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动态| JACC:Lp(a)与心血管疾病
脂蛋白(a) (Lp[a])已被确定为不良心血管(CV)结局(包括心力衰竭)的新兴危险因素。然而,作为CV疾病途径,Lp(a)、心肌纤维化(间质性和替代性)与心肌重塑之间的联系尚不清楚。近期,JACC杂志发表了一项研究,通过心脏磁共振(CMR)T1 mapping、晚期钆增强以及心脏磁共振电影成像(cine CMR),探讨了Lp(a)水平与心肌纤维化之间的关系。
研究方法
该研究在动脉粥样硬化多民族研究(Multi-Ethnic Study of Atherosclerosis,MESA)受试者队列中,纳入于2010年进行了基线Lp(a)测量和T1 mapping以评估间质性心肌纤维化(IMF)的2040例参与者。Lp(a)作为连续变量(每对数单位)进行分析,并使用临床临界值30和50 mg/dL。在2826例参与者中,使用多元线性回归和逻辑回归来评估Lp(a)与心脏CMR测量的细胞外体积(ECV分数[ECV%])、原生T1时间和心肌瘢痕以及心肌重构参数之间的关系。
研究结果
-
Lp(a)水平的升高与ECV%的增长(每对数单位Lp[a];β=0.2%;P=0.007)和原生T1时间(每对数单位Lp[a];β=4%;P<0.001)相关。
-
在Lp(a)水平升高与较高的临床显著性IMF风险之间也观察到类似的关系,临床显著性IMF风险是由每对数单位Lp(a)的ECV%(OR: 1.20;95% CI: 1.04-1.43)和原生T1 (OR: 1.2;95% CI: 1.1-1.4)的预后阈值来定义的,分别等于30%和955 ms。表明Lp(a)水平升高与临床显著IMF的风险增加之间存在关联。
-
临床使用的Lp(a)临界值(30和50 mg/dL)与心肌瘢痕发生率增加相关(OR: 1.85;95% CI: 1.1-3.2, OR: 1.9;95% CI分别为1.1-3.4)。
-
较高的Lp(a)水平与左房扩大和功能障碍相关。
研究结论
Lp(a)水平的升高与亚临床IMF风险升高、心肌瘢痕患病率增加和左房重构相关联。也就是说,当Lp(a)水平升高时,亚临床IMF风险、心肌瘢痕患病率和左房重构的风险也会增加。这表明Lp(a)水平与这些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素之间存在关联。这些发现进一步支持了Lp(a)水平对心血管疾病风险的潜在影响。
参考文献
https://www.jacc.org/doi/10.1016/j.jacc.2023.10.016
降低Lp(a)浓度以减少心血管疾病的研究正在进行Ⅲ期临床试验。较高的Lp(a)可能与外周动脉疾病(PAD)、腹主动脉瘤(AAAs)和主要肢体不良事件(MALE)有关。近期,JACC杂志发表了相关文章,探索高Lp(a)水平及相应的LPA基因型与PAD、AAAs和MALE风险之间的关联。
研究方法
纳入来自哥本哈根普通人群研究(Copenhagen General Population Study)的108,146人。随访期间,2450例发生了PAD, 1251例发生了AAAs。在基线时患有PAD的个体中评估了MALE的风险,并在哥本哈根市心脏研究(Copenhagen City Heart Study)中心进行了重复评估。
研究结果
-
高Lp(a)与PAD和AAAs的风险逐步增加相关(趋势P<0.001)。对于Lp(a)水平≥99th百分位数(≥143 mg/dL,≥307 nmol/L)与<50th百分位数(≤9 mg/dL,≤17 nmol/L)的个体,多变量调整后PAD的HRs为2.99 (95% CI: 2.09-4.30),AAAs的HRs为2.22 (95% CI: 1.21-4.07)。
-
对于患有PAD的个体,相应的MALE发病率比为3.04 (95% CI: 1.55-5.98)。
-
Lp(a)每增加50 mg/dL(105 nmol/L),PAD的风险比为1.39(95% CI:1.24-1.56),AAAs的风险比为1.21(95% CI:1.01-1.44),这与观察到的风险比值分别为1.33(95% CI:1.24-1.43)和1.27(95% CI:1.15-1.41)一致。
-
在70至79岁的女性吸烟者中,Lp(a) <50th和≥99th百分位数者的绝对10年PAD风险分别为8%和21%,男性对应的值为11%和29%。对于AAAs,女性中相应的风险为2%和4%,男性则为5%和12%。
研究结论
在普通人群中,高Lp(a)水平使PAD、AAAs和MALE的发生风险增加2-3倍,如果能够通过降低Lp(a)的治疗方法来降低这些风险,那么就可以为预防这些疾病提供机会。因此,对于具有高Lp(a)水平的人群,及早采取措施降低Lp(a)水平可能有助于预防这些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https://www.jacc.org/doi/10.1016/j.jacc.2023.10.009
本文为医谱学术原创文章,转载请标注来源
- End -
关注我们
专业的心血管医生学术交流平台
版权及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发表内容知识产权归属医谱平台、主办方以及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未经许可,禁止进行复制、传播、展示、镜像、转载、摘编等。经授权使用,须注明来源,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发表留言
暂无留言
输入您的留言参与专家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