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W-ICC/AHS.25 | 心血管重构论坛:从靶点发现到生物制造,多维解析重构机制与干预新策

浏览量:614

 

第36届长城心脏病学大会暨亚洲心脏大会2025期间,“心血管重构论坛”专场成功举办。论坛分上下两节,由广州医科大学余细勇教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徐明教授雷桅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邹云增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钟久昌教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杨欣教授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曹春梅教授等国内基础研究领域知名专家联袂主持。与会专家围绕心血管重构这一核心病理生理过程,从新靶点发现、代谢调控、遗传疾病模型到生物信息学与生物制造,进行了系统性的前沿进展阐述。

 

齐炼文教授:基于“临床—基础—临床”的心血管靶标发现与药物研发

沈阳药科大学的齐炼文教授强调,临床是发现创新药物的最重要场所。他指出,心血管疾病的治疗需要源自中国学者原创的靶点和方案。其团队通过“临床-基础-临床”的研究闭环,在大规模临床样本中发现,一个名为Neu1(神经氨酸酶1)的靶点活性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密切相关。Neu1如同“剪刀”,通过切除糖蛋白末端的唾液酸,深刻影响蛋白功能。基于此,团队从老药新用、天然产物和新化合物三个赛道并行开发Neu1抑制剂,其中部分候选药物已进入临床前或临床研究阶段,有望为心血管疾病治疗带来全新的“中国方案”。

 

胡新央教授:FMO2调控心血管重构的作用机制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的胡新央教授系统介绍了其团队发现的含黄素单加氧酶2(FMO2)在心血管重构中的多重调控作用。他指出,FMO2在心肌梗死后表达显著下调,而恢复其表达则能发挥强大的心脏保护作用。机制研究发现,FMO2通过四个不同通路调控心血管重构:在成纤维细胞中,它通过抑制Smurf2通路抵抗纤维化;在心肌细胞中,它通过催化二硫键形成、稳定内质网功能来抑制凋亡;在压力超负荷心肌肥厚中,它通过维持线粒体-内质网偶联(MAM)的稳态来发挥保护作用;在血管内皮细胞中,它则通过调控N-乙酰鸟氨酸代谢和Notch信号通路来促进血管新生。

 

李玉琳教授:心力衰竭治疗新见解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的李玉琳教授分享了其团队在肥厚型心肌病(HCM)分子分型与治疗新策略方面的突破。她指出,传统的HCM分型未能反映其内在的分子异质性。其团队利用蛋白质组学,首次将梗阻性HCM患者分为两个新的亚型:S型(严重型)和M型(中等型)。S型患者临床表型更重、预后更差,其核心分子特征是心肌细胞的脂肪酸氧化和氧化磷酸化通路显著下调。基于此,他们通过药物筛选,发现一种能激活脂肪酸氧化的药物可以有效逆转S型HCM的病理表型,为HCM的精准治疗提供了新的分子分型依据和潜在的治疗靶点。

 

胡士军教授:人心脏类器官用于遗传性疾病研究

苏州大学的胡士军教授展示了利用人心脏类器官模型研究遗传性心脏病的最新进展。他指出,类器官技术能够更好地模拟人体器官的复杂性,弥补传统细胞和动物模型的不足。其团队利用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来源的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成功构建了能重现疾病表型的心脏类器官。通过对该模型的深入研究,他们揭示了肌钙蛋白T(TNNT2)突变导致DCM的新机制:突变的TNNT2无法正常结合14-3-3蛋白,导致游离的14-3-3蛋白异常激活ROCK信号通路,进而引发线粒体过度分裂和能量代谢障碍,最终导致心肌细胞功能不全。

 

闫文俊教授:心脏淋巴管退化性病变与HFpEF

在论坛下半场,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的闫文俊教授提出了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HFpEF)的一个全新发病机制。他指出,与HFrEF中淋巴管代偿性增生不同,HFpEF患者的心脏淋巴管网络呈现退化性病变,导致淋巴引流功能障碍。机制研究发现,HFpEF模型中淋巴管内皮细胞的支链氨基酸(BCAA)分解代谢受损,这会抑制VEGFR-3信号通路和糖酵解,从而导致淋巴管退化。重要的是,通过基因干预恢复BCAA分解代谢或促进淋巴管新生,能够有效改善HFpEF的舒张功能障碍,提示靶向心脏淋巴管稳态是治疗HFpEF的潜在新策略。

 

宋勇峰教授:甲状腺功能与心血管代谢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中心医院的宋勇峰教授深入探讨了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亚甲减)的心血管危害与干预策略。他指出,我国亚甲减患病率高达13.95%,其诊断标准沿用欧美数据可能存在过度诊断。其团队研究证实,促甲状腺激素(TSH)本身,独立于甲状腺激素,即可直接促进肝脏胆固醇合成。更重要的是,他们通过长达十年的随机对照试验首次证实,对亚甲减患者进行左甲状腺素替代治疗,能够将心血管事件风险降低35%,全因死亡风险降低33%,为亚甲减的干预治疗提供了强有力的循证医学证据。

 

王秀杰教授:从生物信息学迈向生物制造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的王秀杰教授展示了从生物信息学到生物制造的跨越式创新。她指出,AI算法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已日益深入。其团队利用AI技术,开发了基于六轴机械臂的3D生物打印平台,能够打印出具有血管网络、可长期存活并同步搏动的心肌组织。此外,他们还创建了一种可自组织形成多胚层、多器官前体(包括搏动的心脏结构)的“类胚体”(Humanoid)模型。这些前沿的生物制造技术,为体外构建复杂的器官模型、进行药物筛选和疾病研究开辟了全新道路。

 

余路阳教授:蛋白翻译后SUMO化修饰调控血管重构

哈尔滨医科大学的余路阳教授揭示了蛋白翻译后SUMO化修饰在血管重构中的关键调控作用。他指出,SUMO化是一个动态可逆的过程,其失衡与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他发现,在内皮细胞中,FGFR1受体的SUMO化修饰能够维持其稳定性,发挥血管保护作用;而在血管周围脂肪组织(PVAT)中,ALOX15B的SUMO化则调控着保护性脂质代谢产物的生成。促炎因子通过上调去SUMO化酶SENP1,打破了这一平衡,从而促进了血管的病理性重构。

 

结语

 

本次心血管重构论坛,通过两节共八位专家的精彩讲座,为与会者呈现了一场关于心血管重构机制与干预策略的学术盛宴。论坛报告清晰地展示了我国学者在心血管基础与转化研究领域的深厚实力与创新活力,从全新的分子靶点,到先进的疾病模型,再到前沿的生物制造技术,一个更加精准、更加深入的重构干预新时代正向我们走来。

 

-END-

专业的心血管医生学术交流平台

医谱APP
点击下载
医谱学术
点击关注

版权及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发表内容知识产权归属医谱平台、主办方以及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未经许可,禁止进行复制、传播、展示、镜像、转载、摘编等。经授权使用,须注明来源,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图片

表情

发表留言

暂无留言

输入您的留言参与专家互动

1
评论
收藏
分享
Copyright©2024 远大康程 京ICP备1400585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