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分享丨候静波教授:是时候和阿司匹林说再见了吗?

浏览量:2443
导读

1897年德国化学家霍夫曼在水杨酸的基础上合成了乙酰水杨酸,也就是阿司匹林的主要成分,由于其具有解热、镇痛等功效,1899年开始应用于临床,在当时确实发挥了重要的价值。随着医学的发展,阿司匹林也被用于其他疾病领域,尤其是在预防动脉血栓方面,无论是冠心病还是急性、慢性冠脉综合征,从抗栓角度出发,阿司匹林应该说是药物应用的一个基石。但随着研究越来越多,很多证据指向逐渐撼动了阿司匹林在抗栓治疗中的基石地位。

 

近年来,关于CVD二级预防的抗血小板治疗,尤其是PCl患者,越来越多P2Y12受体抑制剂的单抗研究涌现,更优选择是阿司匹林还是P2Y12受体抑制剂?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候静波教授以“是时候和阿司匹林说再见了吗?”为题,为我们分享该领域最新近的研究成果,并对今年ESC大会发布的关于已确诊CAD抗血栓治疗的联合共识声明进行解读。

一、乙酰水杨酸应用的发展历程

阿司匹林的应用历史非悠久,1899年开始应用,早期主要是作为解热、镇痛、抗炎的一种药物,后来在胃肠病学领域逐渐被新型的非甾体抗炎药物所代替。从心脏病学、神经病学来看,在1980-2010年期间,小剂量阿司匹林主要作用是抗栓。到介入心脏病学的开展,抗栓的双面性开始不容忽视,因为它在降低缺血发生的同时又增加了出血的风险,而且阿司匹林导致消化道出血的概率较高,所以在2010年之后,相关领域进行了集中讨论,针对是否可以缩短DAPT时间,如果缩短DAPT时间,保留一种抗血板药物,是选择保留阿司匹林还是保留P2Y12受体抑制剂,这个问题也是近十几年间大家争论的话题。近期,阿司匹林又进入到了流行病学、肿瘤学领域,相关研究发现其可以预防某些胃肠道癌症,起到一个化学预防的作用。纵观阿司匹林应用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其横跨了多个疾病领域。

 

二、2009年、2020年两项荟萃分析比较

1.2009年ATTC荟萃分析

2009年国际抗栓试验协作组(ATTC)荟萃分析已证实:阿司匹林在CVD二级预防中的心血管获益明确。

 

对共纳入95,000例低危患者的6项一级预防研究(BMD、PHS、TPT、HOT、PPP、WHS和共纳入17,000高危患者的16项二级预防研究进行荟萃分析。结果显示阿司匹林可显著降低严重血管事件风险19%(P<0.0001)和冠脉事件风险20%(P<0.0001)、降低缺血性卒中风险22%(P=0.04)和全部卒中风险19%(2.08%/年vs 2.54%/年,P=0.002)。

 

 

目前,指南关于阿司匹林用于CVD二级预防的推荐明确:

  • ESC:CVD预防推荐,建议每天服用75-100mg阿司匹林用于CVD的二级预防。(ⅠA)

  • ESC:慢性冠脉综合征推荐治疗:既往心梗或血运重建患者推荐每天服用75-100mg阿司匹林。(ⅠA)

  • AHA:稳定缺血性心脏病推荐治疗:在无禁忌的情况下,每天服用75-162mg阿司匹林。(ⅠA)

 

2.2020年一项荟萃分析

2020年发表在柳叶刀上的一项Meta分析提示:CVD二级预防中P2Y12受体抑制剂在心梗及消化道出血方面获益更多

 

一项纳入9项研究的荟萃分析:共计42,108例患者【24,508例脑血管事件后患者、7,956例心梗后患者、6,452例外周动脉疾病(PAD)患者、3,192例慢性冠脉综合征(CCS)患者】随机分组接受P2Y12受体抑制剂治疗(10,192例服用氯吡格雷、7,686例服用替格瑞洛、3,165名服用噻氯匹定)。每日阿司匹林剂量范围为75-1300mg,随访3-36个月。

 

 

结果可以看出,P2Y12受体抑制剂在心梗和消化道出血方面的获益有显著性差异。在心梗方面,95% CI区间是0.66-0.99,NNT=244,即每治疗244个患者,因为使用了P2Y12受体抑制剂而不是阿司匹,减少了1例心梗的发生;在消化道出血当面,95% CI区间是0.39-0.89,NNT=150,即每治疗150个患者,因为使用了P2Y12受体抑制剂而不是阿司匹林,减少了1例消化道出血。

 

可以看到,这两个荟萃分析同样是发表于柳叶刀,但是2009年和2020年分别提出了不同的观点。2009年提出了阿司匹林在CVD二级预防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2020年的荟萃分析提出,如果使用一种抗小板药物,P2Y12受体抑制剂在心梗和消化道出血方面获益更多。由此引出了ESC会议上一个非常大的热点争论——“是时候跟阿司匹林说再见了吗?”

 

  • 正方(“不能和阿司匹林说再见”)观点:①CVD一级预防不推荐常规使用ASA,但高ASCVD风险和低出血风险的特定患者中净获益显著;②CVD急性期治疗获益明确;③CVD二级预防抗血小板治疗获益明确。P2Y12 i vs ASA单药证据增加。

  • 反方(“是时候和阿司匹林说再见了”)观点:①CVD一级预防不推荐常规使用ASA;②CVD二级预防无事件后超过初始4~12周的证据。

 

可以看出,虽然正方的观点体现了阿司匹林的价值,但是也指出了P2Y12受体抑制剂比阿司林更优的证据在不断积累。

 

三、PANTHER研究

PANTHER研究:比较P2Y12受体抑制剂或阿司匹林单药治疗在CAD二级预防中的作用

 

1.研究背景

根据既往研究,阿司匹林是已确诊的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二级预防的基石,这些试验由Antithrombotic Trialists' Collaboration累积评估。在阿司匹林基础上加用P2Y12受体抑制剂,即双重抗血小板治疗(DAPT),由于与阿司匹林单药治疗相比具有更好的缺血保护,成为了ACS或PCI术后新型治疗标准,但也存在更高的大出血风险。在已确诊的冠状动脉疾病患者中,口服P2Y12受体抑制剂单药vs.阿司匹林单药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仍不明确,当前指南推荐阿司匹林作为DAPT后的一线治疗药物。

 

2.基于个体的Mate分析

纳入了在有/无口服抗凝药物(OAC)适应证的确定冠状动脉疾病(CAD)患者中,比较了P2Y12受体抑制剂(即氯吡格雷、普拉格雷或替格瑞洛)单药或阿司匹林单药治疗对裁定事件的二级预防的随机对照研究(RCT)。

 

起始DAPT阶段的试验符合条件,但在排除了起始DAPT阶段过早中止试验、死亡、发生心梗、卒中或出血的患者后,这些研究的贡献就仅限于预先指定的P2Y12受体抑制剂单药与阿司匹林单药治疗的比较。

 

3.研究终点

(1)预先指定的主要疗效终点是心血管死亡、心梗和卒中的复合事件。

(2)预先指定的关键次要终点是大出血和净不良临床事件(定义为主要疗效终点和大出血的复合事件)。大出血定义为BARC 3或5型出血(如果可用),或TIMI大出血或小出血,或研究定义。

(3)其他次要终点包括主要终点的各个组成成分、全因死亡、明确和/或可能的支架血栓形成、缺血性或出血性卒中和胃肠道出血。

 

4.研究结果

全文审查后确定了7项试验:来自亚洲、欧洲和北美492个中心的35,752例个体受体者。研究人群由24,325例患者组成,其中12,178例接受P2Y12受体抑制剂单药治疗(氯吡格雷7,545[62.0%],替格瑞洛4,633[38.0%])和12,147例接受阿司匹林单药治疗。中位治疗时间为557天。

 

 

(1)与阿司匹林单药治疗相比,P2Y12受体抑制剂单药治疗主要疗效终点风险降低。

与阿司匹林单药治疗相比,P2Y12受体抑制剂单药治疗心血管死亡、心梗和卒中的主要疗效终点风险较低(5.5% vs.6.3%;HR 0.88,95%CI 0.79-0.97;P=0.014)。为避免1例不良结局的发生需要治疗的病例数为123名患者。NNT=123,即每治疗123个患者,因为使用了P2Y12受体抑制剂而不是阿司匹林,心血管死亡、心梗和卒中减少1例。

 

 

(2)P2Y12受体抑制剂单药和阿司匹林单药治疗发生大出血的风险相似。

P2Y12受体抑制剂单药和阿司匹林单药治疗发生大出血的风险相似(1.2% vs.1.4%;HR 0.87,95%CI 0.70-1.09;P=0.23)。

 

 

虽然没有出现显著性统计学差异,但是可以看到蓝线逐渐走行于下方,也就是在出血风险上P2Y12受体抑制剂单药比阿司匹林单药治疗有下降的趋势。

 

(3)与阿司匹林单药治疗相比P2Y12受体抑制剂单药治疗的净不良临床事件风险降低。

与阿司匹林单药治疗相比,P2Y12受体抑制剂单药治疗的主要疗效终点和大出血复合事件的风险降低(6.4% vs.7.2%;HR 0.89,95%Cl 0.81-0.98;P=0.020)。

 

 

(4)与阿司匹林单药治疗相比P2Y12受体抑制剂单药治疗与心梗风险较低相关。

与阿司匹林单药治疗相比,P2Y12受体抑制剂单药治疗与心梗风险较低相关(2.3% vs.3.0%;HR 0.77,95%CI 0.66-0.90;P<0.001)。使用P2Y12受体抑制剂每136个患者预防了1例心梗的发生。

 

 

(5)亚组分析:P2Y12受体抑制剂单药治疗降低主要疗效终点风险获益一致。

血运重建方式不影响有效性获益,尤其在PCI患者中进一步扩大获益;P2Y12受体抑制剂的选择:替格瑞洛/氯吡格雷并未影响主要终点的结果;阿司匹林剂量不影响有效性获益,尤其在低剂量阿司匹林中,P2Y12受体抑制剂获益进一步扩大。

 

5.研究小结

  • 在冠状动脉疾病患者中,与阿司匹林单药治疗相比,P2Y12受体抑制剂单药治疗显著降低了心血管死亡、心梗或卒中复合事件风险,这主要是由于心梗风险降低因而使得净不良临床事件风险降低。

  • 大出血发生率相似,但P2Y12受体抑制剂单药治疗时消化道出血和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较低。

  • 根据现有随机研究证据,在冠状动脉疾病患者的二级预防中,可能需要长期P2Y12受体抑制剂单药治疗而不是长期阿司匹林单药治疗。

  • P2Y12受体抑制剂长期单抗治疗方案中,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获益一致。

 

 

四、ESC大会发布2022 EAPCI/ACVC/EAPC关于已确诊CAD的抗血栓治疗的联合共识声明
1.背景:EAPCI,ACVC和EAPC在ESC大会发布针对已确诊CAD(包括ACS)患者的抗血栓治疗策略提出了联合共识声明。
  • 该声明包括既往无MI的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CCS)、ACS和既往患MI的CCS(即MI后>12个月)患者中使用抗血栓药物的建议。还提供了对高出血风险(HBR)患者的单独建议,不包括需要口服抗凝药物治疗的患者。

  • 这些建议依赖于两项荟萃分析(NMA),允许直接和间接估计多种治疗效果:短期NMA。

  • 纳入43项试验针对冠状动脉血运重建和/或ACS后12个月内行抗血栓治疗的患者(N=189,261)和长期NMA纳入19项试验针对药物治疗的CCS或MI后患者(ACS后>12个月,N=139,086)。

 

2.总结:该联合声明提供了该领域的几项关键进展,其中至少包括一项具有颠覆性潜力的进展。

  • 首先,从使用基于药物类别的术语(即抗栓药物、抗凝药物)转向使用基于药物数量的语言(单药、双联和三联治疗)的范式转变。

  • 不再推荐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而是推荐P2Y12受体抑制剂(替格瑞洛或氯吡格雷,取决于患者人群)。该建议主要基于个体受试者数据的PANTHER荟萃分析结果,该分析显示在CAD患者中,P2Y12受体抑制剂单药治疗与阿司匹林单药治疗相比,降低了MACE(CV死亡、MI、卒中)风险,且大出血发生率相似。

  • 在接受PCI的ACS患者中,阿司匹林联合替格瑞洛双联治疗1-3个月后使用替格瑞洛单药治疗的短期治疗是“默认”推荐,这比过去二十年ACS管理的默认持续时间12个月要短得多。

  • 在高出血风险的ACS患者中,双联治疗(阿司匹林联合替格瑞洛或氯吡格雷)的持续时间仅为1个月,之后停用阿司匹林,继续使用P2Y12受体抑制剂治疗。

     

总结  

阿司匹林在CHD抗栓治疗中的基石地位越来越被挑战。

 

PANTHER研究:冠心病长期血小板治疗,P2Y12受体抑制剂疗效优于阿司匹林,大出血发生率相似,且消化道出血和发生率更低。

 

2022 EAPCI/ACVC/EAPC发布CAD的抗血栓治疗的联合共识声明:ACS首选替格瑞洛/普拉格雷+阿司匹林;行PCI的CCS推荐替格瑞洛/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对于缩短DAPT更加积极(默认疗法);同等推荐替格瑞洛与阿司匹林用于CCS长期抗血小板治疗。

 

图片

表情

发表留言

暂无留言

输入您的留言参与专家互动

89
评论
收藏
分享
Copyright©2024 远大康程 京ICP备14005854号-1