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W-ICC/AHS.25 | 主动脉瘤与主动脉夹层介入论坛:从指南基石到技术前沿,多维策略应对复杂主动脉病变新挑战

第36届长城心脏病学大会暨亚洲心脏大会2025期间,“主动脉瘤与主动脉夹层介入论坛”成功举办。论坛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曾和松教授、广东省人民医院罗建方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贺晓楠教授等国内大血管领域的领军专家联袂主持。论坛上半场聚焦指南精粹与实践基石,深入解读了最新国际指南的核心更新,并系统探讨了主动脉夹层的发生机制、复杂壁间血肿的临床转归及腔内治疗的并发症防治。下半场则以“技术前沿与焦点辩论”的形式,围绕极具挑战性的“体外/体内开窗”技术展开了激烈交锋,充分展现了我国主动脉介入领域在规范化诊疗与技术创新上的深度思考与前沿探索。
晋军教授:国际主动脉瘤/夹层腔内治疗最新指南解读:核心更新与共识

新桥医院的晋军教授对2024年ESC主动脉疾病诊疗指南的核心更新进行了权威解读。他指出,新指南在腹主动脉瘤(AAA)筛查方面更加精准,将推荐人群聚焦于65岁以上有吸烟史的男性,体现了从“广泛筛查”到“精准定位”的理念转变。对于慢性B型夹层形成胸腹主动脉瘤的复杂情况,指南明确推荐采用分支或开窗支架技术。此外,指南首次将主动脉提升至“器官”的系统性高度进行考量,并对创伤性主动脉损伤(TAI)的腔内治疗(TEVAR)给予了更高级别的推荐。晋教授还分享了处理内漏的“LADIES”原则及全填充(LADIES)等新技术,强调了预防与积极处理内漏对于改善远期预后的重要性。
吴文辉教授:主动脉夹层的发生机制和干预靶点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的吴文辉教授从基础医学的视角,系统阐述了主动脉夹层的复杂发生机制。他强调,其核心病理生理改变是主动脉中层的退行性病变,涉及平滑肌细胞的凋亡与表型转化,以及细胞外基质的降解。报告深入分析了遗传因素(如马凡综合征、Loeys-Dietz综合征相关基因突变)与获得性因素(如高血压、衰老、炎症)如何通过影响TGF-β、血管紧张素II等信号通路,最终破坏主动脉壁的结构完整性。吴教授还介绍了靶向平滑肌细胞凋亡、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抗炎治疗等潜在的药物干预新靶点,为主动脉夹层的预防与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王效增教授:复杂主动脉壁间血肿的临床转归

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的王效增教授聚焦于临床处理棘手的复杂主动脉壁间血肿(IMH)。他指出,IMH是一种潜在的危及生命的疾病,其转归多变,可完全吸收,也可进展为典型夹层、主动脉瘤或破裂。他强调,主动脉壁最大厚度(>11mm)、最大直径(>45mm)、持续性疼痛、合并溃疡样病变(ULP)及胸腔积液是预示不良预后的高危特征。王教授特别提醒,对于IMH的影像学评估需在一个月内密切进行,并指出新指南已放宽了对复杂B型IMH(如厚度>20mm)进行腔内修复的指征,但支架尺寸的选择需更为审慎,避免诱发新的破口。
谢年谨教授团队:主动脉腔内隔绝术围术期常见并发症:预警、处理与预防策略

广东省人民医院的谢年谨教授的报告由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刘杰教授代为汇报,系统总结了主动脉腔内隔绝术(TEVAR)围术期并发症的管理策略。报告强调,严格的血压与心率控制是贯穿始终的核心。对于最令人担忧的脊髓缺血(SCI),报告提出了通过优化血压管理、预防性脑脊液引流等综合措施进行防治。此外,报告还详细讨论了术后植入后综合征(PIS)、支架感染、急性肾损伤及瞻望等并发症的鉴别诊断与处理原则,强调了“严于术前,精于术中,勤于术后”的全程管理理念对于保障患者安全至关重要。
焦点辩论:体外/体内开窗技术——拓展适应症抑或审慎前行?
论坛下半场围绕一例超适应症主动脉弓部病变的治疗选择,就体外/体内开窗技术的应用展开了激烈辩论。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王慧勇教授和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王宝珠教授为代表的正方认为,对于外科手术禁忌或高风险的复杂弓部病变患者,开窗技术是拓展微创治疗边界、“给予患者一条活路”的必要选择。随着3D打印、影像融合等技术进步,手术精准度与成功率已显著提升。以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马强教授和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钱德慧教授为代表的反方则持审慎态度。他们指出,开窗技术目前仍缺乏长期、大样本的循证医学证据,内漏、分支血管闭塞等风险犹存。更重要的是,该技术涉及医疗器械的“超说明书使用”,存在法律与伦理风险,应严格限制其应用,建立规范化的准入、培训与登记制度,并优先考虑已有标准化分支支架的方案。




本次论坛不仅系统梳理了主动脉疾病领域的最新指南与核心概念,更通过一场高水平的辩论,深刻揭示了临床实践在面对复杂挑战时,在技术创新与风险管控之间寻求平衡的现实困境。与会专家的共识是,主动脉疾病的治疗正迈向个体化与精准化,任何新技术的应用都必须建立在严格的患者筛选、充分的术前规划、多学科团队协作以及审慎的风险评估之上,唯有如此,才能在不断拓展治疗边界的同时,真正确保患者的最大获益。
-END-
专业的心血管医生学术交流平台


版权及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发表内容知识产权归属医谱平台、主办方以及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未经许可,禁止进行复制、传播、展示、镜像、转载、摘编等。经授权使用,须注明来源,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发表留言
暂无留言
输入您的留言参与专家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