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荏苒,历久弥新——第九届血管创新论坛开启创新全链条发展

浏览量:1424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九”这个数字象征长久、圆满;也代表万物归一、万物起始,希望第九届血管创新论坛承载这份美好的寓意,汇聚各界的智慧和力量,共同开启血管医学领域新一年的创新之路。

 

开幕式现场

 

2024年4月20日,第九届血管创新论坛在北京如期举行盛大开幕式。会议由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血管医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血管器械分会、北京博瑞血管健康公益基金会、Annals of Vascular Surgery、Brief Reports and lnnovations 杂志、中国医学创新联盟共同主办。

 

今年的论坛将继续秉持“医学行业和医学模式创新”的理念,旨在传递行业领先技术,解读最新证据,开启前沿杂志绿色通道,举办创新成果转化大赛,打造成果转化平台;并致力于为临床专家、科研机构、政策制定者、产业领袖和投资界搭建一个密切互动的平台,以创新引领行业发展。 

 

开幕致辞

 

以新质生产力推动全行业创新链条的突破性发展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血管医学专委会主委、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血管器械分会会长、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郭伟教授致欢迎辞,他代表第九届血管创新论坛组委会向莅临本次会议的专家、同道表示热烈的欢迎。

 

新是各行各业的关键词,而血管创新论坛的目的就在于推动创新。首先,它是针对热爱创新的各行业人士的创新能力培训会议;其次,它是创客们分享思想、碰撞火花的平台;最后,我们希望它成为新器材、新疗法诞生的摇篮。这与传统的医学会议不同,会议内容涵盖了从创意到临床试验的整个创新链条。

 

创新不仅是个人或单位的事,更是整个行业、国家的需求。我们一直在推动创新,不仅希望会议规模扩大,更希望它能实实在在推动行业发展。医生不仅是临床专家,更应是问题的发现者、解决方案的提出者、临床证据的获取者和指南的撰写者。

 

从零到一的创新远比从一到一百难得多,但即使是一点点的创新,也能对行业产生巨大推动。再次感谢大家的支持,希望在这次会议中,大家能有所收获,生活愉快。

 

 

不畏艰难险阻,始终瞄准最前沿,谋求学科的发展进步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张晓旭政委致欢迎辞,他对长期以来各位专家给予的鼎力支持和大力协助表示衷心的感谢。血管创新论坛的团队在医学领域有着过硬的实力和突破性的成果,他们秉持创新精神,以创新的理念、精神和思路,谋求学科的发展进步。经过二十多年的不懈努力,他们在血管外科领域取得了重大成果,为中国和国际血管外科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的血管外科团队也是这样的团队,他们展现了拼搏进取的精神,不畏艰难、不畏险阻,始终瞄准最前沿,创造了今天的学术技术上的创新成果。他们是解放军总医院的标杆,有坚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人才济济、成果辈出。

 

现在正值北京的春天,是播种希望、期盼收获的季节。衷心感谢大会主席郭伟教授的邀请,祝愿我们的论坛朋友多多、收获满满。谢谢大家!

 

 

孜孜以求,激发创新火花,寻求创新发展之道

中国医师协会血管外科医师分会会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血管外科主任陈忠教授致辞,他表示血管创新论坛是我们血管科会议中最具特色的会议之一,其创办形式、内容和宗旨都令人称赞。

 

创新看似简单,无处不在,但真正的创新如产品、技术、模式或思想的创新,过程艰辛。郭伟教授在大会上的创新思维令人敬佩,他的全主动脉所有治疗方式的创新以及腔内治疗产品的推出,都体现了他的新思想和新思维。我很高兴参加创新论坛,每次参会都是学习和启发。希望每个人都能从论坛中汲取营养,激发创新火花。

 

如果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创新思维模式,我们的血管外科事业、医疗事业和中国都将强大。祝愿血管创新论坛越来越好、蒸蒸日上,中国血管外科事业更加辉煌。

 

 

发挥工匠精神,用心打磨创新产品,从源头解决临床问题

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血管外科分会会长、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符伟国教授致辞,并代表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对本次论坛的召开表示祝贺。他指出,血管创新在郭伟教授的带领下走过了一段坎坷历程,最终为填补国产人工血管的短缺做出了重大贡献。

 

血管外科正面临从传统手术到腔内治疗的转型,这也让我们接触到很多新器械和新疗法。创新源头来自临床问题的解决。随着创新频率的提高,各行各业都在不断升华,血管外科也展现出越来越多的优秀产品。我希望在本届血管创新论坛上,专家和企业朋友们能面对面交流,共同打磨出更好的产品。祝愿第九届血管创新论坛圆满成功,各位领导和专家收获满满。

 

 

创新孵化新产品和新技术,开启新世界的窗口

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西雅图VA医疗中心张玮教授致辞,他代表Annals of Vascular Surgery杂志对第九届血管创新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并欢迎大家莅临大会。

 

我们杂志在积极参与创新论坛的基础上,前两年创办了Brief Reports and Innovations子刊我们欢迎积极投稿和参与创新大会的年轻医生和有志于创新的朋友们,我们有优先通道来发表你们的想法。

 

郭伟教授是国内血管领域创新的引领者,他和他的团队不仅进行身体力行的创新,还为我们广大血管临床医生和科学家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为医工结合提供了机会或平台。同时,他们也为国内新型医疗器械走向世界开启了一扇窗口,为企业发现和孵化新产品,以及进一步转化提供了很多机会。

 

相信在座的以及没有到达现场的血管行业的医生“工程师”们,一定能够利用创新论坛这个平台创造出更好的产品。最后,我也希望可以尽自己的微薄之力,促进国产企业走向世界,做出自己的贡献。

 

 

以创新思维促进理论转化实践

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血管外科学组名誉组长、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王深明教授在致辞中提到,这是一个特殊的会议,不在于参加人数众多,而在于其质量和内涵,以及行业内大家的认可程度。

 

我认为创新论坛需要新的理论、观点、技术和治疗方法。我们在血管外科领域做了很多创新工作,这些新技术和新器材已在国内外广泛使用,得到了全球同行的认可。

 

来到这里,我们可以学习到创新的结果和创新思维的文化风范。我们需要更多的创新思维,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做出实用的东西。未来希望血管创新论坛可以采用更多方法和形式,为国内血管外科的发展做出贡献。

 

 

发挥各自所长,共同推动血管外科创新发展之路

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血管外科学组前组长、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王玉琦教授在致辞中表示,我非常荣幸能参加这届血管创新论坛。首先,我要对大会的顺利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

 

每个人的经历和背景都塑造了他们对世界的独特理解。例如,郭伟教授等人在血管领域的创新,都是基于他们多年的研究和实践。然而,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可能很难理解这些创新背后所付出的努力。

 

鲁迅曾说,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喜好和专长。在血管外科领域,我们也同样如此。不同的医生、不同的医院、不同的背景,都使得我们对血管疾病的理解和治疗方式有所不同。但无论如何,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为患者提供最好的治疗。

 

 

参照合理的标准,推广临床器械创新

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副秘书长杨晓芳女士在致辞中表示,医疗器械任务广泛,对于创新来说:首先,希望大家不要忽略团体标准的重要性,国家为鼓励创新,设立了团体标准,而团体标准在创新方面非常重要,希望大家能够重视;其次,不要忽略创新中法规的重要性。最终,希望各位专家学者能够基于标准,研发出更多的真正适用于临床的器械。

 

 

一路相伴,展望前行路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会长何振喜先生在致辞中提到,多年来,血管创新论坛的关注度一直很高,而且对血管外科的临床实践和学科建设都有重大贡献。经过九年的努力,血管创新论坛已成为推动创新和转化成果的品牌,对行业产生了广泛影响。各位专家教授都对血管创新论坛给予了高度评价。

 

目前,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虽还是“小兄弟”,但十年来的发展也是蒸蒸日上。相信未来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将陪伴血管创新论坛走过无数个春秋。

 

开幕式结束后,在主旨发言环节,葛均波院士陈忠教授、符伟国教授刘昌伟教授、张玮教授、郭伟教授、舒畅教授、辛世杰教授、常光其教授、赵纪春教授、张小明教授、李选教授分别就《艰苦医学创新路上的“离经叛道”》,《用创新的眼光看待“创新”》,《主动脉夹层远端治疗——Fabulous真实世界多中心数据回顾》,《国内首个基因治疗重度下肢缺血的Ⅲ期临床试验结果》,《颈动脉狭窄治疗的创新历程与未来展望》,《医学创新:路虽远行者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主动脉弓部分支重建器械研发及临床实践》,《主动脉夹层发生的年轻化与原因的浅析》,《通过自体肝肾移植技术加下腔静脉重建根治性切除下腔静脉平滑肌肉瘤》,《抗感染血管移植物研究进展》,《一种新的主动脉弓部开窗支架的研究和初步应用》,《非血栓性左髂静脉病变血流动力学研究》进行精彩演讲。

 

创新并非易事,每一个成功的创新背后,都充满了曲折和困难。我们需要有长期积累、不焦不躁的心态,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就。相信未来,我们的血管外科创新之路能够越走越光明,并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 End -

关注我们

专业的心血管医生学术交流平台

点击关注
医谱学术
点击下载
医谱app

版权及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发表内容知识产权归属医谱平台、主办方以及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未经许可,禁止进行复制、传播、展示、镜像、转载、摘编等。经授权使用,须注明来源,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图片

表情

发表留言

暂无留言

输入您的留言参与专家互动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Copyright©2018 远大康程 京ICP备1400585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