患者中的原创研究亦证实了其降低卒中和出血的双重获益。

 

李毅刚教授:房颤导管消融联合左心耳封堵一站式治疗进展2025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的李毅刚教授分享了其中心逾2700例“一站式”治疗(房颤消融联合LAAC)的丰富经验。他指出,一站式治疗可使患者于术后6个月安全停用抗凝,显著降低76%的血栓栓塞风险和80%的大出血风险。OPTION研究的发布,为联合治疗的安全性(优于NOAC)和有效性(非劣于NOAC)提供了高级别循证支持。李教授团队的数据进一步证实,一站式治疗在超高龄、不同性别、心力衰竭及卒中二级预防等特殊人群中均表现出明确获益。他同时强调,脉冲电场消融时代,为避免器械电火花,宜采取“先消融,后封堵”的策略,并始终追求“零残漏”的完美封堵。

 

储慧民教授:心腔内超声在LAAC术应用进展

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储慧民教授团队黄明浩医师代表)介绍了心腔内超声(ICE)在LAAC中的革命性应用。他指出,ICE可完全替代食道超声(TEE),使手术在局麻下完成,避免了全身麻醉的风险,同时显著缩短手术时间、减少X线暴露及造影剂用量。其团队首创的“三轴六向法”扫描策略已写入中国专家共识。更具突破性的是,ICE指导下的“带栓封堵”策略,可在不干扰血栓的前提下,利用封堵器“囚禁”心耳内血栓,实现了LAAC从“预防”到“治疗”的重大跨越,其相关研究已证实了该策略的高度安全与可行性。

 

江立生教授:不同左心耳封堵器械的特性与创新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的江立生教授详细解析了主流LAAC器械的设计特性。他将器械分为“塞式”(如Watchman系列、LAmbre)和“盖式”(如LAmbre、LACbes)。他重点介绍了Watchman FLX Pro,其新增的含氟涂层可极大促进内皮化、减少器械血栓(DRT)。同时,他高度评价了国产LAmbre(安柯曼)封堵器,其独特的“郁金香”半封闭设计及卓越的顺应性,使其在处理“仙人掌”或“菜花型”等多叶、复杂心耳时具有显著优势。江教授总结,没有万能的器械,术者应根据LAA解剖特性,灵活选用“塞式”或“盖式”器械,以实现个体化精准封堵。

 

黄鹤教授:房颤左心耳封堵治疗:中国循证与实践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的黄鹤教授由刘育医师代表)展示了LAAC在中国的蓬勃发展与循证积累。他指出,中国LAAC技术虽起步稍晚,但发展迅猛,涌现了LAmbre、LACbes等一系列国产创新器械,其临床试验均证实了高成功率与有效性。中国在“一站式”治疗、ICE零射线指导、带栓封堵、肥厚型心肌病(HCM)及PCI术后患者等复杂领域进行了大量探索并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大型RECORD注册研究(n=3096)的数据,全面证实了LAAC在中国真实世界中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并显示中国指南在推动LAAC规范应用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王群山教授:CT 影像在左心耳封堵术中术后的应用进展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的王群山教授强调了CT在LAAC全流程中的核心价值。术前,CT以其高分辨率三维成像,精准评估LAA形态、尺寸,筛查血栓,其准确性已可媲美TEE;更重要的是,CT可精确规划房间隔穿刺点,实现与LAA长轴的完美同轴,这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术中,CT与DSA的融合影像技术,能够实时引导穿刺针和鞘管抵达预设靶点,极大提高了复杂解剖(如反“鸡翅型”)手术的效率和安全性。术后,CT在评估DRT、残余分流(PDL)及内皮化程度方面,比TEE更具敏感性,已成为术后随访的重要工具。

 

方咸宏教授:左心耳封堵术的共识与争议:如何权衡风险与获益?

广东省人民医院的方咸宏教授辨证地探讨了LAAC的共识与争议。他指出,共识在于LAAC的地位不断提升,2024年ESC指南已将外科LAAO升为I类,2023年ACC指南将LAAC升为IIa类。OPTION研究和SURPASS大型注册研究的阳性结果,为LAAC(尤其是一站式)提供了坚实的循证基础。而争议与焦点则集中在术后管理,特别是PDL和DRT。方教授强调,任何PDL均与不良预后相关,追求“零残漏”是终极目标。随着器械涂层技术(如Watchman FLX Pro)的进步,未来DRT的发生率有望进一步降低,LAAC的获益风险比将持续优化。

 

白元教授:LAAC在特殊患者人群中的应用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上海长海医院)的白元教授分享了LAAC在多种“特殊人群”中的应用经验。他通过生动的病例展示了LAAC的拓展应用:包括处理“出血与血栓”进退两难的带栓封堵患者;封堵外科切除术后仍导致卒中的残余心耳;为“不明原因栓塞(ESUS)”合并PFO的高龄患者进行“超前预防”封堵;以及为严重脊柱侧弯合并房缺、房颤的极低体重患者提供微创解决方案。白教授特别提醒,LAAC在瓣膜性房颤(如风心病)患者中应用需极其谨慎,其团队的初步探索发现术后血栓风险极高,不宜常规推荐。

 

柴大军教授:左心耳封堵常见并发症的识别与处理策略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柴大军教授系统总结了LAAC并发症的防与治。他强调,术中导管血栓多由ACT监测不力导致,必须严格执行抗凝标准化流程。空气栓塞则源于冲洗不严,需极度细致。心包填塞是介入手术的“天敌”,一旦发生,必须快速识别并果断行心包穿刺。对于术后DRT,需评估风险因素(如PDL、肾衰)并强化抗凝。柴教授还详细拆解了器械脱落的处理,强调必须严格遵守“PASS”原则(位置、锚定、尺寸、密封)进行植入,一旦发生脱落,应首选介入圈套器抓捕,并根据脱落位置制定万全的回收策略。

 

结语

 

本次左心耳封堵论坛,八位专家从指南循证、实战技术、影像融合、器械创新到风险管控,进行了全链条、多维度的深入研讨。论坛清晰地传递出一个信息:左心耳封堵技术正从高风险患者的替代选择,迅速演变为证据充分、策略优化的主流卒中预防方案。随着中国学者在“一站式”治疗、ICE应用及带栓封堵等前沿领域不断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证据,一个更精准、更安全、更高效的LAAC新时代正加速到来。

 

-END-

专业的心血管医生学术交流平台

医谱APP
点击下载
医谱学术
点击关注

版权及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发表内容知识产权归属医谱平台、主办方以及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未经许可,禁止进行复制、传播、展示、镜像、转载、摘编等。经授权使用,须注明来源,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图片

表情

发表留言

暂无留言

输入您的留言参与专家互动

2
评论
收藏
分享
Copyright©2024 远大康程 京ICP备1400585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