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W-ICC/AHS.25 | 陈松文教授:机械循环辅助激动标测,多维策略应对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室速

在第36届长城心脏病学大会暨亚洲心脏大会2025的“室性心律失常导管消融论坛”上,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的陈松文教授就“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室速的治疗方法与对策”作了深入报告。陈教授指出,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室速是临床的危重症,传统消融策略因标测时间受限而面临巨大挑战。他强调,机械循环辅助(MCS)的应用是实现精准激动标测的基石,结合对基质的深刻理解和新型消融能量的应用,是提升此类高危患者手术成功率的关键。

陈松文教授: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室速的治疗方法与对策
陈松文教授首先明确了临床困境,即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室速可见于器质性心脏病,也可发生于非器质性心脏病。其治疗的第一步始终是立即电复律,并快速排查与纠正急性缺血、电解质紊乱等诱因。然而,当药物治疗无效时,导管消融成为必要的手段。
他指出,导管消融面临的核心矛盾在于:最精准的“激动标测”虽然能精确定位关键峡部,但其过程耗时,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完全无法耐受。因此,临床上被迫依赖于窦性心律下的“基质标测”,即通过电压标测寻找低电压区、晚电位或LAVA电位。但陈教授提醒说,单纯的基质标测往往导致消融范围过大,可能损伤尚有功能的心肌,反而增加患者心功能恶化和术后死亡的风险。
如何破解这一“既要精准、又要快速”的难题?陈松文教授提出了以机械循环辅助(MCS)为核心的解决方案。他强调,对于药物无效的不稳定室速,ECMO或左室辅助装置(LVAD)等MCS手段是实现安全与精准消融的“唯一支持手段”。MCS能够为患者提供稳定的血流动力学平台,将危急的不稳定状态转化为可控的稳定状态,从而为术者赢得了宝贵的时间窗口。在此支持下,医生可以从容地进行金标准的“激动标测”与“拖带标测”,实现对室速折返环关键峡部的精准定位,最大程度减少无效消融和心肌损伤。
陈教授进一步指出,即使通过MCS辅助找到了靶点,第二个挑战则来自于如何实现有效消融,特别是面对心肌中层或心外膜的深层基质。他分析,传统射频消融的深度(约6毫米)常常不足以穿透厚达十几毫米的疤痕。为此,必须采用更强的能量策略,包括双极射频消融、经静脉酒精消融等。他特别提到了脉冲消融(PFA)的潜力,并引用数据显示,PFA与射频消融的联合应用(先PFA后RF)可能产生比单一能量更深的损伤,为攻克深层基质提供了极具前景的新武器。
结语
陈松文教授的报告系统性地勾勒了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干预”的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室速治疗新蓝图。面对这一高危挑战,策略的核心是“两手抓”:一方面,通过ECMO等机械循环辅助手段“抢时间、创条件”,化不稳定为稳定,从而实现精准的激动标测;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双极射频、酒精消融及脉冲消融等新型能量,以解决心肌内深层基质的消融难题。这种“精准标测+有效损伤”的多维策略,将为挽救更多危重室速患者的生命带来新的希望。
-END-
专业的心血管医生学术交流平台


版权及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发表内容知识产权归属医谱平台、主办方以及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未经许可,禁止进行复制、传播、展示、镜像、转载、摘编等。经授权使用,须注明来源,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发表留言
暂无留言
输入您的留言参与专家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