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聚话创新,一起向未来 —— 4月22-23日“第七届血管创新论坛”(VINNOVA2022)顺利召开

浏览量:2306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在十四五规划全面实施之际, 4月22日至23日,由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血管医学专委会、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血管器械分会、北京博瑞血管健康公益基金会主办,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血管外科承办的第七届血管创新论坛(Vascular innovation symposium China|April.2022, VINNOVA2022)如期举办,采用开放线上会议的方式隆重召开。

本届会议开设七大会场进行同步直播,在互联网云端齐聚了405名各领域专家,在66个专场,围绕457个讲题进行了精彩讨论。设置了创新示范、国家政策与绿色通道评审规程、专利与知识产权保护、动物实验设计与实施、血管疾病治疗、医工结合、大数据医疗、新技术与新材料、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医疗企业临床试验等专题内容。

与会讲者与听众足不出户,就可以全方位参与到这场不断激荡创新思想的行业盛宴中。本血管创新论坛累计直播时间达到150小时,联合五大媒体直播总体浏览量突破200万人次,累计观看超过8万小时,观看人数超过9万人。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推动一个国家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为响应中央号召贯彻《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血管创新论坛”围绕临床问题,搭建起学科交叉融合的平台,为促进中国血管外科原始创新的发展进行着积极探索。

本届血管创新论坛,邀请到了政府部门创新鼓励政策的制定专家,以及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专家,汇聚了长期在血管外科一线从事临床创新的老中青医疗专家,汇聚了在大学和科研院所致力于血管疾病基础和应用研究的生物医学和理工专业的专家,汇聚了在国内外医疗市场长期从事器材设备研发的优秀工程师和知名企业家。并围绕创新产品向临床转化的过程,邀请到从事动物实验、临床试验、数据分析,以及产品注册上市等多个环节流程的专家。

在讲题专场设置上延续了既往以临床问题为导向,促进跨专业、跨学科和跨行业交流的思想。采取了疾病分类、学科划分、主题讨论等多种专场设置方式,为来自医、工、创和政策制定方面的专家提供跨界讨论的平台。此外,大会专门设置了创新经验和头脑风暴等专场,为创新思想本身提供交流的场所。

本次大会开幕式由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郭伟教授主持。在开幕式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陈忠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王深明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王玉琦教授、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副秘书长刘义强先生、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姜峰先生、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刘亮主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忠镐院士,分别进行了热情洋溢的致辞。

本次论坛的参与嘉宾还包括中国医学装备学会侯岩理事长,中国医师协会血管外科分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血管外科学组副组长符伟国教授,中国医师协会血管外科分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血管外科学组副组长刘昌伟教授,四川大学国家生物材料中心王云兵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国家心血管病中心李卫教授,北京大学医学部生理与病理生理学系孔炜教授等。以及长期耕耘在血管外科一线的临床专家常光其教授、戈小虎教授、谷涌泉教授、李选教授、刘鹏教授、舒畅教授、吴丹明教授、辛世杰教授、翟水亭教授、张福先教授、张小明教授、赵纪春教授、邹英华教授等,和来自企业界的胡铁峰先生、孙丰伟先生、赵亦伟先生、张德元先生、訾振军先生等。

此次“血管创新论坛”一如既往地坚持分享和展示血管领域的创新思路、创新方法和创新成果。在4月22日上午的【主旨发言一】环节中,葛均波院士、侯岩教授、陈忠教授、王深明教授、符伟国教授、刘昌伟教授、张玮教授、孔炜教授、郭伟教授,分别就《中国心血管疾病治疗的创新之路与展望——中国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CCI)发展历程》、《中国医学装备发展创新的一点思考》、《DRG新政下如何更好的促进我国血管外科发展?》、《自体肾移植在复杂腹主动脉疾病治疗中的应用》、《Fabulous胸主动脉支架及PETTICOAT技术对远端动脉重构的影响》、《临床RCT 研究中相关血管狭窄程度的异质性问题》、《Will TCAR replace CEA? (TCAR将会取代CEA吗?)》、《主动脉瘤和夹层的早诊探索和用药思考》、《主动脉腔内修复创新器材:临床数据更新》等进行了精彩演讲。

【主旨发言二】环节,由舒畅教授、赵纪春教授、常光其教授,翟水亭教授、辛世杰教授、吴丹明教授、张福先教授、李选教授、谷涌泉教授,分别就《主动脉弓部病变的微创治疗取选》、《慢性胸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去分支手术入路和远端锚定血管选择》、《EVAR术后髂支闭塞的原因分析与处理》、《EVAR术后II型内漏的处理》、《多组学技术在大血管疾病生物标志物筛查与机制研究中的应用》、《从指南看静脉领域诊治理念变迁》、《完美中的瑕疵,纵览新型抗凝药物》、《C-ARM CT评价髂静脉压迫综合症》、《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治疗的进展看未来介入产品的走向》等话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主旨发言三】环节,由王云兵教授、李卫教授、郑玉峰教授、陈端端教授、张越凯先生、訾振军先生、胡铁峰先生,分别就《中国生物材料领域的颠覆性创新》、《如何在合规框架下加速创新产品临床试验》、《适用于血管微环境下的可降解金属材料研发》、《数字辅助主动脉介入诊疗决策的医学工程实现》、《创新破局 助力新生》、《新国际形式下,中国健康事业何去何从?》、《医疗器械创新的挑战和机会》等学术和行业的前沿观点进行分享。

除了高屋建瓴的主旨发言,4月22日开幕式结束后,其他会场也是亮点频出。在“主动脉瓣与升主动脉”专场,来自多个医疗及研究机构的专家和讲者包括:常光其、孙安强、杨剑、叶志东教授等,结合主动脉瓣与升主动脉区域复杂的血流动力学环境及动脉空间结构关系,介绍自己的创新经验和问题解决方案。其中多个讲题,包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孙安强教授的《主动脉根部运动对主动脉覆膜支架生物力学环境的影响》,西京医院杨剑教授的《3D打印指导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的精准治疗》,以及中日友好医院叶志东教授的《TAVR治疗主动脉瓣疾病的单中心总结》等,现场反响强烈。

“主动脉弓”专场是本次论坛的热门专场之一,在2个版块20个讲题里,既有基于现有器材实施开窗技术的话题,也有基于创新器材实施腔内治疗的话题,还有关于弓部腔内治疗并发症的思考。其中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周为民教授的《弓部机械原位开窗的体会》,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王利新教授的《通过仿真3D打印模型结合主动脉血管罗盘预测支架体外开窗准确性的实验研究》,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黄建华教授的《Castor支架结合预开窗支架治疗主动脉弓部动脉瘤》,以及解放军总医院郭伟教授的《基于创新器材的完全腔内主动脉弓置换术》等多个讲题,在讨论环节中掀起一个又一个小的热潮。

主动脉夹层是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的疾病,其治疗技术、预后分析一直临床研究的热点。在本次“主动脉夹层”专场的讲题中,既有理论创新的经验分享,比如解放军总医院葛阳阳的《主动脉夹层301分型临床应用》,也有远端破口诊疗策略的思考,包括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戈小虎教授的《B型夹层TEVAR后假腔逆向血流通道的相关问题探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戴向晨教授的《主动脉夹层远端破口的处理策略》,还有治疗技巧的深入分析,比如和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张健教授的《真腔闭塞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TEVAR治疗》,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庄晖教授的《主动脉夹层内脏区重建的陷阱》等。与会专家多角度的交流和探讨,不时激发出创新的思想火花。

针对静脉疾病,本次论坛,专门设置三个专场,包括“反流性静脉疾病”、“阻塞性静脉疾病”和“静脉滤器和支架”,将30多个相关讲题分类集中设置。三个会场的开场发言分别为,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郭平凡教授的《下肢CVD相关性PeVD的筛查,附2020ESVS 指南解答》、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赵渝教授的《关注提高下肢静脉血栓治愈率》和北京积水潭医院刘建龙教授的《六种可回收滤器应用Meta分析》。主题聚焦的讲题设置,激发起了临床专家的讨论热情。

血管创新论坛致力于打造医工结合、临床基础相结合、医疗机构与企业相结合的学术平台。为了便于学科之间跨界交流,论坛开设了两个直播厅,分设“数字医疗”、“人工智能”、“材料与工艺”、“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血管疾病基础研究”,以及“医生与人工智能”等专场。从宏观的循证医学证据到微观的机制探索,从最新医学材料学的发展到医学影像技术的进步,从医学科研专病数据库的建设到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等,来自医疗机构和科研院所的专家,不仅汇报了各自的研究成果和经验,也介绍了自己在跨界合作研究中的心得体会。

其中多个话题,包括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邹昊研究员的《人工智能在医疗中的应用前景》,北京朝阳医院的杨旗教授的《人工智能影像学对主动脉诊疗的技术推动》,上海交通大学涂圣贤教授的《深度学习在冠心病诊疗中的应用进展》,西南交通大学黄楠教授的《血管支架的现状、问题与方向》,南开大学赵强教授的《用于心血管修复再生的硝酸酯生物材料研究》,四川大学国家生物医学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王云兵教授的《血管器械创新—从实验室到临床》,北京大学郑乐民教授的《代谢与主动脉夹层》,复旦大学中山医院郭大乔教授的《多模态磁共振成像与机器学习在高危颈动脉斑块评估中的应用》,首都医科大学郭秀花教授的《基于眼底图像诊断微血管病变的AI产品研发方法》等,在在现场交流中得到与会专家的肯定,为开展新的合作打下基础。

在4月23日血管创新论坛的第二天,精彩仍然不断。在“创新政策和法规”和“专利申请与保护”的专场,参会专家围绕DRG时代以及公立医院绩效改革下血管外科发展等话题展开讨论,围绕在器械创新过程中的规范与安全进行讨论,并延伸出动物实验在医疗器械研发中关键作用的话题。

政策推动创新,创新的思想提出到最终产品的实现,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对相关法律法规的了解。在政策与法规解读专场,国家专利与复审和无效审理部的倪晓红女士,以《专利申请中的新颖性和宽限期问题》为题,为参会观众详细解释了专利申请的要点。邀请到九泰药械总经理李强先生做了《如何保证创新医疗器械成功注册上市》的讲座,为听众介绍创新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在血管外科疾病方面,23日的专场包括胸腹主动脉、弓上动脉、内脏动脉与髂内动脉、髂股动脉、膝下动脉以及血管畸形与血管通路等多种临床疾病诊疗专题题。专家讲者围绕手术技巧、循证医学证据以及并发症的管理展开讨论。

在胸腹主动脉疾病专场中,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的王伟教授的《胸腹主动脉瘤:我们该选择开放、杂交还是腔内?》讲题,解放军总医院贾鑫教授《WeFlow-JAAA腔内修复近肾与肾上腹主动脉瘤》的讲题,江苏省人民医院章希炜教授的《破裂AAA腔内治疗循证与指南》,北京医院李拥军教授的《腹主动脉瘤药物和基因治疗》,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姚陈教授的《EVAR术后髂支闭塞原因分析及处理策略》等诸多讲题,不断激发起参会专家的交流热情。

在弓上动脉、内脏动脉与髂内动脉疾病专场中,来自各地的医疗专家分享着诊治过程中创新经验和成果。包括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赵志青教授的《预置覆膜支架治疗侵及颅底的颈动脉体瘤》,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焦力群教授的《椎动脉狭窄/闭塞的创新治疗思路》,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陈兵教授的《基于泊肃叶测压指导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分析研究》等诸多讲题,几乎涵盖了该领域疾病诊疗的最新进展。

髂股动脉及膝下动脉疾病是一大类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疾病。具有丰富诊疗经验的临床专家,在论坛中积极分享创新经验,交流诊疗思想。讲题中不仅有反映了当前外周动脉疾病诊疗领域的热点的话题,如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纪东华教授带来的《下肢闭塞性病变技术演变及发展趋势思考》,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张韬教授的《下肢动脉钙化病变腔内方案选择》。也有临床专家在面对临床痛点时的思考,包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宣武医院的郭连瑞教授的《糖尿病足缺血诊治中的几个问题探讨》,以及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徐欣教授的《缺血性创面的膝下动脉开通意义》等。为解除患者病痛改善治疗结局,来自不同地域、具有不同风格的临床专家,在各自专场不断进行着思想碰撞和经验交流。

血流动力学研究为探索血管疾病规律提供了重要视角。本届血管创新论坛的一大亮点是可以看到有更多的临床专家和从事血流动力学研究的理工专家,在彼此交流深入合作。为了使大量讲题有充分的交流空间,血管动力学专场专设了两个版块的时间进行交流。其中讲题有来自医务工作者的视角,比如解放军总医院熊江教授的《主动脉疾病临床问题的功能学思考和实践》,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的方坤教授《计算流体力学分析B型夹层TEVAR术后肾血管血流及灌注》,华西医院袁丁教授的《从血流动力学初探运动模式对腹主动脉瘤进展的利弊》。也有来自大学和科研院所理工专家的观点,比如四川大学郑廷辉教授的《腹主动脉瘤破裂和瘤内流动形态的相关性分析》,复旦大学王盛章教授的《开窗技术与平行支架技术在治疗主动脉弓动脉瘤中的血流动力学研究》,以及太原理工大学李芬教授的《基于模块化内嵌分支支架治疗主动脉弓病变的个体化病例血流动力学特征研究》等。学科交叉融合,正在为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不断进步的影像技术,是提高血管外科诊疗质量的重要保障。本次创新论坛,为影像新技术和多模态与图像融合设置了专场讨论。讲题内容有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涂圣贤教授的《介入导管室心肌缺血与斑块易损性评估新方法的研究与临床验证》,有来自北京协和医院刘暴教授的《核磁BOLD技术在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评估中的应用》,以及来自解放军总医院王立军教授的《多模态影像重建对主动脉腔内修复技术的指导意义》等。诸多优质讲题的设置展现了最新影像技术的发展,展示了各地影像专家的创新探索。

医、工、创(孵化)和产业如何共创共赢?从临床研究到科技转化的难点和解决方案?中国血管外科领域创新的机遇和挑战?针对血管医生的创新实践和路径,医学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试验设计与评价等话题,在23日血管创新沙龙和临床试验设计和评价高峰论坛上,各方讨论嘉宾进行了激烈的头脑风暴。四个版块讲题的设置,为有志于从事医疗创新的专家,详细勾画出了创新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要点。

本次“血管创新论坛”,不仅是一场围绕血管创新进行思想碰撞与融合的大会,更是多种初具雏形的创新产品的成果展示大会。众多国内外企业利用这个平台,展示出自己最新的产品研发成果,其中由国内企业自主研发的主动脉腔内治疗器材。本次会议还发布了2021年度中国血管医学领域创新产品,共有11个项目及产品入选。

历时2天的2022 VINNOVA我们相聚云端,共同见证着血管创新思想在各地的生根发芽。2021年是硕果累累的一年,在政策的加持下,同道们的智慧与努力让众多创新项目走向市场,造福患者。正如郭伟教授在会中所言,医学创新是医院的事,也是科研院所的事,是政府的事,也是企业的事,是我们的事,也是你们的事。创新是国家的大事,让我们共同携手把创新当做公益事业,一起奔向美好的未来!

2022 创新力量持续闪耀,让我们拭目以待 2023 VINNOVA!

1
收藏
分享
Copyright©2024 远大康程 京ICP备1400585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