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W-ICC/AHS.25 | MRI论坛:从AI快速成像到多维功能评价,CMR技术革新与临床应用展望

浏览量:2949

 

第36届长城心脏病学大会暨亚洲心脏大会2025期间,“MRI论坛:2025年度CMR进展”专场论坛分两节,由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陆敏杰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陈玉成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于薇教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李东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贺毅教授、广东省人民医院刘辉教授、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郭应坤教授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郭晓娟教授等国内CMR领域知名专家联袂主持。十位讲者围绕CMR的现状、技术革新与临床应用三大板块,系统展示了从AI赋能的快速扫描方案到5T超高场、4D Flow、心肌应变等前沿技术,及其在心肌病、心肌缺血、炎性病变等重大疾病中的最新应用进展。

 

陆敏杰教授:CMR中国现状调查及报告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陆敏杰教授代表团队报告了一项覆盖全国184家医院的CMR现状调查结果。他指出,尽管CMR的临床应用价值日益凸显,但国内发展仍不均衡,扫描时间长是制约其推广的首要瓶颈。数据显示,国内高容量中心(年检查量>1000例)仅占少数,但以阜外医院(年近2万例)为代表的头部单位已积累了大量数据。他强调,未来CMR的普及一方面有赖于医院管理层的支持,另一方面亟需通过技术革新(如AI快速扫描)来“提质增效”。

 

陈玉成教授:CMR在心肌病基因检测及治疗中的价值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陈玉成教授深入探讨了CMR在非缺血性心肌病中的高级应用,并展望了PET/MRI混合成像的巨大潜力。他指出,CMR虽被誉为“无创影像病理”,但在代谢和分子成像方面存在局限。PET/MRI的融合则能实现功能、结构与分子(如FDG的代谢、FAPI的成纤维细胞激活)的全方位评价。他通过结节病、肿瘤心脏病及ARVC等病例展示,证实FAPI-PET/MRI在探测亚临床心肌纤维化方面具有极高敏感性,为心肌病的精准诊疗提供了新维度。

 

贺毅教授:CMR快速扫描方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贺毅教授针对CMR扫描耗时的核心痛点,展示了其团队开发的“十分钟”全AI赋能、自由呼吸扫描方案。该方案整合了AI自动定位、AI加速T2成像与AI加速电影成像三大核心技术,后两者均采用深度学习重建网络,在自由呼吸下1-2分钟内即可完成全心覆盖。她强调,该方案已验证不受技术人员经验限制,为CMR技术走向基层、实现标准化和同质化铺平了道路。

 

李潇教授:CMR在5T的应用进展

北京协和医院李潇教授分享了5T超高场强CMR的初步应用经验。她表示,5T在3T和7T之间取得了信噪比与安全性的较好平衡。研究显示,5T的LGE(延迟强化)成像质量与3T相当,但更高的信噪比使其能够实现更高分辨率的成像,有望更清晰显示微小或心内膜下病灶。但在电影成像方面,3T的SSFP序列目前仍是最佳选择,而5T的冠脉成像(MRA)效果相较3T亦无显著提升。

 

李东教授:CMR评估心肌缺血进展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李东教授系统回顾了2025年度CMR在心肌缺血评估领域的最新进展。他指出,定量心肌灌注(Quantitative Perfusion)技术是今年的最大热点,相关专家共识已发布,该技术可提供客观的MBF和MPR值,在鉴别阻塞性冠心病与CTO方面价值显著。在组织学征象方面,T2*序列被证实在心肌内出血(IMH)发生后24小时即可检出;急性期的ECV变化对远期预后具有重要价值;DTI/DWI技术专家共识亦已发布。

 

王刚教授:心肌应变技术临床应用价值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王刚教授详细阐述了心肌应变技术的临床价值。她指出,基于特征追踪(FT)技术的心肌应变分析,能够比LVEF更早地揭示亚临床心肌功能障碍。应变参数在多种心血管疾病的鉴别诊断中作用突出,例如可用于区分肥厚型心肌病(HCM)与高血压心脏病,其团队研究发现右室纵向应变(RV-GLS)的显著降低是鉴别法布雷病与HCM的有力指标。此外,GLS在HFpEF患者和普通人群的预后分层中均显示出强大的、独立的预测价值。

 

刘辉教授:4D FLOW血流技术原理及解读

广东省人民医院刘辉教授生动展示了4D Flow技术在血流动力学评估中的独特优势。他介绍,4D Flow能够实现全心腔及大血管内血流的可视化与精确定量。在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oHCM)患者中,4D Flow不仅能直观显示流出道的射流和升主动脉的异常涡流,更能定量分析“粘滞能量损失”(VEL)及心室内血流组分。研究证实,oHCM患者的VEL显著增高,而有效做功的“直接血流”组分减少,术后这些血流动力学参数均趋于正常,为评估手术疗效提供了全新视角。

 

郭应坤教授:心肌炎性病变的CMR成像进展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郭应坤教授的报告聚焦于心肌炎性病变的CMR评估。他强调,炎症是多种心脏疾病的共同病理过程,路易斯湖标准(Lake Louise Criteria)确立了CMR(尤其是T2 mapping和Native T1 mapping)在心肌炎诊断中的核心地位。除了经典病毒性心肌炎,CMR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相关爆发性心肌炎、结节病等免疫相关心肌病中亦是关键诊断工具。他还指出,心肌梗死后的炎症反应是近期研究热点,研究发现心梗后存在双重炎症高峰。

 

刘敏教授:肺动脉肿瘤性病变的影像特征

中日友好医院刘敏教授分享了肺动脉肿瘤这一罕见但易误诊疾病的多模态影像特征。她指出,肺动脉肉瘤常被误诊为肺栓塞。CT上的“菜花征”、远端动脉瘤样扩张及累及肺动脉瓣是关键鉴别点;PET/CT显示高代谢是其重要特征。在CMR上,肺动脉肉瘤表现为高T2信号(区别于慢性血栓的低信号)、高DWI信号以及不均匀的渐进性强化。她还介绍了肿瘤性肺动脉微血管病(PTTM)这一特殊类型,其影像表现为快速进展的肺动脉高压而无中央栓塞。

 

侯阳教授:扩张性心肌病研究进展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侯阳教授梳理了扩张型心肌病(DCM)的CMR研究新动向。她提到,影像组学-病理学对照研究已证实CMR纹理特征可反映心肌纤维化与炎症状态。在预后预测方面,左心房传导应变和心外膜脂肪(EAT)厚度被发现是左室逆向重构(LVRR)的独立预测因子。此外,LGE的环形强化模式、致心律失常基因突变以及新发现的“乳头肌增大”征象,均被证实与DCM患者的不良预后密切相关。

 

结语

 

本次“2025年度CMR进展”论坛通过上下两节、十场高水平的学术报告,全景式地展现了心脏磁共振领域的最新图景。从反映行业全貌的现状调查,到革新扫描流程的AI技术;从5T超高场强的硬件突破,到4D Flow和心肌应变的深度功能评价;从心肌缺血、心肌病到心肌炎症、肺动脉病变,与会专家系统性地呈现了CMR在技术创新与临床应用两端的强劲动力。未来,心脏磁共振正朝着更快速、更精准、更多维、更智能的方向高速发展,必将在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分层和预后评估中发挥愈加核心的作用。

 

-END-

专业的心血管医生学术交流平台

医谱APP
点击下载
医谱学术
点击关注

版权及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发表内容知识产权归属医谱平台、主办方以及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未经许可,禁止进行复制、传播、展示、镜像、转载、摘编等。经授权使用,须注明来源,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图片

表情

发表留言

暂无留言

输入您的留言参与专家互动

2
评论
收藏
分享
Copyright©2024 远大康程 京ICP备1400585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