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Triluminate到中国智造:经导管三尖瓣修复(T-TEER)专场重磅发声
作者:贾梦露
国际标杆领航:TRILUMIANTE两年数据首发,TriClip治疗再添强证

会议伊始,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的胡晓鹏教授率先带来《三尖瓣反流突破性疗法TriClip循证更新:Triluminate Pivotal 2年结果(2025 ACC首发)》专题报告。这项由西达赛奈医疗中心Saibal Kar教授领衔、发表于《Circulation》的里程碑研究是首个比较有症状的重度三尖瓣反流患者群体接受T-TEER或优化药物治疗疗效的随机对照试验,1年随访结果显示T-TEER改善了受试者的KCCQ评分,显示出生活质量方面的获益。此次2025 ACC首发的2年结果证实:TriClip疗法无论对于器械组还是交叉组都是安全的;TriClip器械组患者三尖瓣反流(TR)程度和生活质量的改善持续至2年;在2年时,尽管对照组存在交叉,TriClip器械组心衰住院率依然显著降低。TriClip系统不仅可显著改善重度TR患者的反流程度与生活质量,更能实现长期安全性和有效性,为全球三尖瓣反流微创治疗树立新标杆。最后,胡晓鹏教授强调:“TriClip T-TEER 疗效持续、获益可期,期待中国大陆临床应用。”
本土创新突围:国产器械新秀,技术自主“破局”

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心内科主任王焱教授向大会系统性展示了国内首款经导管三尖瓣缘对缘修复系统,该系统为国产自主研发,具有“小半径三维多平面弯曲”能力、“1:1传动系统”和自动锁定机制,能实现单边及双边捕获。该产品已通过NMPA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是中国首款也是目前唯一完成大规模临床入组的经导管三尖瓣缘对缘修复器械,同时又是目前国内少数具有一鞘双瓣能力的产品之一。此外,王焱教授向大家分享了一例成功使用该系统完成的TEER病例,该59岁女性患者术前诊断为重度功能性三尖瓣反流(FTR4+),术后反流情况得到极大改善(FTR1+)。王焱教授表示:“这款国产创新器械性能良好,像这样的国产新器械、新技术已经帮助许多患者重获新生,我们很期待能有越来越多类似的国产创新器械和技术不断涌现并应用到临床中,让更多瓣膜疾病患者获益。”已有研究证实,国产三尖瓣修复系统应用安全有效,可显著减少重度三尖瓣反流,改善心功能。这项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方案",不仅填补了国内该领域介入治疗的技术空白,更为三尖瓣反流患者带来了治疗新选择。
创新方法学应用,实时引导无辐射:超声引导介入技术应用于T-TEER

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潘湘斌教授团队的王首正教授为大会带来了《超声引导下经导管三尖瓣缘对缘修复术》专题报告。王教授提到,真实世界使用最广泛的介入三尖瓣技术是T-TEER,而真实世界约70%的三尖瓣介入手术使用的器械为TriClip/PASCAL。在该专题报告中,王首正教授向大会详细介绍了超声引导下T-TEER的具体操作步骤:1.引导鞘送入到右房中部;2.送入CDS;3.调整CDS二段鞘的弯度;4.调整弹道;5.调整夹子位置到反流处;6.调整夹子方向;7.夹子下瓣;8.打开夹子,捕获瓣叶。
其中,王教授介绍了Septal Hugger现象,并分享了如何缓解Hugger的宝贵经验:1.向“L”方向旋转引导鞘“S/L”旋钮;2.顺时针旋转引导鞘。
此外,王教授详细分析了瓣叶难以捕获的具体原因及解决办法。当高度不够时,应当:1.减少引导鞘弯度,向“-”方向旋转“+/-”旋钮;2.适当回撤CDS二段鞘;当隔叶活动受限时,建议:1.仔细观察夹子和室间隔间有无瓣叶声影(小心向相反方向移动);2.夹子需要进入较深部位,紧贴室间隔上移捕获隔叶。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是首个开展纯超声引导T-TEER手术的中心,实现了T-TEER介入手术零射线的方法学创新,引领了国际前沿技术路径。阜外医院首创的无放射线经皮介入技术,通过单纯超声引导器械从外周血管进入心脏,远距离操作器械治疗心血管疾病,实现了“不开刀,无放射线,甚至在患者清醒状态下治疗心脏病”。该技术不但消除放射线等医源性损伤,而且提高了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将心脏手术从要到大城市、大医院找大医生做的“重大手术”转变成“门诊手术”,甚至“上门手术”,为医疗资源贫瘠的国家和地区解决了致命的可及性问题。
T-TEER应用进展与TR治疗策略选择

来自香港玛丽医院的林祥智教授向大会介绍了经导管三尖瓣缘对缘修复的应用进展。首先,林教授向大会介绍了经导管三尖瓣介入治疗的技术进展以及新增的临床证据。接下来,林教授详细报告了T-TEER和经导管三尖瓣置换术(TTVR)的优缺点。
林教授指出,T-TEER的优势在于:1.对多种病因的三尖瓣疾病是可行的(有注意事项);2.低血栓风险;3.ClED 装置被限制或发生功能障碍的可能性较低;4.出现新的传导缺陷的可能性低;5.理论上出现急性右室后负荷不匹配的风险较低。T-TEER的劣势如下:1.单瓣叶夹持(~2.6-7%);2.残留TR>2+(~12-48%);3.需要术中影像。
而TTVR的优点在于:1.适用于多种病因的三尖瓣疾病(包括ClED相关的三尖瓣反流)2.适用于多种瓣叶形态;3.适用于较大的对合间隙;4.适用于极重度TR;5.残留TR>2+的比率较低(~0-4%)。TTVR的缺点如下:1.设备血栓形成(在2年随访期间高达32%);2.需要植入新的起搏器(~8-15%);3.大出血(~11-17%)。
此外,林教授逐步分析了重度三尖瓣反流治疗方案的策略选择和决策过程。林教授指出,除了科学因素外,时机考虑可能发挥关键作用。最后,林祥智教授强调:“干预时机至关重要,是患者结局的关键。”
CIEDs相关三尖瓣反流TEER的临床数据及应用经验

来自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的陈样新教授介绍了CIEDs相关三尖瓣反流TEER的临床数据及应用经验。植入式心脏电子器械相关(CIEDs-related)三尖瓣反流是临床高发问题(11-30%),CIEDs引起的三件瓣反流机制主要分为三类:
1. 植入相关:(1)瓣下结构缠绕;(2)瓣叶穿孔或撕裂;(3)瓣叶压迫或粘连:发生概率~14%,常见于隔叶。
2. 器械相关:(1)电极导致的感染性心内膜炎;(2)电极拔出过程中瓣叶撕脱;(3)瓣叶及瓣下结构纤维化。
3. 起搏相关:非生理性起搏。
明确导线与TR是否存在因果关系有助于制定合理手术策略,CIEDs植入术后TR-TEER手术策略具体如下:
1. 如果CIEDs只是“旁观者”(CIEDs-associated)
(1)CIEDs并不直接导致TR,既不在夹持区、也不影响导管操作,采取常规策略即可;
(2)TEER尤为适合后-隔交界病变及中央型反流的情况;
(3)三尖瓣夹的选择取决于瓣环解剖、反流位置和对合间隙。
2. 如果CIEDs导致TR(CIEDs-related)
(1)使用TEER系统或额外使用可调弯鞘将瓣叶与起搏导线游离;
(2)起搏导线推送至交界或两夹之间也是可行策略;
(3)新植入导线也可考虑电极拔出。
陈样新教授指出,Triluminate Pivotal RCT研究与bRIGHT真实世界临床循证均提示,无论有无CIEDs,使用TriClip系统行T-TEER后,TR均显著降低,1年TR≤2+比例超过70%,且患者生活质量及心功能显著改善。此外,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完成TriClip在中国大陆的首例使用,应用结果证明了CIEDs相关三尖瓣反流同样“可夹可治”。
本专场汇聚北京、厦门、广州、香港等地顶尖专家,既呈现了从国际最新循证到国产自主创新的完整技术链条,也凸显了中国在结构性心脏病领域的全域协作能力。与会专家一致认为,随着TriClip等国际技术的本土化落地、国产器械的快速崛起,以及超声引导介入技术的推广普及,中国三尖瓣介入治疗已进入“快车道”,未来将加速迈向规范化、普惠化、精准化的新阶段。

扫码观看大会直播
- End -
关注我们
专业的心血管医生学术交流平台


医谱学术
点击下载
医谱APP
点击下载
版权及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发表内容知识产权归属医谱平台、主办方以及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未经许可,禁止进行复制、传播、展示、镜像、转载、摘编等。经授权使用,须注明来源,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发表留言
暂无留言
输入您的留言参与专家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