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C-WCC 2024:瓣膜介入新技术及国际结构创新专场亮点采撷

浏览量:1767

   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是近年来心血管介入领域发展最快速的方向之一。2024年6月29日,在第十八届东方心脏病学会议(OCC)和世界心脏病学大会(WCC)设立的结构性心脏病论坛上,来自全球各国专家们聚焦于结构性心脏病的治疗的国内外的研究和技术的不断突破,进行深度交流。近千人会场座无虚席,大家热情高涨,会场后方也站满了听众,成为最热门的会场之一,让我们一起回顾精彩瞬间和名家观点!

 

 

国内场

      首先是来自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陶凌教授,围绕“AVR瓣膜的耐久性及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的全生命周期管理”进行报告。陶教授指出,如今TAVR手术技术已趋成熟,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识别合适的患者以及术后全生命周期管理。陶教授提出四点终身管理策略,以优化患者预后。
策略一:精准评估适应症。TAVR的适应症逐渐扩展至年轻、低危患者,精准评估变得尤为重要。
策略二:保留冠脉通路。TAVR合并CAD的发生率高达27.8%-81.8%,冠脉闭塞不仅在术中发生,还可能在术后发生,30天死亡率高达40%-50%。Commissural alignment技术和BASILICA瓣叶切割技术等,可有效防止冠脉闭塞。
策略三:提高瓣膜耐久性。研究表明,TAVR相比外科生物瓣术后10年有更大开口面积和更低跨瓣压差,严重生物瓣膜功能障碍和生物瓣衰败率均低于SAVR,这完全打消了患者对瓣膜介入治疗的顾虑。
策略四:减少术中/术后并发症。TAVR术后脑卒中的比例为3%左右,术中脑保护装置不失为一种有效保护方法;同时应该通过优化操作来减少起搏器的植入率;通过主动脉造影定量分析方法来减少瓣周漏。
      最后陶教授强调,全生命周期管理至关重要,需兼顾术中安全与术后长期保障。 
      来自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周达新教授介绍了“单纯主动脉瓣反流TAVR新技术:NCPI及三明治法”周教授指出尽管TAVR最初主要用于主动脉瓣狭窄的治疗,但在中国,主动脉瓣反流的发病率实际上高于狭窄,但是,由于瓣环扩张、瓣膜无钙化点等解剖特点,单纯性主动脉瓣返流并未被纳入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的适应症。周教授团队提出的两项新技术——NCPI和三明治法,为TAVR在AR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
      周教授提出基于无冠窦支点法(NCPI)的PHASE原则,由“P”(Pivot,NCPI,以室间隔或无冠窦作为支点进行瓣膜释放)、“H”(High speed,快速稳定释放)、“A”(Anatomy,术前CT解剖评估,尤其是瓣环大小及室间隔突出点)、“S”(Slow,缓慢脱钩及撤出系统)、“E”(Echo,术中TEE超声仔细评估)五大部分构成。并进行实例演示,并总结核心技巧为:一气呵成,快速锚定,敏捷微调。
      随后周教授对经导管“三明治”瓣中瓣植入法进行了介绍,这项技术通过叠加两个瓣膜来提高手术的稳定性和成功率。在被动情况下,如果瓣膜被鼻锥带出去,并用第一个瓣膜进行支撑,进行“三明治”法。在主动情况下,第一个瓣膜被推至适当位置作为支撑点,随后叠加第二个瓣膜,从而实现更加精确的调整和控制,显著提高手术效果。这些新技术的推广将为更多患者带来福音,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

      来自广东省人民医院的罗建方教授介绍了一站式TAVR介入病例系列 ,进行了大血管一站式的相关病例分享。罗教授指出:主动脉是一个“整体器官”,主动脉瓣狭窄与主动脉疾病共存并不罕见。对于一些特殊病例,采用一站式综合治疗方法可能是可行且安全的。在治疗此类患者时,基于多学科团队(MDT)的决策和技术技能可能至关重要。

      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的王焱教授围绕“机器人辅助瓣膜介入技术”进行了报告。王教授团队已经完成国内第一例机器手在人体二尖瓣修复,并指出经导管二尖瓣修复手术机器人具有以下研究意义:

      1.提高手术精度和安全性,减少并发症:通过可量化的操作指令精确控制器械运动,确保手术执行一致性:系统操作安全边界的设置,可以减少术中并发症风险,保障患者安全。

      2.缩短学习曲线:通过机器人辅助手术系统,将复杂手术标准化简单化,大大缩短医生的学习曲线,从而让更多的患者尽快得到治疗,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3.辐射伤害降低:通过机器人辅助系统,术者可以在外控制室作摇杆,大大减少了医生的辐射暴露时间及潜在危害。

      4.远程医疗:结合高速网络技术远程指导或执行手术,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就近医治患者。

      5.临床智能化基础:在手术机器人平台基础上未来和物联网/微传感器,AI大模型等前沿技术结合,进一步提升临床基准成功率及效率,让更多术者和患者受益。

      王教授指出,在未来将继续提升机器手精准度,解决延迟问题,优化远程操作。

      除此之外,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的刘先宝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的尚小珂教授,武汉亚心总医院的苏晞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安贞医院的宋光远教授结合最新领域设备研发与突破性进展进行精彩汇报。

国际场

      首先由来自德国波恩大学医院创新心脏介入中心(Center of Innovative Interventions in Cardiology,简称CIIC)的主任,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心血管医学系的客座教授,巴西圣保罗大学INCOR心脏研究所的客座教授Eberhard Grube 教授围绕New TAVR valves“which,why,when”的主题进行了报告。会上他不仅对总结了当前TAVR人工瓣膜的研究进展,并且对下一代人工瓣膜提出了期望及要求。他指出下一代人工瓣膜应着眼于延长瓣膜寿命,保障冠脉通路,更加贴合于生理解剖,从而提升患者的生命周期。最后,他对当前新型研发的瓣膜进行了肯定,尤其是由中国制造的新型瓣膜给予了高度的赞扬。
      inQB8 Medical Technologies 的联合创始人之一Arshad Quadri 医学博士向我们介绍了一种新型MonarQ 经导管三尖瓣置换( TTVR )系统的独特设计。MonarQ 经导管三尖瓣具有独特的 BioDynamic 附着系统,利用并保留心脏的自然运动,将植入物固定在原生瓣叶上,分散收缩负荷,并在广泛的原生环大小范围内减少植入物周围的漏血。并且分享该设备的临床应用表现。他期望MonarQ TTVR 系统有望改变三尖瓣反流的治疗方式,为患者提供更好的生活质量。
      美国心脏病学院(FACC)会士侯东明教授经股动脉J-Valve系统进行了介绍。J-Valve™ 使用一种独特的锚定机制,将人工瓣膜固定在患者原有的瓣膜位置上,这有助于稳定植入物并减少漏血风险。此外,该系统的支架框架可以膨胀,适应不同的瓣膜环大小,从而提供更广泛的治疗选择。侯东明教授对该系统在大瓣环患者的治疗上表现尤其给予了肯定。
      除此之外,会上,德国科布伦茨和蒙塔鲍尔天主教联合医疗中心的心脏内科副院长余江涛教授,香港亚洲心脏病中心的主任林逸贤教授,台湾省台北市振兴医院的医疗副院长,国立阳明大学医学系部定教授,欧洲心脏学院(FESC)会士殷伟贤教授等领域大咖结合领域内最新型设备研发与突破进行精彩汇报。会场上人员热情高涨,气氛热烈,人头攒动,充满活力。

 

让我们共同期待结构性心脏病治疗领域的进一步发展,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未来!

 

关注我们
专业的心血管医生学术交流平台

医谱app

扫码或者点击图片下载

微信公众号

扫码或点击图片关注


版权及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发表内容知识产权归属医谱平台、主办方以及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未经许可,禁止进行复制、传播、展示、镜像、上载、下载、转载、摘编等。经授权使用,须注明来源,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图片

表情

发表留言

暂无留言

输入您的留言参与专家互动

50
评论
收藏
分享
Copyright©2024 远大康程 京ICP备1400585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